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来了,大家说说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
一、清明节快来了,大家说说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最为盛行的祭祀节日之一。它通常在每年的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左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禁忌。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周礼》中记载,寒食节是为了悼念晋国名将介子推,他在战场上战死后,其父亲为了避免人们哀痛过度,规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禁火,不许煮饭,人们只能吃冷食,以示悼念。后来,寒食节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
清明节在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皇帝也规定了祭祀祖先的规矩。清明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如扫墓、祭拜祖先、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等。
二、清明节的习俗
- 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最为普遍的一种习俗,它是中国人对祖先的一种敬仰和感恩的表达。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献花、祭拜和焚香,以示对祖先的怀念之情。在扫墓时,人们通常会燃烧纸钱、祭品和其他物品,以供给先人在天之灵。
- 踏青
踏青是清明节的另一种重要习俗,它是人们在这个时候欣赏自然景色、感受春天气息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时候,人们会去郊外或公园游玩,或是在家里进行户外活动,如晨跑、散步等。
- 放风筝
清明节还是放风筝的好时机。据传说,清明时节,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放风筝可以祛除不祥之气、祈求平安。在中国南方,放风筝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曾经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投江自尽,人们会用五彩的风筝来纪念他的事迹。
- 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两个人相互配合,坐在两端的秋千上,用身体力量摇摆起伏。这个游戏的玩法简单,但是需要相互配合,增进亲情友情。
- 祭祀祖先
除了扫墓之外,人们还会在清明节这一天祭拜祖先。在祭祀祖先时,人们会燃香烛、献花、供品,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幸福。
三、清明祭祖的禁忌
- 不要在酒席上祭祀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举行祭祀仪式,并且宴请亲朋好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酒席上祭祀祖先,这是因为酒席上气氛热烈,很容易造成不敬,影响到祖先的安宁和后代的运势。
- 不要在晚上祭祀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在白天祭祀祖先,而不会在晚上进行,这是因为在夜晚时,阴气较重,不利于祭祀祖先,容易引起不祥之气。
- 不要带生肖属相的花朵祭祀祖先
在祭祀祖先时,人们通常会献上鲜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选择生肖属相的花卉,这会引起不祥之气,影响后代的运势。
四、古人如何过清明节
在古代,人们过清明节的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但是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古人过清明节,主要是祭祖、扫墓和宴请亲友,但是过程更加简朴。同时,古代还有一些特别的传统活动,如踏青、植树、燃放纸灯笼等。这些活动既可以表达人们的感恩之情,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增强身体的健康。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也是一个传承中华文化的机会。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通过扫墓、祭祀祖先、植树、踏青等方式来纪念祖先,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与亲友团聚,享受春天的气息。
五、结语
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清明节依然有着很高的参与度和纪念意义。通过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
在今天这个节日里,希望大家能够在扫墓祭祀中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在亲友团聚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体验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祝愿大家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平安健康,幸福美满!
二、傣族清明节风俗习惯?
1、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2、关门节为傣历9月15日,开门 节为傣历12月15日。两节相间三个月,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 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全社会 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
3、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 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 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畜两旺。
三、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风俗有这些:踏青、放风筝、扫墓、荡秋千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2.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3.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4.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后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扩展资料: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四、广西河池清明节风俗习惯?
一般情况下杀鸡、买猪头肉煮熟了拿去祭祖。
五、大理清明节风俗习惯?
1.上山扫墓。之前常到坟墓前生火祭祀,除草扫墓等,但近年为森林防火,已不允许上山生火,带熟食上山祭拜。
2.上坟时间要求:清明节在农历二月份,上坟时间不能在清明节之前;清明节在农历三月份,上坟时间不能在清明节之后。
六、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与风俗习惯?
来历:
相传周朝的天文学家曾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了二十四节气,清明也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将清明前的第三天定为寒食节。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相隔很近,所以清明逐渐融入了寒食祭祖的习俗。到了唐朝,唐玄宗直接将清明和寒食节打包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后来清明节逐渐吸取上巳节踏青的习俗,逐渐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作为一个集节气和节日于一身的传统佳节,清明节还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俗:
清明的习俗有:扫墓、踏青、放风筝、植树、荡秋千。
1、扫墓: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2、踏青: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放风筝: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5、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七、傣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导读:食俗是构成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各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浩如烟海的民俗中,饮食习俗属于物质民俗范畴,它是民俗中最古老、最富特色、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各民族食俗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各民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精神面貌,是与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生活方式等条件相适应的。
白族的节日食俗
白族的主要节庆有大过年(春节)、三月街、栽秧会、火把节、尝新节等。此外,和汉族一样过清明、端午、中元、中秋节等。
大过年,即春节。节前,家家户户扫尘,缝制新衣,杀猪宰鸡,酿酒捕鱼,舂饵块,磨糯米面,炸米花,有的还做糖狮子、米花团等。一般说来,必备猪头肉。备米花点心,选好糯米泡一夜,上笼蒸成稍硬的米饭,晒干后炒至膨胀变白呈雪白色,取米花染色制成米花团或米花糖,作为馈赠或待客点心。
用米花泡糖水,则为正月初一早晨的早茶,以示一年到头都能过上如花似蜜的甜日子。除夕,各家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端着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顺序拜祭,并封门和水井,祭毕吃团圆饭。桌上摆着大铜火锅和“八大碗”。由长辈先动筷,大家敬他一杯酒,全家才用饭。
在年三十夜,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到水井边,放鞭炮抢挑头水,以示勤劳。头水用于做汤圆、煮面条,熟后挨家挨户送到老人手里,祝贺老人安康长寿。鹤庆的白族,正月初一至十五,各户择定一日,全家身着盛装,携带鸡鸭鱼及烟酒糖茶,到高山密林中祭祀山神。祭祀时,把饭菜放在用树叶折叠而成的叶碗、叶杯里,然后就地野餐。
元江的白族,初一早上小姑娘要用红盘抬着一斤米、一把米干丝,去给舅舅姨妈拜年。碧江白族把一年分为13个月,年节则选在第13月的下旬属猪或蛇日。除夕晚上,全村氏族成员齐集大树下“祭神树”。祭毕,互赠糯米粑粑,然后各自回家杀年猪。杀猪各户都要献出一块肉,聚拢煮熟分食。全村聚餐后还互赠“亲肉”,未杀猪的人家,同样可得到一份,以示团结友爱。
“三月街”,过去叫“观音节”,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祭观音处交易,逐步演变成物资交流会,即三月街。会期由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结束。届时,大理州的白族人民及邻近的彝、藏、纳西等民族,身着节日盛装,赶着牲畜,携带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与会交易。同时,还要举行赛马、唱戏、歌舞活动。盛会期间,各种吃食摊点应有尽有,尤以各种汤锅、冷饮、小吃最受欢迎。此时,气候燥热,取苍山雪炖甜梅,清凉爽口。各式米凉粉、豌豆凉粉、凉米线,酸辣可口,配食麦面或荞面粑粑。要吃饭喝酒,则围坐“毛驴汤锅”,边饮边欣赏三月街盛会。节日期间,大理古城及其附近村寨,家家户户客人盈门,名菜佳点和盘托出,共享一年一度的聚会之乐。
栽秧会是大理、洱源一带白族的生产习俗。栽秧时,由旗倌将四方旗插在田埂,在唢呐、锣鼓声中唱“栽秧调”,边唱边栽。早上犁田招待犁田倌,先喝三道茶再进早餐。晌午饭送到田边,围着菜饭席地会餐,其中有块大而肥腻的“栽秧肉”(腊肉) 。据说,开秧门这天吃了栽秧肉,身强体壮,力大无穷。大家越吃得津津有味,象征着“老人增寿,主人增粮”。有的人家还上酸肝、糯米肠。晚餐回家里吃,酒肉鱼虾十分厚盛,犁田倌喝得越醉,主人就越高兴。栽秧结束时,主人要塞给炒得泡酥的蚕豆。据说,栽秧后吃了炒蚕豆,可以“驱寒祛病”。待全村栽秧结束,大家相聚,杀猪宰羊,到本主庙会餐,祈求丰收。
农历六月25日的“火把节”,是白族最隆重的节日。当天每个村寨要竖立高大的火把。晚间,由老人点香、供猪头、公鸡、献酒饭,念经,然后引燃火把。每当竹片烧断,水果、乳扇、小旗下落时,大家争着去抢,得水果者给小孩吃,可以健康成长;当年的新婚夫妇和生了小孩的人家,要分别用托盘给观赏火把的人们送去米糕、蚕豆、糖果和喜酒,祝贺母子平安;生了小马、牛犊的人家,要送去炒蚕豆或瓜子。洱源凤羽的白族则会在火树旁摆上一桌果酒席,请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赴宴,在火把的照耀下,边饮酒,品尝糖果等食物。这天的饮食,有的地方要吃米糕、馍馍、糖包子,以甜食为主,有的地方早上吃面条、饵丝,以咸食为主,但晚餐都要吃大米饭,拌凉菜和生皮。
尝新节的习俗由来已久,节期有先有后,视稻谷成熟而定。明代谢肇淛在《滇略·风俗》中载:“夏秋之交,稻向未熟,先取其稚穗,扁而晾之,至餽亲厚,谓之尝新”。届时,以村为单位举行,唱大本曲、吹吹腔,祝贺五谷丰登,要杀牲献茶饭祭祀天地、山川、地公地母。各家主妇摘回稻穗,在锅内焙干,入石白舂成米,掺上老米蒸成饭,表示新旧相接,有余粮。配上八大碗,邀请亲朋好友奉家围坐而食,以享丰收之乐。
祭天是怒江、丽江白族的隆重大典。怒江祭天于正月初三至初六,地点在高山丛林中的“天坪”或神树处。祭品轮流由各户敬献一只大红公鸡,各户贡献糯米粑粑、一块猪项圈肉、一个鸡蛋、一把米,届时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祭。丽江九河白族则由村中有学识的老人主持,称他为“斗博”,是“老祖公”的意思。村中各姓家族,每族献一头猪,平时由合族供养。当天下午,各家族敲锣打鼓,抬上活猪,带着糯米干粮、粉皮、豆汤、饭、茶、酒之类供品到神树林中祭天坛,由“斗博”念《祭天经》,祭毕杀猪,以户均分,各户把分得的“福礼”(猪肉) 带回家供起,每天割一小块而食,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日为止。
清明节,各家都要插柳杀鸡,祭祖扫坟,祭毕共进冷餐。寒食有糕点、腊肉、香肠、乳饼、乳扇、鸭蛋等外加凉拌什锦菜,此菜是用汆后的青菜、菠菜、香椿、芫荽、莴笋等剁细和以豆腐、各色粉皮、油煎干食品、调料凉拌而成,什锦菜是应节而做。
白族人过中秋节的时间与汉族一样。大理、洱源、剑川一带均做有日、月图案的大面糕、荞糕、白饼、酥饼等食品,于晚上供月,祭祖,全家围坐而食,一院之中若有多户人家,则合拢过节。中秋节吃大面糕是大理白族的传统食俗。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的主点,一个重10多斤,形如一个扣过来的铁锅,中间厚四周薄。蒸制此糕,要由当年娶来的新媳妇来蒸,评判的标准以是否白、光亮平滑来衡量新媳妇的手艺是否巧。当月亮升起时,此糕出锅,放于堂屋外边的桌子上,全家围桌而坐,绘制彩图,中间写上“中秋赏月”“合家团圆”等字样,四周点缀上各种干、鲜水果。摆上石榴、梨、青玉米、毛豆、板栗、核桃等食品。食此糕时,按习俗不能用刀切,因团圆之夜动刀不利,而要用线勒。食大面糕,象征着生活甜蜜、合家团圆。
中元节是白族祭祀祖先亡灵的重大节日。洱源凤羽白族于农历七月一日就接祖先灵魂回家供祭,至14日晚送祖。剑川白族最注重7月14日这天烧包祭祖,新丧之家,亲戚要做丰盛的八大碗来祭奠。菜肴有千张肉、排骨、酥肉、东坡肉、酿茄子、百合、羊肚菌、小瓜及荷包豆,怀胎鱼是做工考究的压轴菜。每道菜面上,还要据底色,配以红、绿、青、黄菜叶、花瓣、葱头点缀成美丽的图案。
白族是定居较早、从事犁耕的先进民族之一,除尝新节外,还有众多的蔬菜瓜果节。如农历八月十六日,以村为单位,集体欢度果子节,10月10日的韭菜节,冬至日的麦王节,这些节既有文娱活动,也是传授交流生产技能的聚会。它再现了白族先民采摘时代的生活场景,寄托着美好理想的祝愿。
傣族的节日食俗
云南各地傣族信仰原始宗教的同时,还信仰小乘佛教和其他宗教。内地傣族的节日与当地汉族或其他民族基本相同,边疆多与佛教活动密切结合。居住在边疆的傣族,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傣历9月15日)和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均属小乘佛教宗教日。节日里要举行盛大的“赕”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按照“佛规”以食物、经书、鲜花、衣物和银币献佛,全部活动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日清晨,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阶佛,聆听佛爷念经。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傣族泼水节除杀猪、杀牛、宰鸡、酿酒做出丰盛的佳肴外,“豪诺索”是傣族泼水节的传统食品,也是傣族年节家家必备食物。“豪诺索”是年糕的一种,还有一些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比如芭蕉叶包糍粑、粑丝圆饼、泼水粑粑、糯米金饭 、甜水凉粉等。
西双版纳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灶神。每年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由村社头人召集全村社员进行。三月间的祭祀较为隆重,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供品,编一块竹篾芭片,用泥巴捏制人、马、牛、猪、狗、鸡若干,置于竹箴片上,并加两对勒条,送入供奉灶神的房内,待主祭人念完鬼词便杀猪共食。在德宏地区,祭大灶神在傣历九十月 (农历七八月)间进行,由土司主祭,要杀牛宰猪作祭品,所辖范围的大小头人都必须参加。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见大蛇也要叩头,认为大蛇会变成龙。元江大水平乡的傣族于农历二月属龙日或属马日祭龙树,祭时要杀猪,由召曼(龙头) 主持。三月祭山神杀羊、狗、鸡、鸭、小猪各一只作祭品。元江江边傣族于农历三月间祭龙树,全村要杀红牛祭祀。
春节前夕,滇南红河两岸到处可听到傣家赶做麻脆粑粑的舂碓声。“金不珍,玉不贵,麻脆粑粑才可贵。”傣家人把麻脆粑粑当作幸福、甜蜜的吉祥食品。春节期间,客人到来,首先上桌的是油炸或火烤的麻脆粑粑,既表示将“福”送给客人,又让客人尝尝傣家祖传的美味佳点。除夕晚上,开饭前不准吃其他食品,要先吃一块家中老者分发的麻脆粑粑,他们认为,吃下它,就得到新一年甜蜜幸福的“福气”了。元江的傣族过春节,一般是六天,最后一天为“团圆宴”,各家除把自己最好的酒、最好的菜端至宴席上外,这天中午,人们还自觉地分工去捕、采“山珍海味”:妇女和小孩到河里、溪里捞鱼摸虾,青壮年男子上山打猎或采山菜。他们把弄到的食物汇总,由村中老人们烹调,集体食用。
初七是元江傣族的洗澡节,大家都到温泉沐浴。浴后,男性长者率领自己的儿孙,坐地围于锅边共享狗肉汤锅,庆贺丰收。少女们则聚集于树荫下,摆上糯米饭、猪肉干巴、腌鸭蛋、干黄鳝等食品,相互品尝。
端午节,又名花街节。要杀猪、狗、鸡、鸭、包粽子。于初六、七,举行赶花街、对调子活动。届时,男女青年汇集于花丛中,树荫下摆开自己带来的美味佳肴,边品尝边对歌,选择对象。中年人和老年人,常把菠萝蜜当下酒的佳肴。他们喝一口酒,吃颗果核,酒和果的香味、甜味交织,非常爽口。元江的水傣过花街节时,由村落集体杀牛祭祖,各家都点火把,在房屋四周除秽,然后将火把送到江边,或者丢入水中。元江大水平乡的傣族这天为过牛节,全村集体杀水牛、黄牛,每家杀鸡一只、以水果和菜点供献“三年不干树”,保佑牛平安,祭品要同放牛者一起吃。
元江大水平村的傣族过九月十三,全村各户出粮换肥猪聚餐。村中每年选一家当头,于这天的早晨在当头家杀猪,早饭各家来一人进餐,晚上来一男一女聚餐,余下的肉分到各家。这个节日以吃为主,以增进友谊,比赛烹调技术为其活动内容。
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文字内容为原创,版权归“食悟者”所有,商用需要授权,转发注明出处,朋友圈随意。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八、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九、延吉有什么风俗习惯?
主要以朝鲜族人生和节庆风俗习惯为主。
人生风俗习惯有小孩子过周岁生日,也叫“抓周”。结婚时要举办独具特色的民族婚庆典礼,60岁时要举办花甲宴,结婚50周年且子女无夭折和犯罪的要举办金婚庆典。
节庆风俗习惯则是端午节、中秋节、八一五老人节等等。
十、贵州有什么风俗习惯?
古老独特的民族礼俗,构成毕节人热情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独特的彝族迎亲亲人,苗家牛角酒,回族的道“色兰”,彝、苗丧葬习俗,布衣婚俗等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布依族的六月六节”等。多个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古剧《撮泰吉》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彝族舞蹈《铃铛舞》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苗族舞蹈《滚山珠》荣获多项世界级民族民间舞蹈奖项。扩展资料:毕节的特产和旅游名胜:贵州毕节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得享大自然厚爱,被馈赠了独一无二的好山好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享有“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天然药园”等美誉。毕节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百里杜鹃(贵州的四个国家AAAAA级景区之一)、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贵州唯一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海。国家AAAA级风景区“九洞天”、国家AAA级景区拱拢坪、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小河、高原湖泊支嘎阿鲁湖、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风景名胜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