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上元节 > 正文

三元宫的历史追溯

2023-02-03 17:28:22  来源:网络   热度:

三元宫的历史,上溯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南海郡太守,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鲍靓,为其女鲍姑(道学理论家、丹阳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兴建修道场所,初名越岗院。鲍姑行医济世,采集草药红脚艾,配以院中井水,制药以灸赘瘤,救人无数。鲍姑仙逝后,人感其医德善功,集资塑像,祀奉院内,是为鲍仙姑殿。鲍姑行医配药用过的井,后人珍存,名为虬龙古井。时光飞逝,唐时此地曾为悟性寺,延至南汉。几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原越岗院终获大修。据屈大均记:明崇祯十六年(1643),钦天监来穗巡视时云: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冈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三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集资塑三元像于正殿,鲍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广州久旱。龙门正宗十二世玄嗣、罗浮山冲虚观住持杜阳栋,应穗城官绅特邀前来祈雨,果降甘霖,遂被留为三元宫第一任住持。时杜募化监工,大兴土木,三元宫由此规模宏大壮观,面积达800余井(1井为11.1平方米),成为道观丛林,供应过往道侣衣食,宗教生活也日趋完善。杜又为三元宫购置田产600多亩,即40多万平方米,后被奉为本宫开山祖师。 三元宫的经历很不平凡。清顺治十三年(1656),广东巡抚李栖凤捐俸发起重修三元殿及钟鼓楼,平南王尚可喜捐铸大钟一只。此后,经康熙、乾隆、道光至同治的百多年间,历代官绅如总督金弘振、嘉通福、瑞麟,云南储粮道邝士宪及住持杜阳栋、郁教宁、黄宗性等,或捐俸募化,或督工扩建,宫观日趋宏伟,香火日益鼎盛。民国以后,三元宫时起时落。龙济光时期(1914~1916年间),三元宫一带列为军事禁区,门庭顿趋冷落。

1919年,住持张宗润曾予重修。

陈济棠治粤期间(1929~1936),因陈信道佛,三元宫又转兴旺。1931年,广州市教育局拟在三元宫设美术学校,虽经陈济棠岳母周旋,仍要将后山的八仙殿、栖霞洞、五老洞拨出。据《国华报》载,经此一难,1936年农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诞,参神者仍多达10余万人。抗战期间,道侣星散,仅余数人,再度冷落。

日军投降后,三元宫复兴。1946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诞,参拜者如潮涌,连跪拜之地都难插足。是年政府欲在三元宫建忠烈祠。为保道场,住持唐诚静、李信谐发起成立中国道教会,聘政界要人任宫内名誉职事,经活动后,忠烈祠他移。 宫内各殿,建于康熙年间,反映了清代道教宫观的建筑风貌,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光绪二十九年(1903),住持梁宗琪将本宫600余亩田产尽数捐出,赞助兴办时敏中学。为此清廷钦赐“保光励学”、“护国佑民”两匾。原字写在黄绢上,两匾由京来穗时,该官隆重迎接,经刻在巨匾上,恭悬于大殿前。“文化大革命”时两匾俱毁,后一匾于1982年在三元宫开放时另立。

20世纪50年代,宫内存探花刘世安字四幅,康有为中堂字一幅,居廉牡丹画一幅,沈绵春大中堂竹一幅,竹禅大横披石竹一幅,道藏一套,平南王尚可喜送大钟一口。“文化大革命”后,上述文物已不知所终了。

同治八年(1869),住持黄宗胜重修三元宫,从肇庆得青牛足迹石块,今仍置于吕祖殿前的小池内。唐吴道子绘观音大士真迹(石刻),高1.5米,宽1米,现仍嵌于宫内西侧碑廊的石壁上。鲍姑遗留的虬龙古井,1947年因井内泻泥面积太大而填平,只保留井栏遗迹。1965年因填高地面,井随之湮没。1983重新开掘,虬龙古井再现。1990年9月,老君殿重修竣工,施主送来太上老君青牛之塑像,它将成为未来之文物。

1981年3月,三元宫获重新对外开放。1982年起,陆续收回被占殿宇,并予重修。1983年春节前,举行了开光仪式,并对外开放,香客游客日增。1987年上元诞,按出售门票统计,进三元宫者达6万多人。

作为久远的文物古迹,三元宫是一个可以不断探求出新价值的谜。

三元宫历代均有重修,相沿至1970年,十年动乱中宫内道士被迫离去,至1982年7月1日,离宫道友回宫重修开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