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上元节 > 正文

国家提倡就地过春节吗?

2024-11-23 23:22: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国家提倡就地过春节吗?

随着春节临近,各地即将进入返乡高峰,大家渴望回家的心日益迫切。不过,受最近全国各地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回不回家过年”成了人们近期热议的焦点。各地也纷纷出台严格的防控措施,截至1月14日,已有29个省区市倡议“就地过年”,减少春运途中感染暴露的风险。

春节前国内外疫情升级,并呈现新的变化。

二、七律过草地赏析?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风逐浪。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这首诗正是描写了红军过草地时风餐露宿的生活。听老红军回忆,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士最多,都是掉进沼泽里或是饿死的。那时每个人只有10斤青稞粉,却要度过两三个月。每天吃的就是野菜和着及少青稞粉,没有一丁点油盐,充分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再想想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幸福的我们,有好吃好穿的却还挑三拣四,随意浪费,着实觉得惭愧。

翻雪山时,有不少战士都穿不暖。于是就有一位军需处长把他的棉衣棉裤给了其他战士,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行走,最终冻死在途中,之后每个经过的战士都向他摘帽敬礼。这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但是如今有些人却自私自利,而做出损人利己的事。奉献精神应该在每个人心中长存。

三、七律过韶山原文?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古诗简介

《七律·到韶山》是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   

翻译/译文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赏析/鉴赏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同志1925年1月从上海回到韶山,建立中共韶山支部,后又组织农会。1927年1月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度回到韶山,组织农运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听取党支部的汇报。以后由于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回过韶山,直至解放以后1959年6月才回到韶山,在家乡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这首七律就是25日深夜写成。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韶山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一首在中国革命斗争性史上和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的史诗。这首诗不仅写了历史,还写了现实,写了韶山人民在革命时期出生入死的斗争,以及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韶山人民改天换地的英勇的斗争精神,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展现了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的景象。

四、七律过草地的诗意?

绿色的草地望不到边,漫天的烟尘吹来,蓬蒿比膝盖还要高每一脚踩下去都是泥潭。野菜拿来直接水煮可以让胃饱暖,干草用火烧起来可以度过寒冷的夜晚。

随便找个地方一坐就可以过一晚上,躺着看云飘来飘去跟海浪一样翻滚。月光作帐篷草地做席子枪做枕头,谈谈笑笑小声说直到天亮。

五、七律过草地诗的意思?

这首诗的意思是绿色的草地望不到边,漫天的烟尘吹来,蓬蒿比膝盖还要高每一脚踩下去都是泥潭。

野菜拿来直接水煮可以让胃饱暖,干草用火烧起来可以度过寒冷的夜晚。随便找个地方一坐就可以过一晚上,躺着看云飘来飘去跟海浪一样翻滚。

月光作帐篷草地做席子枪做枕头,谈谈笑笑小声说直到天亮。

六、七律长征过雪山的感受?

七律.长征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从诗中(开颜)一词可以看出。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过故人庄和七律长征?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抒发了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八、七律长征过草地的故事?

主要故事介绍:

1、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

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地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

2、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是指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

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

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九、七律长征过泸定飞桥150字?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说的正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这一战役。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

“飞夺泸定桥”,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事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

因为这些诗词、这些故事,“泸定桥”这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间。我总想去一探究竟。今日得见,我却不知该怎样描述它了!只见它架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之上,寒光闪闪。令人望而生畏!当年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泸定桥”三个字历经岁月沧桑依然雄风不减。

站在泸定桥桥头,抚摸着那铁迹斑斑的索链,听着脚下滔滔的水声,我竟不敢想象那场战役有多么的惨烈,红军付出了多少牺牲!踏上泸定桥,两岸是崎岖陡峭的石壁,桥下是波涛汹涌的河水;桥面离水面有好几丈高,风吹得铁链泠泠作响,那种凄惶与忐忑令我无法言表!又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惨烈与英勇……

到了西岸,我望着泸定桥,心中有万千感慨,眼角不禁湿润起来。

十、年过古稀不得闲七律诗?

之一)跨越古稀

人过古稀不得闲,红尘往事几箩篼。

沧桑风雨知明月,俯仰云烟到白头。

日暮望云思有尽,夜阑回首忆无休。

闲花落去春难再,老读红楼梦不留。

(之二)老者之乐

情随世淡何妨老,人过古稀不得闲。

天下有情收眼里,晚来留梦养心头。

开心何用求人问,快乐哪需找理由。

休叹人生皆适意,粗茶淡饭胜珍馐。

(之三)惜时旅游

极目河山一望收,放怀天地两相酬。

生能百岁何曾老,人过古稀不得闲。

枯树老翁怜暮雨,斜阳游子笑风流。

时光不待留余力,走遍天涯量地球。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