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有怎样的来历?
一、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有怎样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下元节的来历和道教思想有关,古时候的道教分为三官,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这三官的诞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十五,而这三天又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在这一天水官当道,这天回向这一天,水官会考察凡间的状况,是否在哪个地方有水灾,如果有就向天帝禀报。道观会道场,在民间百姓则祭祀亡灵,并且祈求下元水官为广大人民排忧解难。在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在这天朝廷是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每年,道士们都会举行相关的仪式。一方面,他们会在感谢神灵的同时祈求神灵的保佑,另一方面,他们会建立良好的关系,传播爱,拓宽福田。
由于下一个元节只是完成收获的季节,接下来的元节逐渐演变成祭祀亡灵的祖先,感谢上苍的恩赐,并祈求天有好天气。从祭祀内容和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也融入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习俗,成为农民祭祀神灵、祈求邪恶、祈求丰收的节日。
祖先的祭祀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也是为了祈求祖先保护后代。吃季节性的食物。第二天,村民们在家里做脚镣,并把亲戚朋友、馒头等送来。这也是农村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可以吃许多被称为“富余”水果食品。
建立神圣的仪式,第二天是其中一个日期的冥想实践在道教的法律。修复禁食有两种方法:一种稍微不同,一设供斋,二节食斋,三心斋。
下元节来源于道教,道教认为万物是由三元生成的:天、地、水。这三者分别由三个官掌管,其中水官是解除苦难的,诞生于十月十五,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迎接水官,以求得排解苦难,求得福禄,这就是下元节的由来。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下元节这天是道教水官的诞生日,以祭祀水官的这样一个节日。
其实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因为农历十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下元节”,又叫“下元日”。
下元节,传说是天官诞生的节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二、中元节如何祭拜祈福
中元节除了祭拜孤魂野鬼,其实也有慎终追远的意涵在。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过往的祖先平日都默默守护着我们。如果你从来没有主动拜过祖先,可以试着在中元节,回馈平日守护我们的守护先祖。(以下为台湾习俗)
祭拜时间:祭拜亡魂,於下午14点以後,15点到17点为最佳(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家里若有祖先牌位,同日正午11点到13点为祭拜时间。
祭拜地点:亡魂祭拜於自宅家门前或公寓的阳台。祭拜祖先於祖先牌位前。
准备供品:除脸盆以外,其馀供品份量以六或六的倍数为佳。(1)脸盆一个,装八分满水。及毛巾丶香皂等,供於供桌前的板凳给好兄弟清洁用。(2)煮熟的饭丶面或糕饼,共六人份(3)煮熟的鸡丶猪丶鱼等。可用罐头代替(4)碗装的汤或杯装的饮料。(5)新鲜的水果及煮好的蔬菜。
仪式顺序:(1)供桌上筷子(2)焚香祷告,香的数目为供品总数加三(3)第一次焚香後,每炷香各插一个供品,多出来的香,主食类的饭面或糕饼,可各插两柱(4)第一次的香燃剩一半时,焚第二次香,插法如上(5)第二次的香燃剩一半时,重复上述动作(6)等香都燃尽後,将香脚收起,双手顶礼合拜,向过路好兄弟祝祷,宣告祭礼结束。
小伙伴们,祭拜时要小心烛火,注意火苗,才不会酿成大害喔!
三、火把节取火祈福是什么意思?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后来传统道德观念对火把节习俗传说的渗透,反映为女性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的相互交叉。不论是早期的喜鹊姑娘,还是后来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种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运结局,这类传说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阴谋,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刚烈女性的传说,意在表节烈之德。从喜鹊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一个个殉情、殉夫、殉国的忠贞形象,人们将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运与火把节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进贤烈而诋淫恶”的感情和愿望。这类传说应属后起。
总之,从火把节传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层级的历史累层,与这个节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间长期发展是相同步的,火把节的传说在其久远的流传中不断衍变,甚至影响到了某些地区的节俗,使原生态的、“祭祀性的”火把节也附着上了“纪念性节日”的衍生涵义,如鹤庆的传说把六月十九妇女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也归到慈善夫人身上,说是对慈善刨夫尸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烫红了的一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