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上元节 > 正文

平潭的农村过年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2023-01-09 04:45:51  来源:网络   热度:

平潭的农村过年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旦,俗称“初一早”。有“初一起得早,全年事事如意”之说。午夜刚交,就有人放鞭炮。早餐,各家各户吃线面、“太平蛋”,祈求“太平如意、福寿绵长”。

早饭后大多出门拜年,主人或主妇留在家中接待客人。出门碰见熟人,或登门拜年,则互致“恭禧”、“发财”、“拜年”等语。见来客则敬茶敬果,备尽殷勤。敬果俗呼“请吃甜’。初一晚餐,一般在天未黑前进餐,有“与百鸟归林争比早”的说法,与除夕晚餐相反。

正月初二,平潭旧习,互不串门。传说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岁末,戚继光击溃入侵福清、平潭一带倭寇后,逃难的人们相率回家过年,初一早上见面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初二则到受倭害死难者家中吊唁。后来沿袭下来初二一般不串门,成为福清、平潭两;县独有的习俗。平潭解放后,此禁忌渐除。

初三这天,人们继续探亲访友拜年串门。旧时商店、手工作坊也从正月初一放假到初三。平潭一些乡镇沿袭福清习俗“请初三”,即请新娘回娘家。头年“请初三”,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儿。初四是开假日,各行各业均开始照常活动。

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前,平潭还有初七“人生日”、初九“天公生日”、十一日“上彩暝”。旧时平潭各乡镇在正月举行闹社火、做“上元”,自正月十一开始(有的正月初十开始),晚上吃“上彩饭”。许多乡镇按旧例各自规定社日做“上元”,开展文艺活动。城乡各处的寺庙,则抬出神佛巡境游行,俗称“游神”、“走轿”。这种习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消除。

二、 元 宵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是旧时平潭民间最热闹的节日。其时有扎花灯、舞龙、舞狮、踩高脚、排鳌山、放烟火、烧瓦塔等活动,使“做上元”、闹社火以来的娱乐活动达到高潮。正月十五夜,城关居民有吃元宵丸(汤圆)、点长明灯的习俗,50年代后此习俗已不多见。

平潭的农村过年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平潭人把过春节叫做“做年”。这个“年”跟其他地方的传说是相似的。相传在太古时代,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常于岁末出来吞食人畜,人们就把岁末当作一个难关,故有 “过年”、“年关”的说法。平潭人多为中原移民,民间流传的过年习俗,即有中原的古风,又有平潭的特色。

掸尘 春节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节前就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掸尘日。就是从这天开始到三十日要选择奇数日,对屋里屋外进行大扫除。用粽片或草绑在竹竿上,对天花板,墙壁的灰尘掸除干净。除外还要洗门窗、地板、家具等等。就是要过一个干干净净的春节。

做年仔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俗称 “做年仔”。就是要准备过年了。旧社会,长工吃过小年饭,就跟主人给结账下工,回家过年。但店铺伙计例外。他们要拿着主人的帐单上债主门催债,但一般不收钱,仅为通知而以。二十五日开始收钱。直到除夕封门为止,封门后任何人不得叫门收帐。从这天起,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年货,裁新衣,杀猪羊,蒸年糕,宰鸡鸭,买年画、春联、鞭炮等等。大人忙忙碌碌操心费神,小孩欢欢喜喜期盼过年。这一天还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传说此日灶君要回天庭汇报各家的情况,主人家置灶糖、灶饼给灶君、灶妈送行,年正月初四晚,再贴新灶君图,迎接灶君回来。

分年 在春节前夕,已出嫁的女儿要向父母送年货,平潭人叫作 “分年”,其实就是 “分送年货”的缩语。新年的头年“分年”的礼物要求比较严格,一般要送猪蹄一副、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第二年后,“分年”的礼物件数不拘。“分年”是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的良好风俗,至今平潭仍然延续.

贴春联,挂年画 平潭贴春联挂年画的习俗与其他地方相似。一般要在除夕日前贴好春联挂好画,以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凡在本年度有新丧的人家,春节只贴绿色春联以示戴孝。

过除夕 过除夕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吃年夜饭,平潭人称为“三十盲脯顿”,家主人都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做年夜饭,越丰盛越好。但不能做成十道菜,可以是九道,也可以是十一道。平潭有个习俗,给祖先的亡灵祭祀时供品要摆十碗饭菜,因此给活的人一般不摆十道菜。平潭人在平常点菜都不点整十道菜,就是此因不管你年夜饭多丰盛都要煮一些干米饭叫“隔年饭”,寓意年年吃不完,都有隔年饭。一家老小吃完年夜饭后,长辈要向未成家的儿孙辈送压岁钱,叫做分压岁钱。然后全家人围坐一起。促膝谈心,憧憬未来,直至零点,开大门放鞭炮,迎接财神爷。除夕夜还要通宵点灯,取灯明火旺,来年红火之意。

拜大年 正月初一日,又称元旦。午夜刚交,就有人放鞭炮。有“初一起的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这天的早饭各家各户都吃甜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希望一年之中生活甜蜜,福寿绵长,太平如意。这早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者鸡蛋,不先喝汤,这也成了习俗。因而有“出门逢下雨是因初一早上喝面汤”的说法。

饭后都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留家中接待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要作揖回贺,然后请客人享用糖果、蜜饯、果品、瓜子,叫“吃甜”。至亲好友还给小辈互送压岁钱。这一天,凡在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均应点头致意,还要互相恭喜,互祝平安发财。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谁都希望百事遂意,有个好兆头。因此禁忌很多,集中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福佑的心理。

初一这一天,平潭民间禁忌有:

忌扫地:怕扫掉财气。后来改成从大门口往里扫垃圾,不往外倒,等初四“开假”后倒。

忌操刀:恐动刀不吉。这一禁忌是防止初一日不慎伤了手脚,破坏节日的欢乐气氛。忌不吉语言:免招晦气。实际上是怕人们语言相左,产生争执,有伤和气。

忌打骂小孩:怕哭声不祥。这一天大人都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让孩子过得愉快。

忌讨债:大喜的日子 不为难别人。体现平潭民间素有仁爱友善的古风。

忌吃稀饭:以防止出门逢雨。

忌打碎碗碟,以防不祥之兆。

这些禁忌虽无科学道理,但新年讨个好兆头,过个欢喜吉祥年,人们都愿意遵循。

拜初二 古称拜新座。这是民间节假日间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位,让亲朋好友来吊唁。初二日吊唁死者,这一风俗唯平潭福清独有。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年底,戚继光击溃了入侵平潭、福清的倭寇后,逃难的人们回家过年,初一早上见面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为平潭福清独有的风俗。在平潭初二一般不上亲友家门拜年。

开假 初四开假,说明春节假期结束,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市场、商场清早就放鞭炮开门营业,渔、农民整理渔具、农具准备生产,在外工作打工的人启程返回工作单位。年前蒸的发糕(不同于年糕,是用面粉和少量的地瓜粉加糖发酵蒸熟,外形似年糕)在开假这一天才能“开笼 ”(用刀切开),重新蒸熟享用。

平潭县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人们都到祖先坟上扫墓,刈除杂草,修整林木,刷新碑铭,压钱纸、红纸签;基督教徒多用红纸剪成十字架压在坟上。头年墓(或前年有新丧),要在清明当日或前一两天祭扫。有“不孝子,清明不祭(扫)祭谷雨”之说。遇虎年,一般忌清明日扫墓,要提前或推后一两天祭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单位、学校团体常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公务员、教师、学生等,到烈士陵园扫墓,以表缅怀敬仰之意。 立夏:是小麦上场时节,群众有制作面食过节的习俗,意在庆祝丰收。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节”,又称鬼节,是祭祖的节日。 尾中元: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正逢渔区夏汛结束,旧时渔民多备香烛供品到妈祖庙、龙王庙拜谢海神。50年代后,此习渐除。 重阳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旧时重阳登高,有避邪去祸之意。儿童多在这天竞放风筝。1988年福建省政府将此日定为“敬老日”、“老人节”。 冬至:也叫冬节。平潭民间有两项主要活动,一是祭拜祖先,一是“搓圆”(做冬节埘)。两项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先是祀祭祖先(基督教、天主教徒无此习俗),至晚餐后,各家各户点起红烛,摆上红橘,男女老幼围坐一起开始搓埘。埘分糯米甜埘和薯粉咸埘。旧时搓前要放鞭炮。而且在簸箕圈沿插上时花(旧称“瓷官人”),还要特别搓几粒染红的小埘,待次晨煮熟粘在门框两边及猪背鬃毛上,寓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愿。煮埘一般要在冬节早晨,放完鞭炮后,合家人吃埘当早餐。平潭有些地方沿袭福清习俗,新嫁女儿的人家,第一年冬节应给女儿、女婿送冬节花、红橘,俗称“搓圆花”,表示祝福。新丧人家冬节不搓埘,由邻居或亲友赠送,要奇数,丧家以食糖回赠。 除上述节日外,民间尚有许多宗教节日,如佛教徒要过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等;基督教、天主教徒要过复活节、圣诞节等。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旦,俗称“初一早”。有“初一起得早,全年事事如意”之说。午夜刚交,就有人放鞭炮。早餐,各家各户吃线面、“太平蛋”,祈求“太平如意、福寿绵长”。

早饭后大多出门拜年,主人或主妇留在家中接待客人。出门碰见熟人,或登门拜年,则互致“恭禧”、“发财”、“拜年”等语。见来客则敬茶敬果,备尽殷勤。敬果俗呼“请吃甜’。初一晚餐,一般在天未黑前进餐,有“与百鸟归林争比早”的说法,与除夕晚餐相反。

正月初二,平潭旧习,互不串门。传说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岁末,戚继光击溃入侵福清、平潭一带倭寇后,逃难的人们相率回家过年,初一早上见面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初二则到受倭害死难者家中吊唁。后来沿袭下来初二一般不串门,成为福清、平潭两;县独有的习俗。平潭解放后,此禁忌渐除。

初三这天,人们继续探亲访友拜年串门。旧时商店、手工作坊也从正月初一放假到初三。平潭一些乡镇沿袭福清习俗“请初三”,即请新娘回娘家。头年“请初三”,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儿。初四是开假日,各行各业均开始照常活动。

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前,平潭还有初七“人生日”、初九“天公生日”、十一日“上彩暝”。旧时平潭各乡镇在正月举行闹社火、做“上元”,自正月十一开始(有的正月初十开始),晚上吃“上彩饭”。许多乡镇按旧例各自规定社日做“上元”,开展文艺活动。城乡各处的寺庙,则抬出神佛巡境游行,俗称“游神”、“走轿”。这种习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消除。

二、 元 宵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是旧时平潭民间最热闹的节日。其时有扎花灯、舞龙、舞狮、踩高脚、排鳌山、放烟火、烧瓦塔等活动,使“做上元”、闹社火以来的娱乐活动达到高潮。正月十五夜,城关居民有吃元宵丸(汤圆)、点长明灯的习俗,50年代后此习俗已不多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