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上元节 > 正文

古时候古人究竟怎么过年?

2025-02-18 01:55:1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古时候古人究竟怎么过年?

以下由惶感代为整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天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在我国民间普遍重视次日,被成为“年关”。旧日,工商业者视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之三大节关,每个节关都要结算帐目,而以除夕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来往帐,核实盈亏,规划来年。中国传统风俗,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实为一个传统佳节。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十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 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二、古时候指的是哪些时间?

1、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对应现代时间19-21点。

2、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对应现代时间21-23点。

3、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亦即00:00),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对应现代时间23-1点。

4、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对应现代时间1-3点

5、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对应现代时间3-5点

三、古时候的盐井究竟有多深?

1000多米

这是长达1000多米深的盐井,古人打造它是为了能够将千米之下的卤水提取上来。

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达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玛峰。

四、茶道究竟指的是什么?

“茶艺”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茶艺”的概念包括茶的种植、制作、品饮的技艺等;狭义的“茶艺”概念,仅限于“饮茶之艺”,所论及的内容主要是茶的品饮及与品茶相关的鉴赏茶叶、选择茶器、泡茶鉴水、冲泡技法、品饮方式、品饮礼仪等。本书所讨论的是狭义范畴的茶艺,研究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五、古时候贾指的是什么?

贾gǔ,凡买卖之偁也,《说文》市也。通物曰商。居卖物曰贾,行商坐贾是也。后泛指商人。说半天实际“贾”就是做买卖的意思。又有“谋取”等延伸义也与做买卖有直接关系。又通假“价”。再有“贾”姓还是较常见的,现在基本也就“贾”姓一义常用了,“商贾"还是多出现在古文中吧。

六、古时候辛辣指的是什么?

辛辣的意思是尖锐而强烈,辛辣食物泛指食后可引起发热出汗的食物,例如辣椒、大蒜、葱、姜、花椒、胡椒、芥末、八角、咖喱等调料,以及各种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和香烟、咖啡、浓茶。

七、曲梁古时候指的是哪里?

中国境内至少有两个曲梁:

1、曲梁县,今河北邯郸梁城。其地春秋时期属晋,战国属赵。西汉元康二年(前64年)封平干顷王刘偃之子刘敬为曲梁安侯,置曲梁侯国,治今河北邯郸市鸡泽县南部。后为县,属广平国。新莽时改称直梁。东汉后复名曲梁,迁县于今曲周县城,属广平郡。

2、曲梁村,地处河南新密东部,曲梁乡中西部,与乡政府所在地下牛村濒临,由8个村民组组成,共580户,2270口人。

八、科技行业究竟指的是什么?

现今,科技行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究竟科技行业包含哪些内容?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从定义、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为您详细解读。

定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技行业的定义。科技行业是指那些以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和发明为动力,为改善人类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服务的行业。它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半导体、通讯等等。在这个领域中,不断涌现出许多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发展。

发展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数字化趋势的不断加速,科技行业也日新月异。作为全球经济和创新的引擎,科技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取得了诸多显著成就。科技行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影响

科技行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了信息社会的建设进程。同时,科技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比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信息泄露等。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科技行业的影响,积极应对挑战,发挥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科技行业的定义、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的介绍,相信您对科技行业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未来,科技行业将继续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其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科技行业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本文您能对科技行业有所收获。

九、母婴行业究竟指的是什么?

凡是为母婴提供管理、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就是母婴行业.

十、游学究竟指的是什么?

1.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

2.所谓游学即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学生在游学期间(一般1-4周)到国外,学习语言课程、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或寄宿家庭、参观游览国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真正做到了学和游的结合。

3.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的游学始源。

4.“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简单的学,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的体验人生,在体验当中学习。游学的本质是文化的融合,游学是协助学员开阔视野,培养国际观和树立坚韧的世界观的一种绝佳方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