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中秋节 > 正文

湖北的特色风俗?

2024-07-05 04:11:1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湖北的特色风俗?

湖北历史悠久,代表性的民风民俗有: 

1、 跳三鼓:为逝者演唱的跳三鼓称为“孝鼓”,为高寿长者演唱的称为“寿鼓

2、 “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而尤为显得光彩夺目。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些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

3、 归元庙会:每年在春节前后这段时间,吸引众多的香客、游人前往寺庙观光、拜佛。游客们在尽情欣赏各种娱乐表演之时,还可以逛逛集市,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节日气氛十分浓厚。

4、 "五虾闹鲇"又名"五虾闹鲶"、"五虾戏鲇"、"虾子灯"等,是一种群众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流传于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

5、 团风但店“天府圣会”是但店镇独有的一项民俗艺术活动,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二、青岛风俗?

青岛大泽山葡萄节、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萝卜会、海云庵糖球会、崂山民间故事、胶州秧歌等。青岛的风俗是按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和节气变换在当地形成的风俗习惯,是当地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秋节的风俗?

1、 赏月

关于赏月,相信很多朋友都是从听到“嫦娥奔月”的故事而知其由来的。而实际上,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还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2、 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至今,在中秋当晚还会有很多人出门望月,在江浙等地区,有的家庭会在晚餐过后把桌椅移至屋外,摆上月饼,瓜果和茶水赏月畅谈,其乐融融,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则最爱桌上各种馅的月饼了。

3、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4、 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5、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6、 放天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中秋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中秋燃灯的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7、 观潮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也是出自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描述的就是八月十五中秋当天人们观潮之景。这么看来,苏轼的灵感总是在中秋时节爆棚。在古代,观潮也是浙江地区人们在中秋时最为趋之若鹜的事,因为潮水在八月中旬上涨之态堪称气势磅礴,潮水涌来似有气吞山河之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观看。

8、 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聚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是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成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四、忻州特色风俗?

剪纸是忻州特色风俗。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视觉上给人以透空感觉和艺术享受。早期的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其画面是一个平面,通过这些载体创造的虚拟世界被动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用"二次元"指代动画、游戏等作品中的角色,具有"假想"、"幻想"、"虚构"之意。

忻州剪纸风格粗犷、题材内容宽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当地的节日习俗紧密关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无论从主题、内容、还是手法都有所发展。或许,许多人对剪纸的认识还停留在常见的窗花、喜字等形式上,但剪纸其实已经悄悄“潮”起来。剪纸与其它美术品类相互借鉴,相互渗透,还与漫画结合,成为剪纸漫画。

五、临汾特色风俗?

中秋节祭月,春节团圆,清明扫墓,八月十五吃月饼,八一建军节,九九重阳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七夕情人节,正月十五吃圆宵

六、东北过年特色的风俗?

杀猪菜

在东北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春节期间用。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

黏豆包

黏豆包是一种满族食品,满族人传统上喜欢黏性的食品。也是东北地区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黏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过冬。吃的时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黏;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

七、仫佬族的特色和风俗?

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和广西等地。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仫佬女人的服饰和头饰。仫佬女人的服饰非常华丽,通常由上百个银质的珠子和铃铛组成,能发出清脆的铃声。

头饰是他们最重要的装饰品,通常由珠子、鸟羽和银饰品等组成,给人以非常美丽的印象。

另外,仫佬族还有着丰富的歌舞和民间艺术,如木偶戏、鼓乐和花灯等,这些都是仫佬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八、潮汕春节的风俗特色?

1、潮汕年俗,从农历腊月就开始了。腊月二十四是“老爷上天”的日子。所谓的“老爷”,是一位长驻在家庭、保佑合家平安的神明,必须在腊月廿四到正月初四,上天“述职”。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拜老爷”,求老爷“上天言好事”。

2、到过年的前一两天,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做粿,如红桃粿、鼠壳粿、甜粿、菜头粿等,还要准备鸡、鸭、鹅、鱼、猪肉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市场上买粿品。

3、到了除夕,自然就要吃团年饭了!团年饭之前,必须“拜公祖”(祭祖宗),请祖宗先用餐。过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吃年夜饭,迎来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要齐聚“守岁”,俗称“熬年”。传统上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燃放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4、除夕夜或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要派发压岁钱,俗称“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有收入的晚辈也要给长辈送钱。有些家庭小孩临睡前,父母会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5、春节期间,潮汕人也要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6、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娘家(潮汕话叫“家后”)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女婿必须带上礼品。

九、桃江的风俗和特色?

桃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方,其风俗和特色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这里的人们喜欢在节日和重要场合穿上传统的汉服,表达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此外,桃江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如桃江米粉、桃江鱼翅等美食,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

十、漳州的风俗与特色?

漳州市地处闽粤二省之交,山地、平原、滨海地貌兼具,地方民俗文化既有山区的闭塞,又有沿海的开放,使得这里的风俗人情别具特色。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趣好玩的漳州旧时民俗,一起来看看吧!

“芋头芋头别咬我”

  旧时,番薯、芋头是漳州人的“盘中餐”。漳州人喜欢趁热吃番薯,芋头煮熟后则要等凉了再吃,即俗谚云:“番薯烧,芋仔冷。”坊间刮生芋头的皮时为避免被刺激皮肤,刮前要先咬芋头一口,念:“芋仔芋仔我咬汝,汝嫑(意为不要)咬我。”

家乡水土专治各种不服

  旧时,漳州人出远门之前,多到平日奉祀的寺庙里用红纸包一些香炉里的香灰,出门时随身带走,以求护身。到了外地的住处将其供奉起来,按时礼拜以保平安。为防止到异地后水土不服,出门离家之前,要从自家的米缸里带少许米,再从自家的水井或水缸中舀少许水装在瓶中带走。到目的地后将水倒入当地的水井或水缸中,将米混入当地的米中做成饭吃下,这样就能适应当地的水土,保证身体健康。带香灰出外的人归来后,还要到原寺庙答谢、还愿。

谐音梗年夜饭

  漳州人除夕家家摆牲醴、菜肴、红龟粿和红纸花祭祀祖先、神明。晚上全家团圆吃年饭,在外未能赶回的人也应为其留下坐位,摆上碗筷。用新的小瓦炉燃起炭火置于桌下,炉四面各摆四粒红柑(共12枚),全家拥炉而饮,长者念道:“韭菜春,人人春(剩)”,带全家首先吃韭菜,称为“围炉”。吃饭时向炉内撒盐,使之噼啪作响,象征家庭幸福兴旺。席上有鱼(余),寓意年年有余;有韭(久)菜,寓意年寿长久;有豆腐(富),寓意富裕;有油炸鱼肉,寓意兴旺;有柑(甘)橘(音吉),寓意吉祥如意;有萝卜,本地方言叫“菜头”与“彩头(兆头)”谐音,寓意好兆头;有竹笋,寓意节节高。城区围炉时必吃“韭菜春豆腐福”。旧时,漳州除夕家家户户要“挠(意为搅拌)蚶、炒豆、放炮、烧灯猴”。蚶吃过要将蚶壳撒在床下和门后,边撒边念:“掖(撒)蚶壳钱,明年大趁(赚)钱”。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