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灯谜的传说?
一、猜灯谜的传说?
猜灯谜的来由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猫捋胡子——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就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口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着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立刻就被家丁赶出了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二、猜灯谜的传说50字?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
三、程少商上元节猜灯谜完整版?
第六集。
程少商猜灯谜,才子楼垚都答不出,机灵少商竟一秒猜对。
上元节,程少商在赏花灯猜灯谜,凌不疑在找肖公子犯罪的证据,肖公子为了毁掉证据,点火烧掉了酒楼,程少商眼看就要被倒塌的酒楼砸到,幸亏凌不疑出手相救。
四、揭秘猜灯谜的传统——传说中的灯节
猜灯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国民间,猜灯谜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然而,它究竟是什么节日的传统呢?
猜灯谜的传统源自中国的灯节,是一种古老而有趣的活动,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点亮花灯、放焰火、赏月、品尝汤圆,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而其中,猜灯谜是最受欢迎的节日传统之一。
灯节的来历
关于灯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庐山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庐山上住着一位名叫兰陵的仙女。她长得十分美丽,善良和智慧。一天,她遇到了名叫陶华的普通人,两人一见钟情。然而,仙女和凡人之间是有鸿沟的,他们不可能在一起。仙女为了实现两人的美好愿望,让一位仙人帮他们实现了人仙合体的愿望。从此以后,庐山成为了有情人相聚的地方,夜晚庐山上的灯火便是他们相爱的见证。为了纪念兰陵仙子和陶华的伟大爱情,人们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庆祝灯节。
猜灯谜和灯谜的意义
在灯节期间,人们会准备许多谜语并将其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条贴在灯笼上。居民们可以猜灯笼上的谜语,猜中者有奖励。这个活动既寓意着娱乐,也寓意着智慧、思考和团结。
猜灯谜的起源还与山神有关。相传古代山神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来到人间,为了欢迎山神,人们点亮灯笼、放焰火以及准备各种美食。为了不让山神感到无聊,人们就准备了许多的谜语来供山神猜测。猜灯谜的活动,既可以让人们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也能祈求丰收和平安。
灯节在不同地区的庆祝方式
灯节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例如,南方地区的人们喜欢放天灯,他们会在天灯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到天空中。而北方地区的人们则喜欢点烛火,节日当晚,人们会点燃蜡烛,照亮自己的家园,欢庆这个特殊的日子。
除了猜灯谜和放灯火之外,灯节还有其他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例如,一些地方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间表演活动。这些活动都非常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
总结
如今,猜灯谜已经成为了中国灯节的重要传统之一,人们借此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欢庆之情。猜灯谜不仅让人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还寓意着智慧、聪明和团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都踏着欢快的脚步参与到猜灯谜的活动中。
希望通过本文,“揭秘猜灯谜的传统——传说中的灯节”,能够带给读者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灯节能够更加热爱这个美丽而有趣的传统习俗。
感谢大家阅读,并对你们的耐心阅读表示感谢!
五、上元节的由来?
" 上元节″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道教"三元说″。指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地官节、孟兰盆节)、农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水官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是天、地、人三官。在这里元是指农历十五的意思。
六、上元节的来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中国岁时节令分上元,中元和下元。上元节是为天宫大帝诞辰。也就是我们民间讲的天官老爷。
七、上元节的演变?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八、猜灯谜的古诗?
回答: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画
佚 石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是两首内容是谜语的古诗,每首四句,四句全读完了,就能猜出谜底,既完整诗句又美!
九、猜灯谜的风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务”,是答案所属的范围;“谜底”就是答案。
扩展资料:猜灯谜规则
1、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作低级的作品。
2、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比如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
3、有些灯谜,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
4、有些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是影射字义。
十、猜灯谜的来历?
猜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
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