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上元节 > 正文

互赠贺卡的意义?

2024-07-13 14:54:1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互赠贺卡的意义?

表达感谢,或者祝福。贺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温馨的祝福语言,浓郁的民俗色彩,传统的东方韵味,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魅力,既方便又实用,是促进和谐的重要手段。

贺卡在传递“含蓄”的表白和祝福的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体贴。

二、古代挚友互赠的礼物?

古代挚友互赠书画,自古“宝剑赠烈士,红粉赠佳人”,中国人最讲究送礼,不仅融入到民族文化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讲究礼物贵重,更在意情义难得。文人讲文化,讲修养,讲格调,讲情趣,字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所在,赠送书画是个好选择。

明朝时的艺术圈便盛行互赠书画礼物,文人笔记,小说无不显示当时人们贺寿、新婚、赴考、远行……所有的大事与典礼都离不开书画礼物助兴。

三、上元节中花灯中最好玩的?

答:上元节中花灯中最好玩的是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 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四、赏花灯的意义?

花灯节,又名灯节、元宵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五、中秋花灯的意义?

中秋节看花灯寓意着幸福团圆。在古代,灯笼主要是用来照明的,中秋时节,大街小巷挂上花灯,全家人聚在一起,一起放花灯、赏花灯、猜灯谜等,花灯不仅代表着照亮团圆的路,还营造了团圆美满的氛围。在一些地方,花灯不仅代表了一家人幸福团圆,由于灯字当中有个丁字,所以花灯还被寄予了新婚媳妇添丁的美好愿望,寓意着日子红火、人丁兴旺。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舞火龙等民风俗,以月圆寓人团圆,表达了团圆美满的希望。花灯是一种传统民俗工艺品,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竹或木条作为骨架制成,根据图案、样式可以分为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鸟兽灯等种类。

六、形容古代花灯的场景?

在远处看到一扇五颜六色的油灯门,刚一进去,马上出现在前面的是一盏华丽的马灯。它全身都是金色的,仿佛涂上了一层金色,令人眼花缭乱。马的前蹄向上弯曲,好像要跳跃似的。走着走着,一盏灯的房子吸引了我的注意,里面有很多儿童灯笼的作品,无论向上,向左,向右,向前看都是灯笼,让人觉得眼花缭乱

七、古代恋人之间相互赠予的诗词?

首先必然是《诗经》的十五国风部分啊!

从《周南》的《关雎》、《汉广》开始,到《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王风·采葛》,再到《郑风》的《女曰鸡鸣》、《风雨》、《子衿》、《野有蔓草》,《秦风》的《蒹葭》、《晨风》……或是热烈奔放,或是朦胧羞涩,或是痴情凄恻,每一篇都美得不可方物: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周南·关雎》

以这首诗的知名度,单是拿出其中一句,想必姑娘也该知道你的意思了。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这首有点苦情,如果追了很久追不到,可以用这首表达一下自己情思缠绕,无以解脱,并以此打动姑娘。(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这首就有点意思了,通篇都是在说姑娘温柔娴静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这里强调最后一句,如果姑娘曾经送过你什么东西,你就可以貌似不经意地用最后一句回复她了(比如说姑娘送了你一个本子,你就可以把这一句写到本子的首页,然后有意识地让她看到)。“我稀罕的不是你送我的东西,而是你本人啊。”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

接着上一个说,比如姑娘送了你一个本子,你要回赠姑娘些什么了,就可以在回赠的东西上写这么一句: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

这首诗的第二章后来被精炼地概括为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在所有表达离别后思慕之情的叙述里,这首诗的意义无疑是开创性的。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郑风·女曰鸡鸣》

“知道你对我真关怀,送你杂佩表我爱;知道你对我多温柔,送你杂佩表我情;知道你对我情意深,送你杂佩表我心。”

当然这要建立在姑娘也喜欢你只是关系没有挑明的基础上,如果姑娘对你本来就爱理不理,那你还是洗洗睡吧。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风雨》

这首适合于女追男,我记得《神雕侠侣》里面程瑛对杨过表露情意,就是在纸上反复写着这一句话,当时还是挺为这个傻傻的姑娘难过的。所以呀,如果有姑娘这么跟你讲,就千万不要辜负人家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子衿》

这首同样适合女追男,如果有姑娘用这首诗告诉你,卧槽你这简直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啊。“老娘不来找你,你他喵的就不会滚过来找老娘!?羞涩个什么劲儿啊(✿◡‿◡)”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郑风·野有蔓草》

我记得以前偶尔翻到过一篇文章,女主就叫“X清扬”,而男主就是用这首诗来对女主表白的。尽管那篇文章浓浓的泡沫玛丽苏言情风格已经让我无法直视这首诗,不过我依旧要用生命呐喊:这首诗很棒!这首诗很棒!!这首诗很棒!!!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

这首诗的知名度毫不逊色于第一首《关雎》,虽然据说是讽刺秦襄公在获取周地后未能顺应民意继续推行周礼的。不过意境这么美,用来讽刺实在太浪费啦!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秦风·晨风》

这首诗可以和《郑风·风雨》对照使用。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所以,你就不要离开我啦。

就连一些原作不是与男女情爱有关的诗,其中也有一些适合表白的好句子: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风.无衣》

这首是写给战友的啊!怎么嗅到了满满的基情(〃ノωノ)

不过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很美的情境。

姑娘:下雨了啊。

这时候就该你表现了。

2B青年:你冷吗?

姑娘:(羞涩地点点头)嗯。

2B青年:我也冷,但是我有暖宝宝啊,哈哈哈哈哈~~~(起身离开)

智商如此,何以家为。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陈风.宛丘》

这首就更苦情了。《宛丘》写的是一名男子爱上了在宛丘跳舞的巫女。尽管男子心中充满爱慕之情,且知道这种感情没有结果,但他仍然始终欣赏着女子婉转多姿的舞态。

“我是真心喜欢你啊,只可惜没有希望。”

这就是所谓的,

“我喜欢你,但与你无关”

吧。

重点说完《诗经》之后,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很多适合表白的诗词,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求凰.琴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古艳歌》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冉冉孤生竹》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辛延年《羽林郎》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南朝民歌《西洲曲》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浣溪沙》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施酒监《卜算子·赠乐婉杭妓》

悟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生查子》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纳兰性德《金缕曲》

瘦影自临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绝句》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曾缄译仓央嘉措诗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殊同《我亦好歌亦好酒》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佚名

还有这一条,虽然是写给好基友的,不过放在这里貌似也并无违和感,要么怎么说是好基友呢⁄(⁄ ⁄•⁄ω⁄•⁄ ⁄)⁄: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

然而最终还是要提醒题主,表白嘛,并不见得要用多么华美的语言和句子,主要是要看你发自内心的情感,能不能击中对方的心。 比如最让我感动的表白,是《平凡的世界》里,润叶写给少安的那张小纸条:

“少安哥,我愿意和你好一辈子。咱们慢慢再说这事。”

还有秀莲的这句:

“你笑,我跟着你笑,你哭,流多少眼泪,我给你抹。”

这些再普通不过的话,却有着不输给那些最美丽诗词的摄人心魄的力量,无他,情深尔。 如果你一定要用这些诗句去表白,那么请记住:

功夫在诗外。

八、上元节是古代的气息吗?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我们现在习惯称之为元宵节,作为新年的第一次月圆之夜,自古以来民间就形成了诸多庆祝风俗。在这一天傍晚到入夜,人们赏月祭月、点灯赏灯,过桥摸钉走百病,驱恶纳福祈丰年。这些习俗,大多都与灯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上元节的由来有着密切的关系。

顺时而生的民俗

任何一种民俗,都是顺应四季变化而形成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代,岁节合天道而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也随着自然而变化。

上元节正处在年后的农闲时节,雨雪渐渐消融,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透露春天的气息。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为过年而忙碌,而这也是进入春耕前最后的休闲时光,十五上元节一过,生活又进入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状态。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这段描述中,包含了两种与农事相关的祈福仪式,第一种是用豆子煮成的粥加上油膏涂抹在门窗之上,然后再插上杨树枝,从而祈求门户兴旺、避免鼠患、五谷丰登;第二种是祭拜蚕神紫姑,祝福农桑。人们也会在此时,参加赛事集会等,准备各种用于农耕的物品。

虽然正月十五作为一种民俗,其存在的时间早于作为节日的时间。根据文献资料,人们现在普遍认为上元节起源于汉代,《史记·封禅书》记载:“亳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汉武帝不仅听从了方士的意见修建祭祠,还规定每年正月十五日,从黄昏到深夜举行盛大的灯火祭祀仪式。而且,汉制还规定:

执金吾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元夕,金吾放夜前后各一夕。

也就是说,负责管制宵禁的执金吾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日共放假三天,让百姓自由活动。通过此举,正月十五逐渐从单纯祈求农事的民俗向举国欢庆的节日转型。

借力发展的节日

汉代所称的“元夕”改为“上元节”,与道教信仰有关。“上元”来自于道教中所说的“三元”,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元的日期与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的诞辰相对应。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信仰,在它的形成与发展中,吸收了许多民间的风俗习惯。

“上元”作为“三元”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从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从官方到民间都有燃灯、祭拜、祈福等活动。到了唐代,燃灯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祈福仪式中的重要环节,是夜,长安城自上而下逍遥自在,皇宫里坊灯火通明。

除了道教,佛教的灯节也让上元节“灯会”渐成规模。汉明帝就曾下令正月十五日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表佛”,初一、十五在佛教中本身就是重要节日,因此很容易与民俗相结合。到了唐代,正月十五的灯节活动已经成为定俗,诗人章碣有诗《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云:

“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珠玉乱抛高殿佛,绮罗深拜远山僧。临风走笔思呈惠,到晓行禅合伴能。无限喧阗留不得,月华西下露华凝。

九、古代最大的花灯叫什么?

古代最大的花灯叫走马灯。

走马灯古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和转鹭灯(唐)、马骑灯(宋),中国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除夕、元宵、中秋等节日。又叫跑马灯、串马灯。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在过去,走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

十、古代的花灯采用什么照明?

在古代,人们日常所用的燃灯原料主要是烛和油。

战国至秦朝时期照明时的燃料,是一种可以置立的易燃“烛”。对当时“烛”的制作和材料,贾公彦疏:“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密灌之,若今蜡烛。”据此可知,当时所谓的“烛”,一开始不过是一种由易燃的苇一类的细草或含油质较高的松和竹等的细树枝束成的火把而已。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秦始皇入葬“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记载。

在两汉时期则出现了加捻来照明的油灯,最常见的灯具是豆形灯。在此时期,已经出现利用凝固点较低的动物油脂作为油质燃料,例如牛油。在我国东汉以前,照明用的脂膏多为动物的脂膏。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用作照明的燃料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以前的动物油脂外,植物油和蜡烛成为主要照明材料,把石油当做照明燃料也已出现。

中国蜡烛的原料有黄蜡、白蜡等多种。黄蜡是蜂蜡,是由工蜂腹部蜡腺分泌出来的一种蜡,为构成蜂巢的主要成分。白蜡是白蜡虫分泌的蜡。这在唐代一些墓室中的壁画上也常有反映。

到了明清两代,照明燃料就更加丰富,对石油和植物油的利用也更加普遍。除陕北一带外,在西南也出现了用石油燃灯的事例,并对榨油用具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表述:

把洁净的桕子整个放入饭甑里蒸煮,蒸好后倒入臼内舂捣。臼约一尺五寸深,碓身是用石块制造的,不用铁嘴,只要采取深山中竖实而细滑的石块琢制就行。经舂捣使桕子核外包裹的蜡质层全部脱落,把蜡质层筛掉放在盘里再蒸,然后包裹后再舂榨。使桕子外面的蜡质层脱落后,里面核子就是黑子实,用一座不怕火烧的冷滑小石磨,周围堆满烧红的炭火烘热,将黑色子实逐把投入快磨。磨破以后,就用风力吹掉黑壳,剩下的全是白色的仁。将这种仁碾碎上蒸之后,用前面的方法包裹入榨。榨出的叫“水油”,清亮无比,盛入小灯盏中,用一根灯心草就可点到天明,其他的清油都比不上它。

明清时期,人们在长期总结制蜡和用蜡中的经验,使蜡烛的取材更为丰富,随着大量植物油成为制造蜡烛的原料,蜡烛从宫廷逐渐走向了中下层社会。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介绍用皮油制造蜡烛的方法:

将苦竹筒破成两半,在水里煮胀(否则会带皮油)后,加上小竹篾箍固定,用尖嘴铁杓装油灌入筒中,再把烛芯插进去,便成一到蜡烛。过一会待蜡烛冻结后,顺筒捋脱篾箍,打开竹筒,将烛取出。另一种方法是把小木棒削成蜡烛的模型,裁一张纸,卷在上面做成纸筒。然后将皮油灌入纸筒,也就结成一根蜡烛。这种蜡烛无论风吹尘盖,经过冷天和热天,都不会变坏。 油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如今,大多数人早已舍弃了油灯或蜡烛,享受着电灯。虽然燃灯已经脱离了实用的具体需求,却烘托了特定时代的盛世,也成就了千古流传的民族特色。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