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元宵节的风俗和来历?
一、春节和元宵节的风俗和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二、清明的来历和风俗?
2021年4月4日 黄历查询 - 翻黄历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三、风俗的来历?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一代一代的得到传承,也不断的充实着人们生活,让日常生活更加的丰富饱满,多姿多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同而绚丽多彩的民族习惯,从着装、饮食、发型、建筑、文化、礼仪、祭祀等都有各自民族特点的习俗,面大而广,深刻而奥妙。纵观习俗的产生,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辟邪而习成。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的局限性,日常生活为了避免一些自然灾难的降临,而形成一定范围、一定的族群内习俗得到传承。
其次是祭祀而习成。人们对先辈的追忆、悼念等而成为一方的风俗习惯,继而传承为风俗。
再次是信仰而习成。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对灵魂的洗礼而形成了不同的习俗。
第四是环境而习成。各个民族都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山川河流,有冰川大海,从而塑造出不同的个性和特色,不同的人文景致,才会创造了不同的习俗。
第五是对未来的希冀而习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而形成了一定的习俗。
第六是对本族英雄的敬拜而习成。人们对一代代英雄人物的敬仰,纪念而形成了一定的风俗。
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得到传承的习俗必然是共识的结果,是取粗存精、极具民族特色,极大鼓舞人心的习俗代代传递,己经融入到民族的文化精神之魂当中。
四、春节,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吗?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春节传统习俗:买年货、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年夜饭、压岁钱、守岁、吃饺子、吃汤圆、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贴福字。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习俗: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五、江西吉安的风俗?
吉安民俗风情,既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又融入了当地百姓的智慧、技艺与品德。除了延续中秋烧瓦塔、端午插“艾旗蒲剑”等传统元素,除了“下元霄”的奇特习俗,还有不胜枚举的亮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戏一歌一舞一灯一节”这“五个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一戏,指的是吉安采茶戏。它的雏形是三角班,即由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组成的班底。其内容丰富、曲调朴实、旋律婉转、唱腔通俗,表演载歌载舞,极具特色的矮子步、拐子步、裙子功、扇子功等花样叠出,扣人心弦。吉安采茶戏有丰富的吹奏曲牌,大多来自吉安戏及民间器乐曲。
一歌,指的是客家山歌。吉安客家人分布广泛,客家山歌即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大体分六种: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五句板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作为红军后代的井冈山客家山歌“百灵鸟”江满凤,还演唱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主题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并亮相央视“星光大道”,轰动一时。
一舞,说的是永新盾牌舞。它是集音乐、舞蹈、武术、杂耍及造型于一体的传统舞蹈艺术,分为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搭牌、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等八个阵式,主要表现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拼战厮杀的激烈场面,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大型活动,好评如潮。
一灯,便是吉安鲤鱼灯。其舞蹈花节精美灵动,变幻繁复;其灯形美观,奇特的鱼鳞压花工艺美仑美奂,堪称灯彩之乡的典范。它由一只威武雄壮的鳌鱼灯作头,一只调皮活泼的青虾灯为尾,五只金丝鲤灯,八只(或十只)红鲤灯居中。鱼的眼、腹、尾部皆装置灯珠,夜间表演,尤为壮观。它曾参加澳门“内地春节习俗展”,颇受欢迎。
一节,可不是平常的节,而特指流传于安福南乡片的传统节日——吃新节。其吃新的日期一般在“小暑”与“大暑”之间,视禾熟情况,择日吃新。吃新时伴有祭祀、耍龙灯、打火把、游垅、唱山歌等民俗表演,引人入胜。吃新,不仅仅能表明农民劳作之后,对即将收获时的无比喜悦之情,更重要的是一种增进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间和睦团结的传统习俗,可谓吃出了一种热闹、一种情调、一种和谐!
六、元宵节的风俗?
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数不胜数。
一、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
二、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集会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源于汉明帝时期。永平年间,汉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供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就又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逢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平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大街小巷都会灯火辉煌。
四、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五、扭秧歌
在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平最高。
六、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元宵节里张灯结彩,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
七、涪陵的风俗来历?
“踩池子”是制做涪陵榨菜一种必不可少的劳动。艰辛和智慧酿出了涪陵榨菜那鲜、香、脆的独特风味,十多次加工、十多种工艺,唯有腌制时“踩池子”是最富有享受的劳动。
腌制榨菜时,在池内铺上一层菜头,拾在菜头上洒上一定比例的食盐,将菜和盐踩得严严实实。一层一层地踩、一层一层地叠高,直到池满,当地人叫做“踩池子”。“踩池子”又是一种极为风趣的劳动。口要喊、脚要踩,需要所有的踩池人动作协调一致,齐心合力。一人领喊,众人附和,似川江号子。
声音粗犷豪放,很气派;言词丰富,娓婉动听;而且从不会有膛舌现象和语言障碍。
“踩池子”不分男女老幼,自由组合,几人或十几人踩一个池,池子通常一间屋子大小,用条石或水泥筑成,低于地面成方形或长方形。踩池人的动作很好看,双手反背着,一左一右,一前一后,有节奏有韵律地跟着指挥员的号子声调,用力地踏着脚,合拍地旋转着。
口里喊着号子,脚上踩着拍子,人头攒动,高潮迭起。
那声势、那气派,听来象是在赛歌,看去又似跳着踢踏舞。真是风情浓浓,诗情浓浓,令人陶醉。
八、本地的风俗来历?
民俗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修正的文化传承。在早期人类生活中,由于科技水平、认知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无法理解的现象而进行祭祀、祈祷,慢慢形成一种风俗,这是民俗的主要来源之一。
九、广东的风俗来历?
广东习俗太多,我所知道的只有吃这些。至于来历的抄历史,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十、广州风俗的来历?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