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中谁喜欢梅花?
一、古代文人中谁喜欢梅花?
中国历代喜欢梅花的人很多。比较突出的,陆游应该算一个了。陆游写了一首词,叫做《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我是经常诵读的,越诵读越感觉到陆游对梅花的挚爱。
你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在词里陆游看样子是把梅花了看作了自己。陆游一生不算得志,甚至是充满坎坷。当年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眈眈。陆游很小的时候就随着家人开始了动荡不安的逃亡生涯,“儿时万死避胡兵”,可怜的儿时生活。到了南宋,陆游因出色的才华被进士考试取为第一,金榜欲提名。可是却因为秦桧,在第二年的考试时却被黜免,真是很可怜。这两个可怜就埋下了“寂寞开无主”的伏笔,何况是“更着风和雨”呢。命途多舛,所以陆游自比孤独的梅花,也是他爱梅的深层次原因。
再看下阙,“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尽管陆游的经历坎坷,但是陆游并没有放弃对命运的抗争。他曾到过抗金前线,身着戎装投身战斗。尽管南宋小朝廷不愿意打,但是陆游尽了力了。虽然两次被罢了官,陆游仍然对抗金和恢复失地的理想是坚持不懈的。这就不难理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进一步理解了陆游对梅花的挚爱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向梅花致敬,也向陆游致敬!
二、为什么古代文人喜欢山水?
关于山水,古人有很多流传的名言,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情于山水之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等。我有一些理解。
山水如灵魂的港湾。曾几何时,当我们寄情于山水,感受到春日万物复苏,花开花落;感受到夏日炎炎烈日,万物葱茏;感受到秋日的色彩斑斓,硕果累累;感受到冬日的雪压枝低,寒风凛冽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也曾壮怀激烈,也曾郁郁扼腕,也曾放声疾呼,也曾郁郁沉思,但在我们的心中,总想找到一个港湾,使它成为我们灵魂和精神的栖息地,在这里,我们可以休养自己的身体,放松自己的灵魂;我们可以把自己置于近乎自然的状态,忘却一切的不快和烦恼。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一直在寻找。
“三十八年已过,弹指一挥间”。时间过的很是迅速,当我们总在感叹韶华易逝的时候,日、月、年一天一天在流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们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强烈。
但港湾何在?儿时,也许在父母,在师长,但当我们一天天长大,发现我们在一天天远离这个港湾,这里已经不能承载更多的东西,我们需要更大的敢港湾,相反,原先,我们的栖息之所还需要在我们这里停留,我们已经承担了更的责任。
我们上了大学,可以交到很多朋友,或者恋人,这是人生的经历,在这里我们也在寻找港湾,但我们很快发现,大家都是互为港湾的,谁也不能承载如此大的责任,大家互相依偎,一起成长。
我们有了工作,有了一份赖于生存的工作,我们把身心投入工作,相信一切,为之付出,无私无畏,但我们发现了更多更大的风浪,因此需要更大更能够避免风浪的港湾,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辨别方向,认清道路,在奋斗中认识、迷途、再认识、再迷途......
成家后,我们终于有了一席港湾,但这里的纲湾也不时风平浪静的,我们感受来自方方面面的风雨。
于是,我想,每一个人,或许都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港湾,寻找自己聊以慰籍的精神家园,但这个港湾,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是我们一生都在理解、追索的,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自己,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坚强与不息,才能成为我们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避风港。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不停的打造,磨练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港湾,成为别人的敢湾,成为社会的港湾。
而我们所寻找港湾的过程,离不开真实的山水,离不开目力所见的世界,离不开蕴藏于山水之间的情怀,离不开变幻于天地之间的视野。
文人墨客,从古至今,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记忆。因此想到很多地方的山水间都会有当时的人们有感而发的评论,感悟,无一不是在由景入情,心生感喟,在有生之年对人生生命本真的探究溯源。少年时苦学,志向是老师传授的。青年时立志,无不慷慨激昂,胸怀极大。中年时起起伏伏,得失成败进退之间体味人生。渐渐老去,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前途亦可期许。当年极其在意的,现在不在意了,当年不觉得重要的,现在觉得重要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一家一物,最后能够留下的,只有有形无形的记忆。有形的记忆留在书籍、碑刻中,无形的记忆在人间口口相传,直至消失殆尽。人的生存与生命状态,包括物质的状态和精神的状态,对我们而言都是一场终身的修炼。王阳明有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做不到。
在山间林间石阶中迈步,奔忙于工作生活之间,偶然遇到的自然山水人文风景,匆忙之中的短暂停留闲暇,与古人对话,与游鱼嬉戏,闻鸟鸣于山林,享空灵于幽谷,权作片刻的放空与升华。自然赋予人的,文化赋予人的,历史赋予人的,都需要我们现在去体味,去探索,去实践。
三、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竹子?
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竹子?
简单来说,就是竹子有价值!有美感!有精神!有文化!
竹子全身是宝
竹子生长快,成材早,可净化空气、保持水土;
竹笋、竹荪可食用;
竹纤维可制成日用品;
竹叶、竹叶黄酮、竹盐、竹茹、竹沥、竹卷心、竹黄可入药
……
竹子有美感
竹子种类非常多,
绿竹、紫竹、斑竹、罗汉竹……
姿态各异,很有观赏价值。
竹子有精神
竹子四季常青、凌寒不凋、虚心有节、竹报三多,
是坚贞、谦虚、高洁精神的象征;
寄托着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寓意。
竹子有文化
古往今来,中国文人歌颂竹子的诗词曲赋文章,比比皆是。
宋代苏轼有诗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有“竹”相伴,
就是古人最诗意的栖居!
四、古代文人为何喜欢写山水?
因为山水是自然的代表,所以古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他们或 “独坐幽篁里”,或“相看两不厌”,欣赏着“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的萧瑟幽远,领略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波澜壮阔,充溢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瑰丽浪漫……
宗教更是和山水如影随形,互为生命。“世上名山僧占多。”佛因山而显赫,山以佛而著名。一个“仙”字道出道家与山水的关系:左边是人,右边为山,人入山则为仙。
对于山水,我们的先哲超越了实用,超越了宗教,上升为审美。《周易》提出天人相通,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到一种审美境界。孔子认为山水和人性有相通之处,人们观赏自然可以获得一种审美体验。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以保持纯真的天性;庄子向往和追求自由,认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五彩缤纷的山水审美文化蔚为大观。
五、古代文人谥号?
提起谥号,看过古装电视剧人就很熟悉。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唐代以后,有一个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因为"文正"在文官的谥号中是最好的一个谥号。然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李东阳、曾国藩等。
第二个谥号是文成,而获得此谥号的人是刘伯温。他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第三个谥号是文忠。。在清代的谥号中,文忠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获得此谥号的人有苏轼、欧阳修、张居正等人。
第四个谥号是文端。获得此谥号的人有北宋宰相陈尧佐之后,明朝大臣的高仪、 明朝首辅的王家屏、应天书院的沈鲤等人。第五个谥号是文定。获得此谥号的人有明朝首辅杨溥、蒋冕、李春芳等人。
六、古代文人春联?
春联作为新年的一个象征,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
相传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后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也曾经写过百姓们更换春联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岳麓山古代文人?
跟岳麓书院有关的名人有:
1、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3、彭浚(1769~1833) 字映旟,号宝臣,清湖南衡山县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人。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十年(1805)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内阁侍读学士等清贵之职,成了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
4、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 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
5、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八、古代文人雅号?
古代文人多有雅号和雅称,下面我们来做一下古代文人雅号雅称的盘点: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九、上元节古代文学常识
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称为元宵节。它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标志着春节的结束。上元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庆贺元宵节的方式,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了解上元节的古代文学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上元节的历史与传说
根据历史记载,上元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古时候的上元节是为了祭拜神灵和祖先,以祈求平安和丰收。传说在这一天,天上的神仙们会降临人间,人们为了庆祝他们的到来,就在家门口摆放灯笼和烛台。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为什么元宵节会有热闹的灯笼节。
在古代文学中,关于上元节的传说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崔莺莺洗澡》和《马丹阳洗澡》。这两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都是上元节这天洗澡的,这意味着她们会迎接好运和美好的东西。这些故事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上元节传统的特点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上元节的习俗与庆祝活动
上元节在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元宵灯笼和猜灯谜。元宵灯笼是上元节的重要象征之一,人们会在此时点亮各种各样的彩灯,美丽的灯笼亮化了夜空,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祝福。
猜灯谜也是上元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会在灯笼上贴上各种谜语,只有猜出谜底的人才能得到奖品。这个游戏既考验了人们的智慧,又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
此外,在上元节这天,还有舞龙灯、舞狮子和舞扇等民间舞蹈表演。这些表演形式多样,充满了喜庆和活力,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观看。人们还会购买汤圆食用,汤圆象征着圆满和团圆,寓意着未来一年幸福快乐。
上元节的意义与价值
上元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它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庆祝上元节,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并且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上元节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平台。在这一天,人们不仅可以与家人团聚,还可以与朋友、邻居一同庆祝。这种庆祝方式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多元性。
最后,上元节的庆祝活动也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美好的回忆。人们在猜灯谜、看灯笼、吃汤圆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和乐趣,这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语
上元节是一种独特的传统节日,秉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通过了解上元节的古代文学常识,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样的传统节日,通过参与庆祝活动去感受其中的美好和快乐。
十、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画眉的原因?
其实对于眉毛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对外形之美有了独到的见解,而眉毛则被认为是撑起美貌最重要的元素,于是画眉之风于战国时期初现端倪,并于秦代普及,两汉时期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蔚然成风,隋唐时期更是到达画眉史上的最高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画眉始终引领美妆潮流,却因审美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从眉形、眉色、粗细深浅上都有着属于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有诗歌为证:
施芳泽,正蛾眉。——《列子·周穆公》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
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西汉人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八岁偷造镜,长眉已能画。——李商隐《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