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节的由来?
一、元夕节的由来?
元夕 是元宵节别名,旧又称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今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农历里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或“夕”,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夕、元宵节,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按中国传统民俗,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二、上中下元的由来?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 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 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 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三、三元节的由来?
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节的由来
四、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历史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的融入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其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古时,寒食亦称“禁烟节”“冷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日,是缅怀和感恩为主题的祭扫节日。清明是踏青春游的日子。
扫墓从唐朝开始盛行,唐朝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唐玄宗诏令“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
到了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起,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清明假期一般在4月3日-5日。
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节的节气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5天。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
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除了清明节的历史与节气,还有清明节的习俗、饮食、古诗词、谚语、缅怀先烈、文明祭祀、安全教育、优秀作文等一系列的内容!
更多关于清明节的主题内容,请到我的文库查看及下载!
百度文库地址:
清明节主题班会PPT课件 - 百度文库清明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PPT课件 - 百度文库清明节缅怀先烈主题班会PPT课件 - 百度文库清明节-清明节经典古诗词34首 - 百度文库清明节-清明节优秀作文8篇 - 百度文库道客巴巴地址:
清明节-清明节主题班会清明节-清明节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以下是清明节的历史与节气部分内容预览,进我的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五、上中下元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六、24节气上中下三元怎么划分?
奇门遁甲60时辰为为一局,每天十二个时辰,60÷12=5,古人把五天一局称为一元,一个节气十五天,正好三元。把第一个五天这一局称为上元,第二个五天称为中元,第三个五天为下元,一个节气十五天配上、中、下三元,一元就是一种局,在一年之中有二十四节气,一个节气为三元,24×3=72,共七十二局。
七、初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
答:初元节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
节日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八、上中下三元的划分?
上中下三元是农历年的三个祭神节日,划分方式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此俗源出于道教。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故道教奉天、地、水三元为天官、地官、水官之神。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东汉张角故作三官书为人治病。后来,道教又将“三官”同“三元”相配合,说成上元正月十五是天官之圣诞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之圣诞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之圣诞日。于是,各地纷建三官庙、三官殿,此节俗便流传于民间。吃素信道者,于正、七、十斋居三个月。此习俗已不流行。又,农历正月初一日为年、月、羁三者之始,故亦称“三元”。还称日、月、星为“三元”,天、地、人三才为“三元”。
九、上中下三元节是哪一天?
三元是汉族传统节日,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合称。 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
元是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为年、季、月之始,故称三元。 三元又是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隋唐以后又衍化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节日的名称,延续至今。
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 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
十、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整个中国都会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源远流长,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由来。
历史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伟大诗人屈原为了抗议贪官污吏的腐败统治,跳进了汨罗江。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纷纷划船捞救,并投入米粽以防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端午节要吃粽子和划龙舟的原因。
龙舟竞赛
在端午节,全国各地都会举行龙舟竞赛。这是为了纪念人们划船捞救屈原的英勇行为。龙舟比赛充满激烈和刺激,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赛。赛舟队伍会穿着统一的服装,坐在色彩斑斓的龙舟上,挥舞着划桨,全力以赴地奋力向前。人们在岸上加油助威,为参赛队伍加油打气。
食粽子
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重要的传统。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三角形食品,里面夹着各种不同的馅料,如肉、豆沙或红枣。吃粽子的习俗也与屈原有关,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避邪,增加身体的健康和幸福。
挂艾草和穿香囊
在端午节,人们还喜欢挂艾草和穿香囊。艾草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常用的草药。挂艾草可以驱除邪气,保护人们的健康。香囊通常是用绣花布制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和草药,可以散发出芬芳的香味。人们将香囊挂在身上,相信可以辟邪和保佑平安。
其他传统活动
除了龙舟竞赛和吃粽子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活动。人们会包插五彩丝线的艾草,放在房间中,以祈求平安和健康。还有人会插插茅台酒,相信可以祛除邪气。同时,民间还有一些习俗,如挂菖蒲、插艾、嗑雄黄等。
结语
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人民的勇敢精神和爱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无论是划龙舟、吃粽子还是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端午节无疑是一个让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欢庆的节日。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和传播这个美好的节日,让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