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上元节 > 正文

唐宣宗疆域?

2024-10-18 06:17: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唐宣宗疆域?

唐朝疆域

唐朝疆域是指唐朝时期的领土范围和实际控制区域。唐朝疆域面积最大时(不计武周)为公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

唐朝开国之后逐渐结束了自隋末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和唐高宗执政期间不断对突厥、薛延陀、吐谷浑、西域诸国(高昌、龟兹等)等国家作战并消灭了这些政权,由此逐渐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地区。

唐高宗龙朔年间唐朝疆域面积达到最大值。但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复国致使漠北及贝加尔湖等地区复归突厥。695年武则天攻打后突厥,其可汗投降并归属武周,武则天封其为“归国公”,短暂收复后突厥,但不久复叛。

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内讧削弱了唐朝,公元790年以后西域被吐蕃逐渐攻占。公元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末期疆域缩水至汉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区。

中文名

唐朝疆域

外文名

Terri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变迁历史都护府边州都督府总体评价

疆域范围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占据陇右。八世纪后期的唐朝内部发生泾源兵变,吐蕃趁机占据河西,并在公元790年左右占据西域。不久,回鹘占据西域。九世纪中期,唐朝朝廷出兵占据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驱逐吐蕃,控制河西、陇右,并控制西域北庭的部分地区,归附于唐朝。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变迁历史

唐朝初期

在隋末农民起义的高潮中,隋太原留守李渊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入长安,立代王杨侑〔yòu右〕为帝。618年,李渊逼杨侑禅位,建立唐朝。至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隋末以来的割据势力已全部被消灭,唐朝完成了统一。

隋炀帝造成隋末大乱,不仅疆域全部丧失,而且严重分裂内战削弱华夏,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而东突厥崛起达到极盛“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但不久以后,唐朝就转入了攻势,扩张占据了更大的疆域。

太宗朝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将李靖灭了东突厥,唐朝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设置行政区的范围也扩大到了阴山以北600里,超出了今国界。

贞观十四年,唐军灭高昌,在今天的新疆也先后设置了伊州(今哈密地区)、西州(今吐鲁番一带)和庭州(今乌鲁木齐一带)三个正式行政区,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时期唐朝疆域

贞观二十年,唐军击败薛延陀,进至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东支),可汗(首领)咄摩支降。漠北铁勒回纥诸部百余万户,委身内属,请同编列。

高宗朝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突厥车鼻可汗被擒,至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被击败投降。显庆五年,唐军由山东半岛东端渡海进攻朝鲜半岛中部的百济,百济降。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军在天山击破铁勒。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又联合于阗突袭龟兹拨换城,将其攻陷。唐朝只好放弃安西四镇。

670年吐蕃攻占安西四镇后的唐朝疆域

后来,西端吐火罗地区(也就是阿富汗),随着白衣大食(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东征而全部失。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禄纠众七百反抗唐朝,建立后突厥政权,继而攻陷漠北,此后连年侵犯边境,势力趋于壮大,乃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等地区复归突厥。

682年后突厥叛唐后的唐朝疆域

唐朝中期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朝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于漠南,遏制后突厥汗国,唐朝再次开始占据漠南地区,并长期控制漠南地区。

唐玄宗时期,收复了沦陷于契丹的辽西营州,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民族,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且攻灭突骑施,塞北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唐德宗时期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部分权力。

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诸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使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度获得再次统一。

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唐朝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也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仍然是唐朝版图的一部分。

唐朝后期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唐武宗执政时期,唐朝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并制造了会昌中兴的局面。

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局面

九世纪中期,唐朝朝廷出兵占据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沙州人张议潮驱逐吐蕃,控制河西、陇右,并控制西域北庭的部分地区,归附于唐朝。

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农民起义,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

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二、唐宣宗诗词?

唐宣宗的诗词推荐《吊白居易》如下: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三、唐宣宗时期重要大臣?

唐宣宗是晚唐最有心计、最擅长控制臣子的一位皇帝,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们在唐宣宗面前总是战战兢兢,奏对之后往往背后都是冷汗,长久下来,唐宣宗的大臣只有不说一个不字才能做得长久。

其中有个人或许是其中的例外,不但经常反驳唐宣宗的意见,还拿唐宣宗的亲舅舅开刀,这个大臣却最受唐宣宗信任,甚至有机会爬上宰相高位都没有积极争取。

他就是韦澳,曾任翰林学士承旨、吏部侍郎、京兆尹、河阳节度使,是晚唐对朝局、对皇帝看得最透彻的一个聪明人,也是个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大形势如此,韦澳无力回天。

四、唐宣宗有实权吗?

唐宣宗李忱(810—859)算是一匹“黑马”了。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贞观之治开创者和“天可汗”,他们受到后世皇家的追崇,这都不难理解。但唐宣宗李忱,身为唐朝的倒数第5个皇帝,他死之时,离大唐覆灭不到半个世纪,为什么会受到明清两代的共同认可呢?

因为,唐宣宗是官方正史树立起来的一个王朝晚期的贤君榜样。特别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部明清帝王必读史书,对唐宣宗堪称推崇备至。司马光在书中说: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唐宣宗由此被认为是复刻版的唐太宗。

然而,真实的唐宣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1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个儿子,820年,唐宪宗暴毙时,李忱才10岁。皇位先是由其同父异母的三哥、唐穆宗李恒继承。4年后,李恒驾崩,接下来的20多年,李恒的三个儿子相继称帝,分别为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李忱成为“三朝皇叔”。

虽然是叔父辈,但李忱与三个皇帝侄子的年龄相仿。三个侄子对这个同龄的皇叔,态度都不好。据史书记载,李忱自幼沉默寡言,性格木讷,整天傻乎乎的。每次参加皇族家宴,侄子们就以取笑他为乐,调侃叫他“光叔”。

唐武宗李炎对李忱尤其不尊重,继位后,更是处处提防这个皇叔,欲置他于死地。原因可能是,李忱曾对其生母说过,他梦到乘龙升天。不管真假,这是非常犯忌讳的一个梦境。

野史中记载了唐武宗迫害皇叔李忱的故事,说唐武宗曾密令人将李忱囚禁起来,并抛入粪池中。幸得宦官怜悯,才用粪土车偷偷将李忱运出宫外,秘密保护起来。还有野史说,李忱经过几次这样的死里逃生,遂出家为僧,云游到江南避祸。这类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李忱在几个侄子当皇帝期间的危险处境,应该是真实的。

846年,会昌六年,唐武宗病重,口不能言,左军中尉马元贽等宦官密谋,拥立李忱为帝,是为唐宣宗。

唐朝中晚期,宦官的权势极大,大到可以废立皇帝。传统史书认为,李忱之所以被马元贽等宦官选中,是因为宦官们觉得这个傻乎乎的皇叔,为人愚钝,智商不高,拥立为帝后易于控制。谁知道,李忱继位后,“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

原来,李忱是个演技派,他的傻和憨都是装出来的,是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的自我保护罢了。

这可不是一个傀儡皇帝。

五、唐宣宗后面的帝王?

唐宣宗后面是唐懿宗李漼。

唐懿宗,名李漼(公元828-874年),初名温。唐宣宗长子。懿宗在位15年,骄奢淫逸侏儒俑,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唐朝注定了灭亡的结局

六、唐宣宗是木匠吗?

唐宣宗不是木匠,是个较有作为的皇帝,被誉为小太宗。

七、唐宣宗的真实历史?

早年经历

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 为唐宪宗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郑氏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为光王。论辈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

李怡性格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聪明,唐文宗、武宗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称他为“光叔”。武宗为人豪气,尤为不礼遇李怡。

登基为帝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忱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武宗在同日驾崩,李忱便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宗。

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李忱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唐王朝政局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安定下来了。

大中之治

李忱即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李忱在位期间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对外,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史上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因病驾崩

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李忱驾崩。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群臣上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次年二月,葬于贞陵。

为政举措

政治举措

重视人才

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于是,李忱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皇帝为一个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不说绝无仅有,恐也属凤毛麟角。白居易当然也是官员,但李忱完全是当作诗人来描述的,足见白居易当时的诗名。

对比之下,李忱对缺乏才能的皇亲国戚却不徇私情。其舅郑光为节度使,李忱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李忱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

加强皇权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不但一举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李忱在位时,纠正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适当的恢复。他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对加强皇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实的政治基础,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

整肃吏治

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朝政之余,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的弊端,李忱对高官的人数予以严格控制。官员各以品级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年间以后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绿,九品服深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黄。时以紫、绯为高官,所谓的赐紫赐绯即为升高官。李忱极为珍惜紫、绯,侍从官常备紫、绯二色服相随,但有时半年未赏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则是,不到规定时间的不授,没有政绩的不授,换言之,也就是不以个人好感相授,不以亲近相授。

李忱最重视的是地方最高长官刺史,他认为整个帝国由各个地方所拼而成,这些父母官的政绩,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他规定刺史人选被确定后,不准直接去上任,必须到京师来接受他的当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对此的解释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见,询问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优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

严明法度

李忱用法极严格,尤其是对于身边的人,更是严禁他们干预朝政。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记载了李忱的两件故事:

李忱在位时的优人祝汉贞,以滑稽著称,反应敏捷,能当场应景出语,且诙谐无比。李忱认为他能为自己解闷,很是宠信。有一日,祝汉贞说着说着,触及了政事。李忱立即板了脸,说:我养着你是为了娱乐,你怎么能干预朝政呢?从此疏远了他,并在其子贪赃事发后,杖死其子,将他处以流放。

还有一个乐工名字叫罗程,弹得一手好琵琶,也极得李忱宠爱。罗程倚恃宠,竟然因小事杀人,被关进大牢。乐工们为他求情,说他有绝艺,可为李忱游宴助兴,要求赦免他。可李忱却说:“你们怜惜的是他的才艺,而我怜惜的是祖宗的法度啊。”下令将罗程给杖杀了。

从善如流

善于纳谏,是李忱有别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华清宫去放松一下,谏官纷纷上谏,谏得极为激烈,他由是取消了行程。

他纳谏的程度,仅次于唐太宗,不论是谏官论事,还是门下省的封驳(将君主不合适的诏令退回),他大多能够顺从。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议,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议,必洗手焚香再阅读。

唐太宗纳谏,得了魏徵;李忱纳谏,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魏谟是唐文宗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魏谟入仕后,再现了魏徵直言极谏之风。

魏谟在唐文宗时负责“起居注”工作,即记录皇帝的言行。一次,唐文宗派宦官来要取《起居注》去看,魏谟拒绝了,还上了一个奏本:“臣以自古置此,以为圣王鉴戒。陛下但为善事,勿冀臣不书。如陛下所行错误,臣不书之,天下之人皆得书之。臣以陛下为太宗文皇帝,请陛下许臣比职褚遂良。”

唐文宗览奏后,召见魏谟,说:“在你之前,我是常常要看一看的。”魏谟说:“那是史臣的失职,我岂敢再让陛下违规;如果注记要经陛下看过,执笔的史臣难免心存回避,所记的就不会完全真实,怎能取信于后代。”文宗只得让步。

李忱登位后,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李忱常叹:“魏谟有他祖辈(魏徵)的风范,朕心极重他。”

智术治国

李忱临朝,对待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经一刻时辰,复严肃地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起身回宫。大中年间最得李忱圣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李忱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李忱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李忱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李忱不但记性好,且心极细。度支部门上报污损的布帛,奏表中将“渍”误写成了“清”,主管官以为李忱不会注意,胡乱报了上去。岂知李忱一眼看破,处罚了与此事相关者。

经常外出游猎的李忱,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且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为此他特意想了个办法,秘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编为一册,专门供他阅览。李忱将其命名为《处分语》,此事除了韦澳之外无人知晓。不久,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对韦澳说:“皇上对本州事务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叹啊!”韦澳当然知道,李忱掌握的资料正是出自《处分语》。

为解决宦官问题,他以论诗为名,召翰林学士韦澳入内,屏退左右侍从,问:“近日外面舆论,对宦官的权势有何说法?” 韦澳答道:“陛下威断,宦官已大有收敛。”

尽管大动作无法实施,然李忱还是尽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遇到宰相郑朗不下马,李忱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

李忱又规定,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宦官问题虽终未能全盘解决,然李忱在整顿吏治上下了大功夫,非但收到了一些成效,且赢得了民众的颂扬。

八、穿越成唐宣宗小说?

大唐:学着贞观政要当皇帝

作者:骁天

军事历史

小说简介

穿越大唐成为唐宣宗,本该继承大统,却被兄弟、侄子继位,还被发配边荒,以傻度日。

开启系统,凭借前世的经验,披荆斩棘,断案如神。

对兄弟、侄子,装傻充愣,一毛不拔。

对外人铁血如麻。

鸟不能鸣,人不能言。

威名赫赫。

终成大统。

黑夜暗行的天子,主宰朝堂的天帝。

杀吐蕃、收河西、定南疆、平西陲,为这从头坏到尾的江山强行续命。

九、唐宣宗称白居易为?

《吊白居易》是唐宣宗李忱所作,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主要描写的是唐代皇帝唐宣宗李忱为了悼念诗人白居易,对他的悲痛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离去而感到十分的惋惜。作为一代国君,为一位诗人作哀悼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从这也可以看出唐宣宗对白居易这个人十分的器重和对他诗词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不同凡响的才能。

“谁教冥路作诗仙”这一句可以看见他的悲,也可以听闻他的哀。唐宣宗是说,对于白居易这位世间不可多得的诗仙,我所仰慕的远远不够啊!你怎么就突然离开了人世间了呢?读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是一位多情的皇帝,令人十分感动。颔联则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之情。这里运用互文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将唐宣宗对白居易的思念之情写在了语句中,情谊深长。接下来的颈联,他借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和对世人的巨大影响力。

十、唐文宗和唐武宗,唐宣宗关系?

唐武宗死后,继位者是唐宣宗。唐宣宗李忱是唐武宗的叔叔,在武宗为帝时期沉默寡言。传说武宗怕他对自己的皇位有企图,所以想法想害死他。在宦官的帮助下,宣宗出游江表为僧。不过有人以为宣宗为僧的记载并不可信,是无稽之谈。

唐宪宗死后,第三子穆宗即位,数年后服金丹致死。

穆宗宗子唐敬宗李湛随即登上皇位,朝政混乱,为宦官刘克明等杀害。

敬宗死后,宦官王守澄等率禁军迎穆宗第二子李涵为帝,是为文宗。文宗卒,宦官仇士良立穆宗第五子李r即位,是为唐武宗。..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从辈分上说是唐武宗的叔叔。传说武宗即位后,对可能会威胁自己皇位的诸王小心提.防,李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

传说李忱“外晦而内朗”,“视瞻特异”,武宗即位后对他十分不礼貌,而他则忍让不发一言。由于与武宗有了这层关系,所以很多人以为唐末这位小复兴的天子曾经有过出游为僧的经历,使这位帝王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韦昭度的《续皇王宝运》说:“宪宗死时,宣宗本立即位,但他将皇位让给了侄子唐文宗。

武宗即位后,忧虑宣宗可能会对皇位感爱好,就密令中常侍四人在永巷将宣宗捉了起来,关了数天,然后沉之宫厕。

有个宦官叫仇武的十分同情宣宗.,就上奏武宗说::‘以前老天子的儿子,不宜长期留在宫厕中,应该杀掉算了。’武宗感到他说得很有理。

仇武带了宣宗出来后,让他躲于车中,上面盖上粪土杂物以遮人线人,从另外的小路带了他回到自己的家里,秘密养着。

三年后,武宗往世,百官奉迎宣宗于玉哀殿立为天子。不久,宣宗也立仇武为军容使。”

从这段记载来看,武宗想害宣宗,赖宦官仇武的保护,·才得以保命。

尉迟但《中朝故事》记载的情迹与**略同,但更进了一步:“武宗初登极,对宣宗十分忌恨。

一日,在禁苑鞠球,武宗召宣宗,宣宗远远就看到中官仇士良在对他眨眼睛。

士良跃马向前说:‘恰好有诏书到,光王可下马接诏。’ 士良命宦官用车载了宣宗偷偷溜出禁中。

军中诸将上奏武宗说:‘光王落于马下,已经不能抢救了。’于是宣宗就削发为僧,游历江表间。

会昌末,中人请宣宗还京,于是即帝位。”

照这则故事,宣宗不仅逃了出往,而且还流落在外当了和尚。这里仇武成了仇士良,一般估计以本书为确。《宋高僧传》也谈到这件事,而且说唐朝帝王后裔和尚齐安,能预知宣宗为僧人。宣宗为僧人后,“周游天下,险**备尝”,后来武宗让他任江陵少尹,实是“恶其在朝耳”。

《祖堂集》说宣宗曾拜齐安为师,“甚有对答言论,具彰别录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