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秋节 > 正文

山东中秋节习俗?

2024-07-15 06:57:1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山东中秋节习俗

临近中秋,家家都采购好多月饼,用来送老人,我妈妈要回娘家送烧鸡和月饼。有时候带我爸去。未婚的女婿是一定要到岳父母家送礼的,还要比较隆重的礼,因为这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那里的月饼,是很大的,表皮不平,俗称赖皮月饼,用蜡纸包着,油汪汪的。馅里有花生芝麻,有碎的冰糖,有红红绿绿的青红丝,送老人的烧鸡也是自己烤的,自己杀鸡,褪毛,煮的时候加大料,一两个钟头。煮完又熏,用红糖放锅底,灶下烧火,架一个铁箅子,放上鸡,盖好锅盖,几分钟就出锅了,红亮亮的,很好吃,是我们当地的特色食品。到了晚上要祭月,在院子里摆小桌子,摆上苹果葡萄月饼什么的,还要摆兔儿爷。兔儿爷是身穿甲胄,兔面人身的泥塑,很有趣,供奉完就是孩子们的好玩具了。  除了晚宴,早餐午餐也要改善,蒸饽饽、包子,我会揉面,烧火,出锅热气腾腾。除了月饼外,晚上都要举行家宴,菜式很丰富。一家人在院子里赏月喝酒。此时是秋季,正是收成的时候,从这天起开始吃芋头、地瓜、花生、萝卜和雏鸡等,叫做“尝鲜。  吃完饭,月上中天,分吃供奉的水果和月饼,再吃一点尝鲜,饱的要命,有种富足的感觉。  而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二、寿光的春节习俗?

寿光,人文地理文化丰厚,各种节庆历史习俗名目繁多。特别是在过春节时更有很多很讲究的习俗,如室内外大扫除、除夕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年初一早上给长辈拜年等。

三、寿光结婚习俗?

1.

提亲:男方家长或长辈代表前往女方家庭提亲。提亲时,男方家庭需要准备礼品和香烟等物品,以示诚意。女方家庭则需要考虑是否同意提亲,并决定后续的行动。

2.

订婚:如果女方家庭同意提亲,男方家庭会送上一份婚约礼金,并与女方家庭签订婚约。婚约的具体内容包括结婚日期、婚礼形式、婚房配套等。

四、寿光春节习俗?

寿光的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五、潍坊寿光的节日习俗?

寿光的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六、山东的习俗,中秋节需要上坟吗?

是需要的,但是离得太远了可以让家里人去

七、寿光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农村方面:

从年三十到年初十:不能说些不好听的话,只说一些吉利的话,比如:发大财,万福进门等等

年初一:早上起早些,放鞭炮~~~挨家拜年,一天都不打扫卫生~~~~玩啊闹啊吃零食啊~~~

年初二一直到初八都有人在串门走亲戚

八、山东寿光是怎样的存在?

高考失利考到了寿光的学校,笼统的讲,即使我已经尽最大可能性以最好的想法去揣测他人,寿光人还是让我毕业以后不再愿意再回寿光一次。

路过都不想。

细讲就是,每个地方没有素质、道德败坏的人都有,但是当你身处宇宙寿光,无论是超市、商场,只要是你无可避免与人交谈的地方,你去遭遇一些糟心的人或者糟心的事的可能性会变得比在其他城市大很多,说好听了叫民风彪悍,但是当他们操着一口雄浑的方言骂着你听不懂的话的时候,你只会打心底厌恶这个地方

寿光近两年的发展无可置疑很不错,更多的高楼大厦,更摩登的办公楼商业区,但是入住率都不怎么高,晚上洛城片区总给你鬼城的感觉

寿光的大部分司机,分为圣城街道的司机和其它街道的司机,我近些年在长江南北十几个城市驻足过,最难忘的就是,寿光圣城街道上永远超速的鲁V车主,而在其他道路上监控普及率很低,骑自行车都会因为数不胜数的随意变道、加塞,占用非机动车道堵车,包括一些滴滴司机,在寿光打车司机闯红灯的概率是百分之三四十,而闯红灯这个东西,在我来寿光之前,真的以为只有十几年前才会那么普遍。

再者寿光的教育问题,做过几年辅导机构兼职老师,这些机构无论正轨与否,正式的老师可能只有一两个,剩下基本全是兼职大学生,而机构老板们更多的也只在乎压低经营成本,这些孩子的家长也有不小的比例只是希望机构充当一个课后看护的工作,而在这些小学生初中生甚至高中生之间,一些坏的不好的习气成风,甚至引以为傲,而更多家长,寿光本地人家庭富裕的还是很多,还是会选择用金钱去纵容这些不良的习气,而那些家中没钱的孩子似乎不配去融入另外那些学着肮脏的话语,攀比着电子烟和浮夸电摩的孩子的圈子,这本应该是他们庆幸的事,而不幸的是,这些“幸运的孩子”本身,却引以为耻。

总结就是,我承认寿光的迅速发展和寿光人民的富裕,为此也能理解在外地所遇到的寿光人对自己家乡的自豪,但是真的,短短四年在寿光学习生活的经历,真的让人,很难不去讨厌甚至说是厌恶这所县级市的存在。但是,抛开社会人文,生活成本低廉,便利也许也的确不可谓是一个宜居城市吧。

九、山东的习俗?

1、辞灶:山东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

2、贴春联:过年贴春联、贴福字,是中华传统,山东也不例外。

3、请家堂:请家堂是年三十最为隆重和严肃的年事活动。

4、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啤酒节始创于1991年,在每年8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幕,为期16天。

5、祭海节:祭海节是一个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6、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潍坊就曾举办过风筝会。

7、临沂书圣文化节:山东临沂是书圣王羲之的家乡,2003年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经文化部批准临沂市举办了首届书圣文化节。

8、济南大明湖荷花节:每年7月都有荷花展在大明湖出台。

9、青岛海洋节:作为青岛市的重要节庆品牌,是中国唯一以海洋为主题的节日。

10、泰山国际登山节:从1987年9月举办第一届泰山国际登山节以来,每年举办一次。

十、山东寿光由来?

一是“人寿地平”说。

这一说法源自清康熙《寿光县志》。清初儒学大师、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安丘人士张贞在康熙三十七年纂修的《寿光县志》序言中写道:“寿光,青州属邑也。相传人多长年,且其地濒海,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厓倒壑之观,故名寿光。”“年长曰寿,地平为光”,“人寿地平”是古人对“寿光”地名最直观的诠释。正如清初寿光文人安致远在康熙《寿光县志》中所言:“(寿光)其地平衍无山陵,北濒于海,东西南三面,界于淄潍剧骖之间,周原沃野,提封数百里,幅员之阔,人民之众,物产之丰饶,赋役之纷杂,山积星繁,莫可纪计。” “寿光”——正是这方人杰地灵的水土一个名副其实的符号。

二是“闾丘乞寿”说。

这一说法源自清乾隆《续寿光县志》和清嘉庆《寿光县志》。乾隆二十年纂修的《续寿光县志》开篇即言:“昔齐宣王田于杜山,闾丘长老进而乞寿,此寿光之名所自昉也”。“昉(fǎng)”是指起始之意。这句话是说“寿光”之名是始自闾丘长老乞寿。嘉庆四年纂修的《寿光县志》沿用了乾隆县志的说法,写道:“寿光之名,盖昉于齐宣王时,闾丘长老乞寿之辞”。这是“寿光”地名由来最传统最权威的说法。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