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诗词?
一、莆仙诗词?
2、仙游县。
榜头。贾岛《赠友人》诗:“却归登第日,名近榜头排。”
大济。高适《东征赋》:“慨魏武之雄图,终大济於横流。”
枫亭。葛长庚《念奴娇》词:“二十年在江湖,枫亭柳驿,往事都曾览。”
凤山。戴叔伦《赠鹤林上人》诗:“日日涧边寻茯芩,岩扉常掩凤山青。”葛胜仲《西江月》词:“寂寂回廊小院,冥冥细雨尖风。凤山香雪定应空。”
龙华。张格《寄禅月大师》诗:“龙华咫尺断来音,日夕空驰咏德心。”
西苑。曹勋《浣溪沙》词:“西苑烟光倚槛新。桃花艳艳静无尘。照溪红映一天云。”
钟山。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词:“东风岁岁还来,吹入钟山,几重苍翠。”吴渊《满江红(雨花台再用弟履齐鸟衣园韵)》词:“秋后钟山,苍翠色、可供餐食。”
二、莆仙历史?
莆田,史称“兴安”、“兴化”,又称“莆阳”,“莆仙”。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市,市内设置仙游县和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含南日岛、湄洲岛)。
全市陆域总面积4200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2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49万人;常年有60多万人在外经商办企业;莆田籍在外乡亲人才济济,有5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职称的人才遍布全国,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名14人(其中一人为两院院士)。旅居在外的侨胞70万人左右,港澳台同胞近20万人,归侨、侨眷30万人,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
是八闽古府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近70名,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名邦。
三、莆仙婚嫁
莆仙婚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莆仙人民就非常注重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因此在婚嫁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习惯。
莆仙婚嫁的起源
据历史记载,莆仙婚嫁文化起源于唐朝时期。当时,莆仙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基础,社会风俗也开始逐渐形成。
莆仙婚嫁的特点
莆仙婚嫁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礼仪和传统。在莆仙,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因此,婚礼的程序和仪式非常繁琐,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传统。
另外,莆仙的婚嫁文化还注重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因此,莆仙人民在婚姻选择和婚姻中都非常谨慎,注重双方的性格、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匹配。
莆仙婚嫁的流程
莆仙婚嫁的流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求婚、婚礼和婚后。
求婚
在莆仙,求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男方需要在女方家长的允许下,向女方求婚。在求婚过程中,男方需要准备一定的礼物和花束,并向女方表白。
婚礼
莆仙的婚礼通常会持续一整天,分为三个阶段:迎亲、拜堂和敬酒。在迎亲环节中,新郎和新娘会分别穿上传统的婚服,由媒人或者亲友带领前往对方家中。在拜堂环节中,新郎和新娘会在主婚人的带领下进行拜堂仪式。在敬酒环节中,新婚夫妇需要向亲友敬酒,表示感谢和尊重。
婚后
在莆仙,婚后生活非常重视家庭和父母的关系。因此,新婚夫妇通常会和双方父母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相互照顾。在婚后的生活中,夫妻双方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共同经营家庭。
结语
莆仙婚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莆仙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传承莆仙婚嫁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四、莆仙小吃?
1.莆田焖豆腐 2.兴化米粉 3.海蛎汤 4.莆田泗粉
五、莆仙特产?
有莆田红毛菜、兴化米粉、莆田桂圆等特产。
莆田红毛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味道鲜甜,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兴化米粉是莆田的特色产品,因物美价廉、老少皆宜、饮食方便、质地优良等优势,而扬名海内外。
莆田桂圆是中国桂圆的佼佼者,其栽培历史悠久,果品品质好。
六、下元节又称下元天官节吗?
不是。
下元节 ,亦称“下元日”。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农历十月十五、“下元”。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七、莆仙是什么?
莆仙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展现着种种神秘的色彩。在这种地方文化的结构主体中,既有古闽文化的遗存,也有汉唐以降中原文化的传人。表现在语言、风俗、饮食、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
八、莆仙方言典故?
典故来源于古汉语,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其实很多口语是从唐诗宋词里来的,因为唐诗宋词里使用了很多当时的口语,很可能是当时社会上共同使用的词语,其中的一部分至今仍在莆仙话里使用。
举例子“连天”。
莆仙话中,“连天”是非常的意思,如:连天远(非常远),连天好(非常好)...
白居易《官舍内新凿小池》诗:“岂无大江水,波浪连天白。”
刘长卿有《湘中纪行十首·赤沙湖》诗:“秋水连天阔,涔阳何处归。”
戴叔伦《偶成》诗:“野水连天碧,峰峦入海青。”
九、下元节农谚?
春不种,秋无收。
枣芽发,种棉花。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问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起老。
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
水库是个宝,防旱又防涝。
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
人靠饭养,稻靠肥长。
肥田长稻,廋田长草。
土肥长谷,猪肥长肉。
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
十、下元节几画?
下元节共十二画。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