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上元节 > 正文

为什么古人的书法更受推崇,是真的好还是“认为”好?

2024-11-21 16:10: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为什么古人的书法更受推崇,是真的好还是“认为”好?

准确的来说,受推崇的不是古人的书法,而是古人经典的书法。

这种经典的书法作品,一定是被书法界反复确认为“写得好”方能流传,而不是某书家想当然认为好就可以了。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概念:

1、经典的书法作品所具备的特点?

2、古代书法的经典是怎么形成的?

先说经典的书法作品所具备的特点?

严格意义的来说,虽然经典书法作品与非经典书法作品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但是,书法作品要成为经典,必定需要具备四个特点:艺术性、独创性、新颖性、持续认可。

(1)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首先强调一下,书法≠写字。

写字,强调的是把汉字正确、规范的写出来。

书法,则是在保持汉字形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笔法、结字、章法等等的变化,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成的艺术作品。

因此,像古代大部分的院体、台阁体、馆阁体等“官体”,过分强调规范形式,基本上很难成为书法的经典。(再次强调一下,是大部分,不是全部)

(2)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你写得很像王羲之,假以乱真,你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经典的。

因为这些“仿作”并非你真正意义上的独创,是一种模仿。

我们学习书法,无非三个过程:首先是从一个开始的我与古“离”;然后逐渐走向我与古“合”;最终又我与古“离”的过程。

  • 最开始的“离”,是因为我们技艺不精,导致我们学习模仿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 而之后的“合”,是我们功力得增进,掌握了“法”和“理”,与古人的神采和气韵很接近的“合”。
  • 最后的“离”,是指法度谙熟,不寄人篱下,在合乎书法之理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特色,选择脱离古人的“离”。

所以,牛逼的书家的成长轨迹基本都是:无古无我→有古无我→有古有我。

因此牛逼的书家,他们在用笔、结字、章法等等,都会有着独具匠心的创新。

比如“书”字,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书家的用笔和结字都呈现不同。

(3)具有很强的新颖性

如果只是在用笔、结字、章法上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特征,那是不够的。

这只是成为经典的基础。除此之外,你的作品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新颖性。

这里说的新颖性,并非追求“新”而“新”,这种新的本质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往的审美惯例,而与当前的审美保持理想的距离。

比如,魏晋楷书和唐代楷书,前者呈现的是古朴,后者呈现的是法度。

钟繇《宣示表》(左)颜真卿《多宝塔》(右)

但同样是法度森严的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书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我们仔细去做对比分析,他们的楷书互相都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颜真卿体现的是宽博雄厚,欧阳询给人一种奇险严谨,而柳公权带来的是瘦劲骨力。

颜真卿(左)欧阳询(中)柳公权(右)

但是,具备以上三个特点,并非都能成为经典。

能成为经典的书法作品,还需要做到一点:

被历史持续认可。

一件经典的作品必须被历史书家们反复的被确认为“写得好”,方能经久不衰。

怎么理解这句话?

其实我们可以把传统书法看作是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通过历史牛X书家逐渐积淀起来的。

本质就是前人(王羲之或者更早的人)首先打下基础,而后人(颜真卿、苏轼等等)不断地在里面添砖加瓦。

后人之所以能在这个系统中添加内容,并非是他牛逼,而是他认可了前人作品,自己的东西又能被他的后人认可,因此他们的作品才得以保存延续。

这样不断被历史选择与阐释才是书法作品走向书法经典的真正实现途径。

举个例,秦朝A写了一件作品,同时期的时候未必被人追捧,但A死了之后,汉朝的TOP100的书法家有90位认为A的这件作品很好,接着,魏晋五代十国隋唐宋元明清,依然各个时期TOP100的书法家还是有80位还是认为A的这件作品很好。

那么A的作品就是经典。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13世纪蒙古人打仗经常屠城,那么蒙古人是对于汉人女真人等更加凶残还是对欧洲人等西征路上的对手更残忍?

从现有的各种史料分析来看,蒙古人的屠杀主要针对抵抗者,屠杀的规模或烈度取决于抵抗给蒙古人造成的损失。

但蒙古人给被征服民族的待遇地位则取决于该民族的可利用价值,如突厥人勇猛彪悍,弓马娴熟,是天然的好兵源,且和蒙古人语言相近,习俗相同,所以突厥人的地位就高,后来各汗国的蒙古人也主要是和突厥人融合,直至最后失去民族特征,被称为突厥化蒙古人,甚至不再被视为蒙古人。如现代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东欧和俄罗斯境内的鞑靼人等。

其次是西域的色目人回回人,他们善于经商,精于理财,是蒙古人最依赖的财务管理人,所以在整个蒙元时代的地位都很高。

再次是未汉化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这些没有进入汉地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基本上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征,依然是骁勇善战的北方武士,是极好的兵源,在蒙元时期他们基本上被蒙古化,融入到了现代蒙古人中。

再其次是东欧民族,如罗斯人,阿兰人,这些欧洲人体格健壮,是非常好的炮灰兵,在蒙元早期,被大汗征调了很多用于东方战场包括对宋战争。后来忽必烈称汗后失去了蒙古共主的地位,金帐汗国基本独立,蒙元的欧洲兵源渠道断绝,但罗斯人和阿兰人依然是金帐汗国的主要兵源之一。

再次是北方汉人,包括汉化契丹人和女真人。北方汉人的支持是忽必烈敢于称汗,并战胜其兄弟——阿里不哥的最大依助,所以在整个忽必烈在位期间,北方汉人世侯大族的地位都极高,忽必烈最信任的也是北方汉人,为此甚至和蒙古贵族及色目官员们之间的关系搞得很僵。蒙元皇帝的亲军——怯薛军,在忽必烈时期,除了高级军官是蒙古人外,余者几乎全部是汉人担任,由此可见他对北方汉人的信任。由于忽必烈称汗并没有取得多数蒙古人的支持,所以他对本族人还不如对北方汉人信任,在最重要的个人安全上保卫上,他挑选的宿卫亲军除了自己近支的蒙古亲族外,基本上全是汉人。

最后地位最低的就是南方汉人,南方汉人之所以不被看重,政治地位特别低,主要是因为南方盛产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蒙古统治阶层所不需要的。南方盛产大米、淡水鱼虾、猪肉、丝绸布帛等。可以说除了其中的丝绸之外,其他东西都是蒙古贵族基本上不需要的。瓷器当然也是南方的重要产品,但瓷器当时的北方同样生产,南方并没有垄断地位。就连江南的著名盛产——美女,也因为蒙古人的审美喜好而入不了他们的青眼,喜好“高、硕、白”美女类型的蒙古贵族倒是对高丽美女情有独钟,一代代元朝皇帝的后宫若是没几个朝鲜女人装点门面都不好意思见人。至于南方的另一盛产——读书的儒生,在蒙古人看来,更是一无是处。元代的中国南方,纯粹成了元廷的赋税来源地,一头超级奶牛,除了税收,南方对于元廷基本上没什么其他的用途。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