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举办灯会迎接元宵节,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一、全国各地举办灯会迎接元宵节,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灯夕、正月十五,既是一个独立的节日,也是中国年的组成部分。青年人则把换花节当作交朋结友的大好时机,愿以花为媒,觅到知音。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龄的大批人潮便会涌到府城镇来参加换花节。所以 “换花节”已被列为海南五大民间艺术活动之一。
一、换香演变到换花。当然,最早的府城居民换的并不是花,而是香,时称为“换香节”,意味着香火不绝,象征真实、祥和、喜庆、友好、兴旺和爱慕。随着社会的发展,香的地位在元宵节这一天逐渐动摇。1984年起,当时的琼山县政府就下文把“换香”改成“换花”。从此,府城这一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民间换香习俗就更改为换花了。
二、偷青和偷灯元宵夜如果你在文昌的菜地外面看到有人正在悄悄的采摘蔬菜,你可不要大呼小叫。其实,这是当地流传多年的元宵习俗“偷青”。多地有祈子习俗。比方四川成都,新嫁了女儿的人家必买一盏漂亮的台灯和面粉制的小老鼠给女儿送去,叫做“送灯”,俗信这样可以多生孩子。在我们老家,还会在院子里放很多小灯笼,等着小孩子们去偷。
三、正月十五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迎紫姑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另一说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二、古代什么节日有灯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是生动记述了南宋时的灯会盛况。
相比具有浓重政府色彩的宋代灯会,明朝的灯会,则已演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会云集京城,将自己制作的花灯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在这短短的数天里,不仅是花灯制作工艺的比拼,也是经商实力的比拼。京城靠近灯市的商铺和住房,每年到了灯市开市的时候,租价就会翻番,要比平时贵上数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别大的商人,轻易不敢问津。另外,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价格高的灯,一盏就要卖上千两银子。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
烈士公园灯会[1]
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是生动记述了南宋时的灯会盛况。
相比具有浓重政府色彩的宋代灯会,明朝的灯会,则已演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会云集京城,将自己制作的花灯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在这短短的数天里,不仅是花灯制作工艺的比拼,也是经商实力的比拼。京城靠近灯市的商铺和住房,每年到了灯市开市的时候,租价就会翻番,要比平时贵上数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别大的商人,轻易不敢问津。另外,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价格高的灯,一盏就要卖上千两银子。
上元节,正月十五
三、正月十五廊坊灯会在哪
每年都在人民公园。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迎来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国都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
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相传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灯会。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
东晋、南朝时期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达官贵族和豪门名士,每到元宵节,他们也效仿宫廷,张灯结彩。东晋诗人习凿齿有诗《诗灯笼》描写当时张灯的情形。
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间,纸张技术发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丝织品的大量应用,使得灯彩艺术迅速发展。
汉晋时,每逢春月花开时,蜀郡的统治者都要“纵民游乐,嬉戏西园”。同时灯红火耀,以粉饰太平。
隋以来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开始正式形成,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开始蔚然成风,唐朝魏征的《隋书》中对南京张灯结彩的习俗有了详细描述。
唐人的《放灯日记》中有唐玄宗在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与道家大法师叶清善上街观灯的记载。“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观灯诗》云:“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这首诗道出了当时成都灯会的盛况。
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自夜达旦”,当时“问亦放灯,率无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观灯于露台。”
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北宋景v元年(1034年),用于祭祀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庙(今南京夫子庙)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为览胜佳地,夫子庙地区的灯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你这是3月2日的问题了,每年都在人民公园,今年在通往开发区的艺术大道上
胜芳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