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下元节 > 正文

中国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有哪些?

2023-01-14 04:42:40  来源:网络   热度:

春节 夏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 夏历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庆团圆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扫墓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 夏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夏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古尔邦节 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 宰牲节

1月1日 元旦节 公历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庆祝妇女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做出的贡献 妇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树节 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1979年全国人大恢复 不放假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纪念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不放假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 儿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 纪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军节 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师节 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 小学、初中一年级教师和学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国庆节 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农历新年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不放假

农历二月初二 春农节 又称“农头节”,传说“二月二、龙抬头” 不放假

农历节气清明 清明节 扫墓祭祀 不放假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纪念屈原(存在争议),吃粽子,赛龙舟 不放假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 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相传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中国的情人节 不放假

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 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 不放假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不放假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登高,老年节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祭祖先神灵,祈丰收吉祥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爷上天 不放假

农历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天 除夕 岁末,守岁 不放假

回历10月1日 开斋节 又称“肉孜节”,斋月结束,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回历12月10日 宰牲节 又称“古尔邦节”,朝圣次日,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

阳历

1.1 元旦

1.26 国际海关日

1月第一个星期日 黑人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国际麻风节(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2.2 世界湿地日

2.7 国际声援南非日

2.10 国际气象节

2.14 情人节

2.15 中国12亿人口日(1995年)

2.21 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 国际母语日

2.24 第三世界青年日

2.28 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3.1 国际海豹日

3.3 全国爱耳日

3.5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8 国际劳动妇女节

3.12 中国植树节

3.14 国际警察日(节)

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16 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3.17 国际航海日 中国国医节

3.18 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20 全球法语日

3.21 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世界儿歌日 世界睡眠日

3.22 世界水日

3.23 世界气象日

3.24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3.27 世界戏剧日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4.1 国际愚人节

4.2 国际儿童图书日

4.7 世界卫生日

4.10 非洲环境保护日

4.15 非洲自由日

4.16―18 全球青年服务日

4.18 国际古迹遗址日

4.21 全国企业家活动日

4.22 世界地球日 世界法律日

4.23 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世界读书日)

4.24 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 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4.25 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

4.26 世界知识产权日

4.27 联谊城日

4.30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踏青节)

4月第三个星期日 世界儿童日

4月最后一个星期三 秘书节

5.1 国际劳动节 国际示威游行日

5.3 世界哮喘日

5.4 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纪念日 科技传播日

5.5 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

5.8 世界红十字日 世界微笑日

5.12 国际护士节

5.15 国际家庭(咨询)日

5.17 世界电信日 世界信息社会日

5.18 国际博物馆日

5.20 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中国学生营养日 世界计量日

5.21 世界文化发展日

5.25 非洲解放日

5.26 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

5.29 国际维和人员日

5.30 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

5.31 世界无烟日

5月份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节 救助贫困母亲日

5月第三个星期二 国际牛奶日

5月份第三个星期日 全国助残日

6.1 国际儿童节

6.5 世界环境日

6.6 全国爱眼日

6.11 中国人口日

6.12 世界无童工日

6.14 世界献血者日

6.17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

6.20 世界难民日

6.22 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6.23 国际奥林匹克日 世界手球日

6.24 世界骨质疏松日

6.25 全国土地日

6.26 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 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日)

6.30 世界青年联欢节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中国文化遗产日

6月份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

7.1 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香港回归纪念日 国际建筑日 亚洲“三十亿人口日”(1988年)

7.2 国际体育记者日

7.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7.11 世界(50亿)人口日(1987年)

7.20 人类月球日

7.26 世界语(言)创立日

7.2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

7.30 非洲妇女日

7月第一个星期六 国际合作节

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8.6 国际电影节

8.8 中国男子节(爸爸节)

8.9 国际声援南非和纳米比亚妇女斗争日 国际土著人日

8.12 国际青年日

8.15 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

8.22 邓小平诞辰日

8.26 纳米比亚日

8.26 全国律师咨询日

9.3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8 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 世界扫盲日

9.10 中国教师节 世界预防自杀日

9.14 世界清洁地球日

9.16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9.18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

9.20 全国爱牙日

9.21 国际和平日

9.22 世界无车日

9.26 快乐节日网建站日

9.27 世界旅游日

9月第三个星期六 全民国防教育日

9月第四个星期日 国际聋人节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世界心脏日 世界海事日

10.1 国庆节 国际音乐日 国际老人节

10.2 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

10.4 世界动物日

10.4―10 世界空间周

10.8 全国高血压日 世界视觉日 国际左撇子日

10.9 世界邮政日

10.10 辛亥革命纪念日 世界居室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

10.11 声援南非政治犯日

10.12 世界60亿人口日

10.13 中国建队节 世界保健日 国际教师节 采用格林威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日

10.14 世界标准日

10.15 国际盲人节 世界农村妇女日

10.16 世界粮食日

10.17 世界消除贫困日

10.20 世界厨师日

10.22 世界传统医药日

10.24 联合国日 世界发展信息日

10.28 世界“男性健康日”

10.31 世界勤俭日

10月第一个星期一 国际住房日

10月第二个星期三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1.8 中国记者节

11.9 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

11.10 世界青年节(日)

11.14 世界糖尿病日

11.16 国际宽容日

11.17 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

11.19 世界厕所日

11.20 世界儿童日 非洲工业化日

11.21 世界电视日 世界问候日

11.25 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11.29 声援巴基斯坦国际日

11月11日所属的一周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感恩节

12.1 世界艾滋病日

12.2 废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

12.3 世界残疾人日

12.4 中国法制宣传日

12.5 (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自愿人员日 世界弱能人士日

12.7 国际民航日

12.9 “一二*九”运动纪念日 国际反腐败日 世界足球日

12.10 世界人权日

12.11 世界防治哮喘日

12.12 西安事变纪念日 国际儿童广播日

12.13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2.15 世界强化免役日

12.18 国际迁徙者日

12.19 南南合作日

12.20 澳门回归纪念日

12.21 国际篮球日

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节

12.24 平安夜

12.25 圣诞节

12.26 毛泽东诞辰日

12.29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2月第二个星期日 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

阴历

正月初一 春节

正月十五 元宵节

五月初五 端午节

七月初七 七夕节

七月十五 中元节(鬼节)

八月十五 中秋节

九月初九 重阳节

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十二月三十 除夕

按照嵊州的习惯说法,有四时八节之说。八节中有四个死人节四个活人节,分别是:

死人节――

清明节:4月4日至六日。

夏至: 6月21日至23日。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

冬至 :12月22日至24日。

活人节――

立夏: 5月5日至6日。

端五: 农历五月初五。

八月半: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传统节日 1.1元旦 春节 正月十五 元宵

[传统节日] 2009年国际护士节 护士节的由来[传统节日] 2009年母亲节 母亲节的由来 母亲节[传统节日] 2009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安排[传统节日] 2009年五一放假通知安排[传统节日] 5.4青年节 2009年五四青年节[传统节日] 5.1劳动节 2009年五一劳动节[传统节日] 2009年重阳节 重阳节的由来[传统节日] 2009年中秋节放假通知安排[传统节日] 2009年国庆节放假通知安排[传统节日] 2009年

[纪念日]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纪念日] 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纪念日] 学雷锋纪念日 2009年学雷锋纪念日[纪念日] 黑色星期五[纪念日] 孔子诞辰日[纪念日] 辛亥革命纪念日[纪念日] 联合国日的来历[纪念日] 孙中山诞辰纪念日[纪念日] 毛泽东生平 毛泽东诞辰纪念日[纪念日] 澳门回归

阴历 节日 风俗 备注 史料 其他

正月初一 春节/元日/鸡日/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 “元旦”之称在民国时改至阳历1月1日

正月初二 狗日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羊日/天庆节/小年朝 烧门神纸

车公诞 车公据说是古代一位解救沙田瘟疫的宋朝大将军。善信每逢农历新年年初二及三,都会到车公庙拜祭,祈福许愿。

正月初四 猪日

正月初五 牛日/破五/送穷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六 马日

正月初七 人日/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吃“七样羹”(时产蔬菜七种:如菠菜、芥菜(大菜)、白菜、君达菜(百合/厚合)、萝卜、茼蒿、芹菜等煮成一锅。家中人人吃之,以图吉利

正月初八 谷日/踏青节/顺星日 占谷: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谷子的生日。

众星下界之日“星君”聚会之期,其拜祭仪式为“顺星”。

正月初九 天日 祭玉皇、道观斋天 玉皇大帝生日

正月初十 地日 石不动: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贺老鼠嫁女:也称“老鼠娶亲”

对于汉服爱好者的建议:

举家著汉服,登山,赏山石。亲近自然

亲手雕刻各种石头工艺品,著汉服相互馈赠。也可以购买。

绘画“老鼠嫁女图”,在家中张贴。家长带小孩画更有意思 石头的生日

正月十五 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天官帝尧,上元赐福日

正月十六 坐跑车 赶会,游园林,摘柏枝,驱百病

头牙 在初二和十六日的伙食,一定吃得要比平时哪一天都好。当时各个商业店铺、手工作坊每逢

这两日要优待店员、徒工给与肉食。此肉肴即为“牙祭肉” 逢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都会祭拜土地公,称做「做牙」、「打牙祭」这个习俗明代开始流行于长江流域、沿海各城镇。

而一年当中第一次「做牙」,也就是农历一月十六日,就是头牙,民间是工厂开工的日子。

正月廿 天穿节/补天节 家家户户烙煎饼,将煎饼放在屋上,象征着“补天”,天穿射,甜饭扎针 与女娲补天有关,应下雨,有正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数种说法

小填仓

正月廿一 屈原诞辰

正月廿五 填仓节(大填仓) 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

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之吉兆 仓神生日。

亦有小填仓在正月二十,合并过正月二十三

正月廿六 观音开库 传说观音会把财富借给世人,财富存贮的地方当然是仓库啦,打开仓库把财富借出,就叫观音开库.一般简称借富.年尾还要还富

正月最后一天 正月晦/初晦 1.泛舟游玩、临水宴乐;2.送穷;3.水湄度娥 注:晦日,阴历某月的最后一天

二月初一 中和节 1.献生子

2.祭日神、吃太阳鸡糕,诵《太阳星君经》

3.饮“宜春酒”

4.御耕、进农书、赠刀尺

家家在院内面向东方设香案或挂太阳星君神码,供太阳糕三、五碗,由男家长率领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许参加,正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日”。 太阳神生日

二月初二 春龙节/龙抬头/春社日 引龙回、祭龙神、耍龙灯、爆玉米花、龙须面、吃龙鳞、蒸龙蛋、宴饮挑菜、薰虫、炒豆、嫁女住春、童子开笔、停针线

民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 土地会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黄帝诞辰/土地诞

二月初八 六祖慧能诞辰

二月十二 花朝节 郊游雅宴,种花、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 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生殖崇拜的节日

二月十三 洪圣诞 洪圣大王本名洪熙,是唐代的广利刺史,廉洁爱民,精通天文地理,曾经设立天文气象观测所,使出海的渔民和商人都颇受其益。死后受到敬仰和供奉,成为人们心中的海神。

二月十五 扑蝶会

岳飞诞辰/老子诞辰

二月十九 观音诞 观音的生日

二月廿一 普贤菩萨圣诞

三月初三 三月三/上巳节 百姓齐到江河之滨,由女巫举行消灾祛病,洗涤垢秽、被除不祥的仪式。 女儿节,踏青节�

王羲之,曲水流觞

北帝诞 北方真武玄天大帝,简称北帝,道教神,他脚踩龟、蛇,职掌水火,司命寿延。村民每到节日或家中有什么麻烦事,都到北极殿跪拜北帝,乞求神灵保佑。

三月廿三 妈祖的诞辰日

三月廿八 苍颉至圣先师诞

四月初二 孟子诞辰

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出家日

四月初八 浴佛节/佛诞节/龙华会/牛节 1.浴佛;2.斋会;3.结缘;4.放生;5.求子;6.拜药王�

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释迦牟尼诞辰

四月十八 碧霞元君节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俗称“泰山老奶奶”

四月廿六 炎帝神农诞

五月初五 端午节 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

伍子胥、屈原、东汉孝女曹娥的忌辰

五月初八 龙母诞

五月十三 雨节/关公磨刀日 祈雨、祀关圣帝君、庙会、吃面、晒甲

祈雨时,以一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川盘里,供在神棚,人们焚香烧纸,祈祷甘霖。官民祀关圣帝君,焚香祷祝,求签卜卦,向关帝进大刀纸马,举行关帝庙会

此日,新麦已熟,麦收完毕,所以民间常在雨节吃面条,品尝丰收的喜悦。 武士晒铠甲,成为“晾甲会”

关帝诞

五月廿 分龙节 次日如雨,则多大水

五月三十 伏羲诞辰(传说中龙的生日)

六月初六 六月六/天贶节/晒虫节/虫王节 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给猫狗洗澡。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

1.回娘家;2.晒书;3.求平安;4.虫王节 回娘家节、翻经节、姑姑节

六月十九 观音会 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胜 观音成道之日

六月廿四 观莲节 观莲花,放荷灯,品莲馔 莲花生日

关帝诞 有两个关帝诞

彝族火把节/苗族祭“土地”神 火把节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 12 米,根据平、闰年扎 12 或 13 道麦秸,插满香、糖、果,以示丰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烧,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随后小火把纷纷点燃,在田野中如星斗闪烁,意在除害消灾。青少年以互斗火把取乐,认为可驱除身上“晦气”并祝好运道。青年男女也纷纷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互道衷肠。

六月廿五 白族火把节

七月初一 开息门 喜庆尽自此一个月避开

七月初七 七夕/乞巧节 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

婚育:1.天河夜话;2.拜织女会;3.化生求子

乞巧:1.穿针乞巧;2.投针验巧;3.喜蛛应巧;4.兰夜斗巧

杂俗:1.晒书、晒衣裳;2.七菜羹、人形彩帛;3.天河泪;4.种生、泡巧;5.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6.做巧食;7.贺牛生日;8.供“摩侯罗”(磨喝乐) 少女节

七月十四 秋日拔禊 秋禊。在宗庙、社坛或水边举行,方式多样,有的举火,有的熏香沐浴,有的用牲血抹身,以去垢返洁。

人们为了辟灾祛邪,纷纷在这天跑到村边郊外的江河边祭祀,然后用香草浸泡的“药水”沐浴,相传可以祓除不祥。

七月十五 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佛欢喜节 地官帝舜,中元赦罪日

七月廿三 诸葛孔明诞辰

七月三十 地藏节/地藏菩萨圣诞 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日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种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盖山门”。

常州地藏节以东郊三官堂为集会之所,拜香的人络绎于道,农民多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如皋县和泰县都于晚间用各种颜色纸剪成荷花瓣形状,粘贴碗口一周,碗内放只酒杯,燃以灯芯,放在门前,家家如此,叫做“地藏灯”,亦称“碗儿灯”。

苏州地区,是晚人家各在庭院四角,几重门以及围墙下地面遍插棒香,同时点燃,叫做“烧地头香”,俗称“烧狗矢香”。传说,元朝末年,张士诚统治苏州时期较得民心,死后苏州人还怀念他,就借用地藏节烧地头香的形式,寄托他们的哀思,名为“烧九四香”,因为张士诚的乳名叫“九四”。日子一久,“烧九四香”便讹作“烧狗矢香”了。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

关鬼门

八月初一 天灸日/天医节 以草尖露水磨墨点小儿额或腹部,未能却百病。南北朝时,民间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 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曾询问歧伯,自此,民间始有医书。后奉歧伯为神,民间祭之,故称。

八月初三 灶君诞

八月十五 中秋节 敬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团圆饭。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八月廿七 至圣先师孔子诞

九月初九 重阳节/重九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九月十九 观音会 观音涅盘日,观世音菩萨的出家日

十月初一 十月朝/祭祖节/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放鬼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农节

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

节日当天,则由旅长带领族中的男姓,抬食盒、大方桌和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莹前祭拜,叫上大坟

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十月十五 下元节 下元大禹,水官解厄

蜡月初七 驱傩日 驱傩除疫 中国的“傩文化”形成

腊月初八 腊八节 吃腊八粥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释加牟尼成道日

腊月十六 尾牙节 普遍有供奉土地公和门口公之俗,而城乡店家行交商号,均要以丰盛三牲礼品孝敬土地公,焚香点烛,祈求明年生意兴隆,然后烧金纸冥币,燃放鞭炮。东家设宴款待伙计,东家为他先斟,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

建议如今改为企业和员工年底交流的聚餐

腊月廿三 祭灶日/灶王节/小年 灶君像前供杂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并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少说是非话,多带五谷粮”。供罢即将灶君像撕下,与纸钱、谷草一起烧掉,意味着送灶君上天了。

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腊月廿四 扫房日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最后一天 除夕 旧时,家家烧香上供,晚餐举家团圆吃饺子。入夜,点燃蜡烛,守岁、辞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阳历 节日 风俗 备注

立春 迎春与打春

春分 春分立蛋。人们通常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把它立在桌上 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

冬至后105天

清明前一二日 寒食节 纪念春秋时期名人介之推自焚绵山的日子。在民间多与清明节合并祭祀

唐代朝廷明文规定,寒食节禁火三日,具体日期为:冬至后一百零四天(俗称大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俗称官寒食),冬至后一百零六天(俗称小寒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隋・杜公瞻注:“按历合(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 据宋・王溥《唐会要・休假》:“(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月二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又曰:“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宋承唐制,寒食、清明亦放假七日。北宋・庞文英《文昌杂录》:“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冬至后)一百四日始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清明日 清明 清明节扫墓,奉行“前三后四”或“前三后七”之古俗

清明一向有祭扫,禁烟火,吃寒食的传统。而且同时伴有踏青,插柳,放风筝,打马球,荡秋千等户外活动。烧纸不仅不是清明的传统,而且是与其传统严重相违背的。

立夏

夏至 夏至/朝节 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

冬至 冬节 “数九”

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早上吃糯米糍粑蘸蜂蜜,晚餐吃酒肉,并祭祖宗牌位。 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注: 1. 粗体灰色背景显示的为重要节日;

2. 字体为褐色的,为圣贤诞辰。此项本表不全;

3.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佛、道教不分家,故不特别注明;

4. 有歧义之处采用多数意见,若有歧义为“圣贤诞辰”则摒弃;

5. 习俗各地略有不同,选用具有代表性的;

6. 阴历时间中注为月三十的,一般为晦日,即一月中最后一日

这个可能看起来有点乱了,看这里吧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