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秋节 > 正文

中秋节的来源及意义?

2024-07-07 14:02:1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中秋节的来源及意义?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在中秋节,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串亲访友等习俗。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2、河南有吃烧鸡的传统美食

二、中秋节的时间及风俗特点?

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家家团圆吃月饼。

三、中秋节的特点及风俗习惯?

1、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2、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3、祭月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4、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5、观潮

  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观潮

  6、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7、玩花灯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四、中秋节的风俗及象征意义?

中秋节的意义是亲人团圆庆祝,象征中华民族的团圆文化得到弘扬,也发扬了敬老爱幼、感恩父母的美德。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的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祭月是古人对于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被官方认定是全国性节日是在唐代,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了,到了明清,中秋节是民间主要的节日之一。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既有祈盼丰收的意思,也以月之圆寄托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五、梅州风俗的来源?

梅州风俗来原客家的生活点滴总结出来的,从中原一路搬迁至南方,不断的学习进步,与当地土族人相互结合出来的结果!

六、大同风俗来源?

最早的大同拢旺火起源于大同冬至的窑神节,这一天被大同人称为“二大年”,因为与煤炭有关,所以拢旺火就是大同下窑人的一种吉祥的狂欢。之后的除夕辞旧和初二的接财神,都有拢旺火的习俗,当然正月十五人们要看红火、观花灯,恰遇雪打灯,人们在街头拢上一个旺火既能取暖,又能照明,还能烘托节日的气氛,后逐渐变成一种新习俗。历史上的大同地区根本没有如此规模的旺火,只是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后,大同煤矿与怀仁的煤窑得以发展,有了多余的煤炭逐渐形成了一种旺火文化。过去的历史上的旺火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现在人们有一个说法是正月十五去怀仁看旺火,其实也是在大同看旺火的另一种说法,因为上个世纪末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大同旺火已经成了一种远去的记忆。而在大同之南的怀仁是尚未进入环保重点监控的县城,所以怀仁的旺火还在记录着大同旺火的曾经辉煌。

在历史上怀仁一直与大同有着不能分割的渊源,1954年07月,与大同县合并,称大仁县,1958年10月,大仁县合并到大同市郊区,由大同市管辖;1960年01月,改设怀仁区,由大同市管辖;1964年12月,重新设怀仁县;1965年05月,重归雁北地区。即使划归雁北,由于婚姻以及亲情的不断,地域文化背景相同,所以一直怀仁和大同难以割舍。尽管怀仁划归朔州,但文化与大同却是一种。

在怀仁早晨有村民搭乘拖拉机出发了

快乐与幸福相伴

大同人的正月十五,也叫“灯节”,每逢元宵节,大同各家、各院、各街、各巷、房上、墙上、连厕所墙上也放上“灯碗”(泥盘上围以红纸),家门前、窗前、大门外、二门里都吊着幔子、宫灯、花灯,商家也是如此,只是比户家门前多一个旺火。元宵节一般在大同是过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十三是试灯,十七、十八是收灯。

点燃了旺火

大同旺火以大取胜,一年比一年大,在大同煤矿专门有拢旺火的高手,用块煤能将旺火烧至十多米高而不倒。点燃之后,旺气冲天,一片吉祥景象,所以大同人对拢旺火乐此不疲,每年创新旺火高度纪录。

秧歌队首先开始出现

正月十五的晚上最精彩的是放焰火,各种花炮凌空飞舞,五彩缤纷;各种街头文艺活动人山人海,周边好多村里的人上午就坐着拖拉机和农用车赶到红火的广场,进行比赛活动,比如新荣区每年的热闹是要进行一天的。玩累了的人们在旺火周边围着转三圈,象征着年年旺气冲天,吉祥如意 !

现在闹红火的人们往往会聚在旺火前拍照留影,发个朋友圈,让外地的朋友看看大同的精彩旺火。传达着美好的祝愿!

七、益阳风俗来源?

益阳的风俗:中元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当地有中元节,也被称之为鬼节,在中秋节前一天到两天晚上封纸焚包。

重阳节,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当地有游山登高的习俗。

荠菜蛋,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当地用荠菜煮鸡蛋加红糖来吃。

八、中秋节有关风俗及要征意义?

赏 月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 月 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祭月

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我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九、中秋节的风俗有哪些及寄托的祝愿?

中秋节的风俗就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寄托的祝愿就是祝天下所有的人们中秋节快乐,合家团圆身体安康

十、冬至的来源和风俗?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 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 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 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 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