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青州及别称的由来?

2023-12-21 21:09:2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青州及别称的由来?

作为大禹划分的古九州之一,青州地名取自“东方少阳,居春位,其色青”。夏朝时,青州属斟灌、斟鄩、蒲姑、寒浞、季崱等夏方国和部落所在地。商朝时,青州先后属逄陵、嬴奄、杞纪等殷方国和部落所在地。周朝时属营丘、姜齐、颛臾、莱夷、莒等周方国和部落所在地,需要说明的是,北魏时,青州曾属南燕国;隋唐时,青州曾改名为北海郡。

而青州又名益都,是为了纪念伯益禅让帝位于夏后禹之子姒启的故事。史书记载为:十年,帝禹东巡,以天下授益,而伯益则避居箕山(今谭坊镇香山)之阳。……益佐禹日浅,及禹崩,诸候皆离伯益而朝拜姒启,于是,伯益奉启即天子位,为夏后启,启封伯益为费候,而出居其国为“益邑。”六年,伯益薨,启岁善牺牲以祠之。

西汉时,汉武帝将益邑设立为益县,按“推恩令”,将懿王之子刘胡分封到益县为“益都候”。这是因为,后人依据周礼规定:“有先君之庙曰都。”就是说,供奉先贤圣人的地方则为“都”,所以“益都”一词也就是“奉祀伯益的都城”的意思。

二、济南及别称的由来?

济南名字的由来始于2100多年前的汉代,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之南而得名。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

济南素有“泉城”之美誉,除了“天下第一泉”趵突泉,还遍布着733个天然泉,分别散布在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这四大泉群之内,号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除了泉水,济南还有一个全国闻名的地方,就是大明湖,也就是《还珠格格》里面夏雨荷出生的地方。大明湖内还有一座古楼,叫超然楼,共7层,高51.7米,号称“江北第一楼”。

三、昆明及别称的由来?

昆明的别称是春城。昆明享“春城”之美誉,是云南省省会城市,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全年的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8℃左右。历史上年极端气温最高31.2℃,最低气温-7.8℃。由于昆明的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四、泉州及别称的由来?

泉州市,简称泉、鲤,又称刺桐城、温陵、清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福建省中南部沿海。

刺桐的由来

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树,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州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唐五代时,泉州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非常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

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代阿拉伯人来泉州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

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

温陵的来历

泉州古时候也叫温陵,所以在一些古建筑物上,常常看到有温陵的名称。市北通清源山旧路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门楣上有“温陵古地”,市东街蔡巷有“温陵书院”,等等。 “温陵”一名的由来是怎样?泉州在什么时候开始有“温陵”的名称呢?现在还是难以肯定。根据泉州地方文献所记,说是因为南宋时代,理学家朱熹来泉州城北,种竹建亭,在这里讲学。这时正是冬天,在泉州天气却很暖和。朱熹很称赞这地方是“山陵独温”,据说“温陵”名称就是从这时开始。

五、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历史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的融入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其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古时,寒食亦称“禁烟节”“冷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日,是缅怀和感恩为主题的祭扫节日。清明是踏青春游的日子。

扫墓从唐朝开始盛行,唐朝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唐玄宗诏令“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

到了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起,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清明假期一般在4月3日-5日。

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节的节气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5天。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

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除了清明节的历史与节气,还有清明节的习俗、饮食、古诗词、谚语、缅怀先烈、文明祭祀、安全教育、优秀作文等一系列的内容!

更多关于清明节的主题内容,请到我的文库查看及下载!

百度文库地址:

清明节主题班会PPT课件 - 百度文库清明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PPT课件 - 百度文库清明节缅怀先烈主题班会PPT课件 - 百度文库清明节-清明节经典古诗词34首 - 百度文库清明节-清明节优秀作文8篇 - 百度文库

道客巴巴地址:

清明节-清明节主题班会清明节-清明节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以下是清明节的历史与节气部分内容预览,进我的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六、湖北别称大全及由来?

湖北的简称,让不少网友感到好奇,为什么湖北叫鄂呢?这个鄂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由来又是怎样的?感觉适合湖北的简称还有很多,例如荆、汉、楚等,可能这几个字大家更为熟知,也了解背后的历史,那鄂又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含义?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所有省份的简称里,湖北的简称“鄂”比较奇怪。首先,这个字比较奇怪,这个字除了作为地名来用,我们平时几乎见不到这个字。那么这个“鄂”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人们印象里,湖北之地古属荆州,曾为楚国核心区域,因而被称为“荆楚大地”,其文化风俗也被称为”荆风楚韵“。

那么问题来了:湖北省的简称为什么不是荆或楚呢?

一,为什么不简称荆?

《尚书 禹贡》记载:“荆及衡阳惟荆州”。

这是荆州之名的源头,成为古九州之一。

以荆州命名,有个说法:当地多产一种落叶灌木,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可入药。

湖北省西北部有一座蜿蜒高耸的山脉,遍布这种灌木,因而被命名为荆山。

湖北省也有荆江,是长江中部从枝江到洞庭湖口的一段的别称。

古人用“荆襄”泛指古荆州及襄阳郡地区。也用古九州中的“荆扬”(荆州和扬州)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千多年前,楚先王熊绎带领荆山人民劈荆斩棘,使楚国从一个弱小之邦发展成天下霸主。

楚文王时迁都于郢(今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定都长达四百余年。

因而有“荆山楚源”之说。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汉朝时,荆州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三国时期,荆州为群雄逐鹿之地;

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宋代,在今湖北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

在历史上,以“荆”字冠名的是最大行政区,今湖北省大部分长期属于荆州辖境。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何况已有以古九州用做省份简称的,如河南省之“豫”,河北省之“冀”。

可见,用“荆”做为湖北省的简称挺合适。但事实却未如此。

据说反对的声音主要在于:

其一,“荆”字本意代表一种贬义:

荆常与有刺的棘丛生,如荆棘,象征坎坷多难;

“荆”字从艸,从刑。指一种"鞭打犯人的专用枝条",也是一种刑具,例如荆革、负荆请罪;

寓意贫寒穷苦,如荆柴、荆门、荆室、荆钗裙布(以荆枝为钗,粗布为裙)。

其二,行政区重合。

今湖北省已有个地级市--荆州市,若湖北省再简称“荆”不合适。

二,为什么不简称楚?

先秦时期,楚国先后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统一南方诸国,逐鹿中原,疆域辽阔,威震天下。

在春秋阶段,晋、楚国百年争霸是主要历史事件,以致有“楚材晋用”的成语;战国时期,楚国是秦国统一进程的强敌。

即使到了秦末,以项羽为首的楚人集团成为推翻强秦统治的中坚力量,“亡秦必楚”、“四面楚歌”成为著名的历史典故。

孙俪主演的热播剧《芈月传》讲述的是,楚国公主芈月远嫁秦国,最后成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

自古荆、楚通用,指代楚国、江汉流域甚至南方:

“荆岑”指荆山,泛指楚国境内高山;

“荆吴”指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诗经 商颂》中有“维女荆楚,居国南方”;

“楚天”泛指南方天空。

楚国在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里,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它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

湖北,则是楚文化的核心地区,楚国的中心、祖陵以及大多数文物精华,都在于此。

楚地及楚文化,千百年来被人们歌颂。

例如屈原创作的“楚辞”,以及“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楚水逢乡雁,平陵忆故园。”等。

可见,“楚”字很有文化韵味,而且比“荆”字多了雄霸之气。

于是在现实中,在湖北,除了车牌上是“鄂”,在很多方面多用“荆楚”指代湖北。

例如荆山楚水、荆楚健儿、凤鸣楚天,有著名的《楚天都市报》,人们也喜欢用“楚”取名字等等。

同时,很多人认为把湖北省的简称改为“楚”,更符合历史文化和现状,对湖北省的发展会更有影响力和推动力。

2011年,湖北省工商联开展湖北商人征名活动,“楚商”高票当选。湖北省也每两年召开一次楚商大会。

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主要在于:

其一,“楚”字本意含有贬义。

《说文解字》中解释“楚”字:“丛木也。一曰荆”。荆、楚均本指一种枝干坚韧的灌木。

因而“楚”字的本意也指古代的刑杖,如捶楚、楚掠、楚挞。

它也有“痛苦”之义,如苦楚、痛楚、凄楚等。

其二,楚国疆域广阔,楚文化辐射范围广,难以以点代面。

《战国策 楚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

楚国鼎盛时的疆域,覆盖今湖北、湖南省全部,以及陕西、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的一部分地区。

楚文化辐射范围广,影响深远。

例如楚的国都并不只在湖北省,陈(今河南省淮阳)、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等均曾为其国都。

很多地方也有楚文化遗存。例如项羽故里的江苏省宿迁在弘扬“西楚文化”,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题匾是湖南文化的名片。

因而有人担心,如果湖北省简称楚,既没有唯一性,也会引起其它省的异议、反感。

其三,“楚”地名文化在湖北早已失传。

随着楚国被秦国攻灭,带“楚”字的地名在湖北逐渐消亡,更少见于官方语言中。

自楚亡的几千年以来,湖北之地的行政区划名称里,无论路、道、州、节度使、布政使司、行省、省,还是军、郡、府、直隶厅、行政督察区、行政公署、县、区里,都鲜见“楚”字。

这说明,楚文化未能得到很好地传承。

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三,为什么不简称汉?

湖北之地与“汉”字渊源颇深。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在湖北省汇入长江;

白居易的《和答诗十首 和思归乐》中有“汉水照天碧,楚山插云青”;

湖北省有广袤的江汉平原,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

隋代在湖北之地设有汉江郡、汉阳县,宋代设有汉阳军(地方行政单位),元至清代均设有汉阳府;

民国时期,设有汉口市,且为国民政府直辖,1947年底成立江汉行政公署。

而且,也有以河流做简称的省份,例如江西的“赣”(赣江)、湖南的“湘”(湘江)。

可见,以“汉”做为湖北省的简称,看似也贴合。

但是笔者认为:

其一,“汉”之简称,适合武汉市而不是湖北省。

汉江在流入武汉时汇入长江,因而武汉又称“江城”。

现在省会武汉的市辖区里,就包括有江汉区、汉阳区、汉南区。

武汉也往往简称“汉”,如媒体经常报道 “***来汉”。

另外,陕西省地级市汉中,是汉江的发源地,曾设有汉中郡(辖地包括湖北省西北部),也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因而它也自称为“汉”,媒体经常报道“***来汉***”。

当然,汉中只是个地级市,是无法与国家级中心城市武汉比拼的。

其二,“汉”字涵义广大。

“汉”文化的影响深远,已衍生出汉人、汉族、汉服、汉字等代表中华民族、中国的深厚涵义。

显然,“汉”字比“楚”字的涵盖面更广,湖北省更加承载不起。

四,为什么不简称郢?

楚国曾定都于郢(yǐng,今荆州市荆州区),长达四百余年。

因而郢也代称楚国。例如“郢人”指楚国人,有成语“郢书燕说”。

《史记 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寿春即今安徽省寿县。

楚国迁都寿春之后不忘故国,仍称国都为“郢”,并将所居的村落改用“郢”的称谓。

例如在安徽省一些地方,至今遗存有带“郢”的地名。

可见,在地名方面,郢比楚幸运,传承了楚文化的香火余脉。

但是,郢字比较生僻,而且与“楚”字类似,涵盖范围广。

五,为什么简称鄂?

我们来看看“鄂”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一眼看到这个“鄂”字,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鳄鱼的“鳄”,这两个字长得很像。其实在古代,这两个字就是通假字,它的意思就是鳄鱼。

在远古时代,大概四千多年以前,长江、黄河流域分布着大量的鳄鱼。这种鳄鱼在古籍里的名字叫“鼍(tuo2)”,鼍就是今天的扬子鳄,已经属于濒危保护动物了,但在四千年前是很多的。当时黄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就以捕鼍为生,他们的图腾就是鼍,他们的部落名字叫噩。

这些字长得很像,因为在古代,鼍、噩、鳄、鄂都是通假字,意思都是鳄鱼。所以后来这个部族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国,就叫鄂国。这是鄂国第一次出现。

鄂国的位置在现在山西一带的黄河边。它的出现非常早,在夏商时代就有了。而到了周代,周成王把他的弟弟叔虞封于山西,建立了一个新的国,这就是强大的晋国,可见鄂国要比晋国的历史久远得多。

但晋国发展起来后,就把鄂国吞并了,鄂国遗民就开始往南逃难,逃到了现在河南南阳一带,南阳现在仍然有鄂山为证。后来鄂国又惹了周王室,周又派人讨伐鄂国,鄂国人又继续开始往南逃难,逃到了今天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边。

鄂国人一路从山西逃到湖北,心想这下够远了吧,可以好好过日子了吧,就在鄂州建立了一座鄂王城,作为鄂国的国都,准备好好过日子。现在湖北鄂州的大冶仍然有鄂王城的遗址。

让鄂国人没想到的是,湖北这里也有一个和晋国一样强大的国家,名叫楚国。楚国的第六任君主熊渠看鄂国好欺负,也带兵来打鄂国。鄂国一下就被灭了,这个历史悠久、一路逃难的国家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虽然鄂国没有了,历史并没有忘记鄂国。楚国吞并鄂国后,看鄂国的鄂王城建得不错,风水极好,就把楚国的国都也定在了鄂王城。从此开始鄂王城就一直是楚国的国都,直到两百年后,楚文王才把国都迁到郢,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

历史没有忘记鄂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在鄂王城这里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鄂州设立了鄂县。“鄂”这个地名就开始一步步延续下来。

鄂县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国时代,孙权把自己吴国的国都定在了鄂县,还给鄂县改了名,叫做“武昌”,意思是武运昌盛。大家注意,孙权的“武昌”是指鄂州,不是现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

也就是说,虽然鄂国没有了,但“鄂”这个字已经是深入人心了。隋朝时,鄂县升级了,建立了鄂州,下辖江夏、武昌、永兴、蒲圻四个县。江夏县,就是现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武昌县,就是现在的鄂州,蒲圻县就是现在的赤壁。

在湖北历史上,这是“鄂”字第一次作为高级别行政区的名字出现,后来唐宋都沿用了鄂州的建制。大家都知道,岳飞去世后被南宋朝廷追封为鄂王。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湖北先是叫做荆湖省,后来又叫湖广省,省会都在鄂州,这个鄂州是现在的武汉武昌。因为省会一直叫鄂,历史上也一直叫鄂,所以湖北省经常被称作“鄂省”,渐渐地“鄂”就成了湖北省的简称。

七、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及别称?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春秋时期有个芥子推,就是那个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重耳炖汤吃的芥子推,他年轻的时候追随晋公子重耳逃亡,留下了“割股啖君”的美名。可是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封赏群臣,芥子推却不愿居功,背着老娘逃进了绵山。

你要逃,你要归隐,可是晋文公却偏不让你逃,放了一把火,想将他烧出,结果把整座绵山化为了乌炭,芥子推和老娘抱树而亡。清明为纪念他而来。

清明节历史悠久,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此时的节气特点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冬至后第108天,也就是阳历4月5日前后。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期古人依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气候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清明节后气温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八、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

来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九、沈阳及简称与别称的由来是什么?

阳位于辽宁省东部,浑河斜贯,京哈、沈大、沈丹、沈吉铁路交会境内。沈阳为辽宁省省会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沈阳在古时为渤海国置的一个州——沈州,后废。契丹太宗年间又复置为沈州,治乐郊城(今沈阳市)。辖今沈阳市、灯塔县地。 唐朝时为沈州治,元贞二年(1296年)改为沈州置,治乐郊城(今 沈阳市)。辖境相当于今辽宁沈阳市及西至新民县附近,南至辽阳县附近,北至开原县附近地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改置沈阳为 中卫。天启元年(1621年)归入后金,中卫废。清称沈阳为盛京, 并设承德县为奉天府治。 1914年改沈阳县,1934年设为沈阳市。沈阳之称源于古渤海国在此置沈州,称沈阳是从明洪武年间在此置“沈阳中卫”开始的。从那时起沈阳之称沿用至今。沈阳简称“沈”,是取市名第一个字。沈阳别称“盛京”是清朝在没有入关之前,沈阳是当时大清国的都城,称“盛京”意为强盛之意。 沈阳名胜古迹有清沈阳故宫、东陵(福陵)、北陵(昭陵)等。

十、清明节的别称?

1、寒食节

  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2、踏青节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清明节的来历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3、鬼节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