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下元节 > 正文

华人 传统习俗

2023-01-14 23:18:41  来源:网络   热度:

华人传统习俗:

1、春节:万象更新、日新又新

寄贺卡、买新衣新鞋、除夕、大扫除、团圆饭、压岁钱、守岁、贴春联、说吉利话、恭喜发财、恭贺新禧、喜气洋洋、吉祥如意、龙马精神、生意兴隆、拜年、红包、新年食品、年糕、糖果、红桔、逛花市、牛车水、新加坡河畔、裕华园、唐城、猜灯谜、舞龙、舞狮、新年歌舞乐。源于庆祝丰收、周朝(距今三千年)开始就有庆祝仪式、本在农历十一月、汉武帝时(距今约二千年)才改正月初一为元旦。送礼:礼品须双数、回礼、礼尚往来。祭祖:供奉鲜花或食物、纪念、追思。红色象征活力愉快好运。元宵节、灯节、中国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观花灯、赏明月。

2、清明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春秋时代晋国介之推绵山烧死故事、寒食节、扫墓、祭骨灰塔、追思、祭如在、不忘本、报恩意识、纪念祖先、履行孝道、加强家族凝聚力。清除坟墓旁杂草、供奉食品鲜花、火化、土葬、庙宇、神主牌、祭祖仪式、灵位、静穆鞠躬。现代意义:年轻一代须了解家族前辈的奋斗历史。

3、端午节:屈子情怀、光昭千载

战国时代楚国屈原自沉汨罗江故事、爱国情操、高洁人格、令人仰慕、典范人物、包粽子、赛龙舟。现代意义:可由追思屈原扩大至追思所有对国家、对民族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借以培养年轻一代的大我精神,提醒他们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忠于国家、献身社会、爱国的主题、诗文创作朗读比赛。

4、乞巧节:坚贞爱情、岂在朝暮

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故事、银河、喜鹊、宋朝秦观《鹊桥仙》: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国的情人节、浪漫色彩、七夕节。织女是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妇女向她乞求智慧、巧艺或求赐美满姻缘。以往:未婚女子参加七姐会、牛车水庆祝盛况、张灯结采、七姐诞、女儿家的大日子。现代意义: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在这一天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5、中元节:慈悲为怀、普渡众生

道教传说七月初一鬼门关大开(至七月三十)、鬼节、普渡;佛教目连救母故事、举行盂兰盆会(对倒悬、极苦的生命进行超度);孝亲意识、宗教情操。中元会、商界、酬神戏、七月歌台、标福物。佛教徒:拜祭祖先、表扬孝道;道教徒:普渡孤魂野鬼。供奉祭品、焚烧冥纸。炉主、收月捐、分祭品、主持宴会。现代意义:关怀与分享、在祭祀自己祖先之余,也应关心和帮助那些孤苦老人、贫穷者以及其他不幸者。

6、中秋节:皎美月色、万家共赏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赏月品茗、提灯笼、吃月饼、猜灯谜、月光会、叙旧谈心、艺术情怀。习俗:中秋拜月、遥祭嫦娥、祈求幸福、家人平安;传统食品、圆形月饼、象征团圆、美好愿望。月饼故事: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导汉人推翻蒙古人统治;他们通过互相赠送里边藏着字条的月饼,约定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获得成功,建立了明朝。以后,在这天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节日前一个月,月饼灯笼便开始上市。一饱口福、祭祖拜月、亲戚朋友互相馈赠;柚、芋、瓜果;灯笼制作比赛、花灯展览会、宗乡会馆、联络所、居委会;中秋晚会、温馨和谐的夜晚。

7、重阳节:登高望远、顾往思来

旧俗:全家登高、消灾避难、祝愿平安、唐朝诗人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秋祭、纪念先人、扫墓祭祖、焚化衣给先人;家人团聚。历代文人雅士、登高远眺、饮酒作诗、舒展胸怀。现代意义:户外活动、松懈身心、检讨计划、反省所作所为、进行调整、重新出发。享受大自然风光、联络亲友感情。

8、冬至节:汤圆甘甜、家人团圆

冬至:冬季到了极点、当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黑夜最长。一年中最后一个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吃汤圆。汤圆: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分粉红与白色两种;象征家庭的和谐与团圆。历史:周代元旦在至日(汉武帝时才改),历代重视此日,民间也有此日添一岁的观念。吃汤圆,增一岁、祭祖拜神、天伦之乐。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别称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编辑本段]【春 节】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除 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英文:New Year"s Eve

释义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别称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编辑本段]【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英文:Spring Festival

释义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起源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习俗

熬年守岁

演变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释义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演变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编辑本段]【打 春】

释义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源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习俗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编辑本段]【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来源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编辑本段]【清明节】

时间: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释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编辑本段]【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

释义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

来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注:韩国所申遗的是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完全无关,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

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编辑本段]【重阳节】

释义

重阳节,也叫双九节,古代以九为阳,六为阴,双九就是重阳,固称重阳节。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注: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但于1989年时修改.

时间:农历九月九日。

[编辑本段]【中元节】

时间:七月十五

来源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习俗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编辑本段]【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冬 至】

时间:农历十一月初七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编辑本段]【腊八节】

时间:农历腊月初八

来源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习俗

喝腊八粥

这是我国传统节日的算是节日表吧: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 中秋节

17、九月九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21、十二月八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迎婿日,闺女回娘家。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 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在那么多节日中,又数春节最为热闹,如果有兴趣可以查这个网站,都是关于除夕春节等的。。。就是说过年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