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清明节放假期间去镇江丹阳需要怎么证件吗?
2020清明节放假期间去镇江丹阳需要怎么证件吗?
不需要了,戴好口罩就行
来镇江丹阳最主要的就是,镇江健康吗?
枝江市有哪些民俗
枝江还文化遗产捏。。我骄傲!。。。
所属地区: 湖北 ・ 宜昌 ・枝江市
文化遗产名称:枝江民间吹打乐
遗产编号:Ⅱ-48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枝江民间吹打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湖北省枝江市
遗产级别: 国家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唢呐等结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体裁。 吹打乐顾名思义就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在民间流行的吹打乐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乐器以外,还常用拉弦和弹弦乐器,因此民间艺人把吹打乐细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种:粗吹锣鼓--又称粗十番。指用唢呐、管子等吹管乐器和大锣大鼓合奏的形式;细吹锣鼓--又称细十番或丝竹锣鼓。指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形式。
枝江民间吹打乐系由打击(鼓―大鼓、堂鼓、板鼓、书鼓、战鼓,梆子―木鱼、木梆、竹梆,锣―大锣、小锣、苏锣、马锣、京锣、云锣、虎音锣,钹―大钹、小钹、川钹、小京镲等)、丝弦(二胡、京胡、四弦等)、唢呐(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大号)等乐器结合在一起进行演奏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民间吹打乐是广泛活跃于枝江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枝江民间吹打乐的活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衍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其主要通过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如: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踹高跷等)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枝江民间吹打乐按其乐器演奏运用分为粗乐和细乐两种(又称武场和 枝江民间吹打乐文场);按其技术流派分为上河(又称荆河)和下河两种;按地域又分为南河和北河两派。粗乐,泛指用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故又称武场;细乐,即指在打击乐器的演奏中夹杂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又称之为文场。上河,系由荆沔(今湖北荆州、仙桃一带)的汉剧打击乐传入并衍变成型,故又称荆河;下河,系由徽州(今安徽一带)戏班传入。南河,即枝江境内长江以南区域的吹打乐为南河派;北河,即枝江境内长江以北区域的民间吹打乐为北河派。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十样“家业”(乐器)的完整组合,并汲纳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术种类和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枝江民间吹打乐具有历史渊源的可溯性、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普及适用面的广泛性、技术种类和风格独特的地方性、艺术流派的多样性、演奏曲目的丰富性、司仪演奏的循序性、演艺活动的依存性、传承发展的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因其所属特征,而具有广为枝江民间接受使用的实用价值、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功能价值以及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我枝江人,但对枝江的民俗还不是很了解,就我们那而言,就是乐队很出名的,其他的没什么的,你是枝江人吗?有机会可以逛逛的啊!
来了不就知道了
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在问安镇关庙山发掘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境内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6000年前,枝江地域上已有原始的农业、牧业生产,并形成了原 始的社会部落。周时称丹阳,属楚。春秋前期乃楚都所在地,后为罗国。战国时仍名丹阳。因长江至此分枝而得名枝江,属南郡。
枝江是一个典型的汉文化区,风俗习惯与其它汉族地区大同小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观念改变了枝江人对民俗的看法,原有的繁冗习俗大多简化或者抛弃。不过,重要的节日习俗仍旧保留至今。
一,节令习俗
先谈谈节令民俗。
首先是春节。与旧时相比,枝江人较完整的保留了春节的旧俗,正月初一凌晨,即“夜分”,或者“向晨”时,举家燃放鞭炮,至晨方歇。大年初一,则是春节之始,依序拜年,初一是男方家长,初二是女方家长,这是自古流传的,保留至今。古籍记载,有初一“谒庙社”之说,在我的记忆中却没有这样的情景,甚至连庙宇都甚少见。初七“入日,灵辰,忌、春阴”, 元宵节习俗保留较完整,“吃元宵,悬灯结彩,火树银花”,小时的记忆中尚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现在却不多见了,一般情况下,春节休假八九天后人们就开始复工,元宵节不复以往的重要。古籍中有“焚柏枝、拓叶为炬火,取驱社鼠意”,我想,这项习俗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
二月“社日”。祭祀土地,这项风俗早已不复存在了。
三月“清明”,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主要体现在家族祭祀上,祭拜先人,上灯(古语为标纸幡),以灯之多寡验后之兴衰。古籍中还有“上已”之说,悬荠菜于门,儿童作风鸢戏。玄荠菜的风俗早已不多见,戏风鸢却是三月的重要活动。
四月“浴佛”,寺庙作“龙华会”。我的记忆中,没有有关龙华会的点滴痕迹,这又是一项遗失的习俗,不过也许是当地寺庙太少的缘故吧,与寺庙有关的习俗大多早已废弃。
五月,悬艾于户,是日,龙舟竞渡。“悬艾”是当地一直保留至今的风俗,以艾草插于门户窗口,以起到辟邪净庭的作用,其实,悬艾草在枝江已不仅仅是五月独有的活动,家有喜事,例如乔迁,红喜等等,家里一般都会插上艾草。
七月,最主要的是“七夕”,妇女以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七夕风俗在当地已不多见,“乞巧”活动更是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传统的七夕也有被西方情人节取代的趋势。
八月“中秋”,这项民俗保留较完整,但以往的活动现在也淡化了好多。
九月“重九”,登高览胜,蒸糕饮菊,插茱萸以辟邪。是日酿酒,曰“重阳酒”。这些旧俗现在已不多见。在当地,可能重阳已经只是一个文化名词了吧。
十一月“冬至”,也叫“亚岁”,好像没什么节日意义了,仅仅是一个节气日而已。
十二月“腊八”,寺院做“腊八粥”,人们开始腌腊肉,做“腊酒”,24日是传统小年,贴门神。除了腊八节以外,枝江当地十二月的节令习俗保留的相当完整,传统小年依然是每年极其重要的一个节日。
二,人生礼仪习俗
比较重要的有“添生”、“逢生”、“报喜”、“洗三”。
首先,“添生”。添生是生儿生女的事情,人们把它当作传宗接代和养老送终的头等大事。
临生时,怀生妇女和家人非常紧张,常言道:“儿奔生,娘奔死,只隔阎王一张纸”。
建国前,人们相信“婆婆经”,怀生妇人,一旦发作,房屋的门、窗、柜门都打开。缸、坛子和罐子的盖子也要一个不漏地揭开。遇到难产,紧口坛子,罐子要摔成碎片,房前屋后的石板也叫它翻身。
其二是“逢生”,第一个跨进添生大门的叫逢生人。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主人都要以礼相待,弄些东西逢生人吃,老人们甚至认为:逢生人的思想、才华、德行、气质等就是新生命的未来模样。假如是好吃懒做、叫化子、小偷逢生的话,这对主人来说就是一大忌讳和心病。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保留着原汁原味儿的习俗之一,无论是早先在家里由接生婆接生,还是现在在医院里接生,逢生人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三是“报喜”,添生后,娃儿的爹要尽早去给家家报喜,让家家放心,俗话说:“婆家不报喜,娘屋里无碎米”。报喜一般要准备四样茶礼。如果生的是女娃子,礼品中就要有白酒;如果是男娃子,礼品中就应有猪肉。
报喜后,家家定下洗三的日期,不过逢三不洗三,如日期有违,当另择吉日。
最后一项是“洗三”。洗三,又叫吃三朝饭。三朝是说小孩儿存活三天的好兆头。洗三是对新生命的一次重大洗礼,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节日。
洗三的主客是婆家、舅家、姨家和接生员,陪客是自家直系亲属的长辈们。客人不多,总共不过两三桌。因此,又叫吃“三桌饭”。
三,生产生活民俗
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几项。筛花生,打栽秧鼓,泥仓子,板桶收谷,打链枷,扬掀,车水与水车,烧火土,“孔明车”(牛车),打石硪,抠鳝鱼,呜咕哇子,搭吓子。
筛花生是枝江百里洲独有的一种生产习俗,由来已久。百里洲的花生成熟后大多落在沙土里,收获时,必须将花生地里的沙土筛一遍,才能将其颗粒归仓,因而筛花生也就成为洲民收获花生的一种劳作方式。筛花生最来劲的就是组与组之间的抢标,也就是看谁筛得快,筛得多,为了加油鼓劲,往往边筛边喊歌子,其调式是固定的,名曰“花生调”。
枝江水稻区流传着打栽秧鼓的习俗,这种习俗就是在栽秧的日子里,请一班民间艺人,在田边敲锣打鼓,喊秧歌,田间越热闹,就预示着是丰收的好兆头,越冷清,所栽的秧就难于成活,成活后也喜欢结“哑巴谷”(即空壳),农民为了期盼丰收,栽秧时整酒席,请艺人,热闹得像过节一样。
泥仓子流行于枝江产稻区,栽秧的人们将吉祥的泥巴抹在身上,名为“泥仓子”,在建国前,多为泥“老板的仓子”,即在“东道”请人栽秧快要完工时,人们将泥巴抹在“东道”身上,以此向“东道”祝贺,所裁的秧苗生长一帆风顺,直到收获满仓,五谷丰登。后来“泥仓子”演变为栽秧时人们不分男女老少,相互间掷泥巴,嬉闹,直至成为“泥人”,皆大欢喜。这种习俗表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对丰收的祈望。
板桶收谷是枝江水稻在稻谷脱粒的一种生产习俗。流传很久。收割稻谷时,人们把板桶抬到田头,用篾席将桶的三方围住,以防谷子溅出,又在桶内放一把竹齿耙子,把已割好的稻谷拿起来,朝桶内的竹齿耙子上使劲板,谷粒便纷纷落入桶内,由于板桶比较轻便,可以随着稻谷收割区域灵活移动,这就减少挑草头和打场这两个环节,便于边割边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械脱粒就取代了板桶收谷,但这种生产习俗并没有绝迹。
打链枷又称“打场”,是枝江境内非常普及的一种生产习俗,是对粮食物作进行脱粒的一种生产方式。
扬掀是枝江农村用于收获粮食品店的一种生产习俗,主要是清除粮食中的灰及杂物,使粮食干干净净入仓。
扬掀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制掀板。人们将收割的稻谷后或者是麦子,先铺在道场上用链枷打场,使谷粒或者是麦粒脱离草杆,然后把脱粒后的粮食堆起来,一掀一掀的扬,使粮食中的杂物随风飘走,这就叫扬掀。
车水是乡间提水灌溉的一种生产方式,车水的工具叫水车。水车木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由车筒子、车叶子、车梁、凳梁、躺杠几部分组成。车水时,车筒子一端放在水中,筒中车叶子与车梁的齿轮吻合,车梁放在凳架上,登架再用躺杠稳定,人站在车梁踏拐上,上身或躺或手扶在躺杠上,用脚蹬车拐,带动车梁,车梁再带动车叶,车叶将水提起来,接操作的人数目分为两人梁、三人梁、四人梁等不同型号的水车。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机械抽水机和电动抽水机已取代了木制水车,车水也就成为过去的故事了。
水耕火薅是枝江农民几千年的劳动传统,其中烧火土是农民积肥的一种生产习俗。
“孔明车”俗称年车,是60年代以前百里洲人民用以生产生活的主要运输工具,相传为三国时代诸葛孔明所创,因此称之为“孔明车”,“孔明车”车体为木制结构,分车床(架)、车轴、车轮、车梁、车头五大组成部分。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百里洲的“孔明车”逐渐被钢丝车、拖拉机、汔车所取代,现今已近绝迹。但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孔明车”毕竟创造过、奉献过、辉煌过!它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奠基石。
硪是一种原始的碾压生产工具,在枝江流传普遍。主要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及房基建设中的基础夯实。
鳝鱼有拱洞的生活习惯,多为白天栖息在洞里,夜间出来寻猎蚯蚓、小虾等食物。人们用手指把鳝鱼从洞里抠出来,名曰:“抠鳝鱼。”在旧社会有句俗话:“鳝鱼是条龙,越抠越穷。”只有贫苦农民为了谋生,才从事抠鳝鱼这门“叫花子艺”,也只有穷人才吃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鳝鱼抠鳝鱼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统计,在枝江的鳝鱼大镇―问安,现在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喜爱抠鳝鱼,并由单一的抠,发展到用钩钓,用毫子放等多种捕捞方法,还涌现出一批鳝鱼养殖专业户,全镇鳝鱼年产量达400多吨,运销全国各地。现在鳝鱼不仅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抠鳝鱼成为当地农民发财致富的好门道。
咕哇子”(即秧鸡),冬去春来,每年栽秧季节,“咕哇子”就不分早晚“咕哇,咕哇”地叫,因它肉质鲜嫩,已成为人们餐席桌上的山珍野味。后来人们用嘴吹觉得累,又用竹筒做成“咕哇子”笛,这样吹既省力又逼真,使得不少“咕哇子”上当受骗。
搭吓子是枝江民间捞鱼摸吓中的一种。搭吓子的工具主要是“虾耙”。
“吓耙”是将线索子纺织成的“虾耙兜”(即网子)安装在用细树枝移成的半圆圈上,将直径部位与另一个没有网兜的关圆圈两端扎紧,再将两个圆圈的顶端用绳绑在一根长竹篙上。这就是虾耙。
四,丧葬习俗。
枝江一带对死人有特定名称:未满3岁而夭折的称为“化生子儿”,意在这儿是父母的前世孽债,葬时应火化却又不忍心,只是施行葬事的人将其锤破,以免再“脱生”害人;未满12岁而死的称为“短命鬼”;未满30岁而死的称为“少年亡”;兄弟夫妻之间称先死的为“死鬼子”;年过六旬而过的才视为正常,对此不说死,一般说“老了”、“过了”、“拿了脚”、“走了路”,或说“已故”、“逝世”、“仙逝”等。
枝江人在葬事活动中多有禁忌,这里称丧葬为人生礼仪中的“白事”,对长寿者去世称“过白喜事”,也有称“红事”的,故有“红白喜事”之说。
枝江丧葬习俗事象中,虽有沿俗信巫的现象存在,但总的来看,还是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哀思,对存者未来生活的安抚祝福,构成了枝江地域特色的丧葬习俗文化。其程序如下:
1,推帐子
枝江人习惯于睡木雕花架子床;如“对子匾”、“满穿”、“百铃”床之类,雕龙刻凤、花木鸟兽。也习惯于吊蚊帐。人在死之前反映出一种预兆,此预兆除了病危之外,还会出现“人死还阳”或“造命”的征候。有经验的老人或郎中都有预感,发现病人出现以上预兆时,就很快将他床上的蚊帐推掉。乡间人说蚊帐在阴间叫“锣丝网子”,如果人死时不推开“锣丝网子”,死人就不能出去,就不能“拿脚”,这最后一口气就不能断,忧得“遭孽”(可怜)。后人也不忍心看到病人“忧”的情景,只得推开蚊帐让其尽快“落气”。待病人“落气”之后,还要将床架子都拆开搬出来,疏通道路,让死人“上路”。
2烧落气纸。
人死落气后,家人在死者床前放一个陶钵子,便在这个钵子里烧纸钱,称之为“烧落气纸”。俗话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死人和出生时一样,赤赤条条地回到阴间,死者死时一无所有,走路过关样样要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据说纸钱烧成灰后,就成了阴间的钱,亡人有了这笔钱,才能疏通各种关系,顺利到阴府去报到。一般情况下,落气纸在死者病危之前都准备好了。
3抹澡。
给死人洗澡叫“抹澡”,给死人穿衣叫“装老”。民间都有专门为死人抹澡、装老的人,男有男伴,女有女行,一般同性2人,多为中老年人。有的是世代相传。
4收敛。
将死者装入棺材里称为“收敛”,也叫“入材”。
五,婚嫁习俗。
婚嫁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因而隆重热闹,民间俗成的礼节也是名目繁多,枝江婚嫁习俗可谓十礼。
说亲,合八字,过门,定亲,求恳,开剪,过礼,成亲,打花脸,亲家过路。
这里主要介绍下求恳,开剪,过礼,打花脸和亲家过路。
结婚日期由女方的父亲与叔父、姑父等人来确定。男方如果要娶亲,必须将女方的父亲、叔子、伯爹接到男方家商定婚期,这叫“求恳”。
婚期一定,男方就要积极为对方准备“过礼”的东西了,比如养猪、养羊、扯布料。请裁缝为新媳妇做衣裳,缝衣服这天叫“开剪”。
结婚前一天,男方将求恳时答应给女方的物品都要送到女家,这叫“过礼”。
新郎新娘“回门”回家时,就是“打花脸”的时候。在家里的表兄弟姐妹或亲友已备好锅灰、墨、红土之类,随等新郎新娘“回门”归来,归来的鞭炮一响,表兄弟姐妹们一拥而上,抓住新郎新娘,给他们脸上抹黑抹红。父辈的亲友也如痴如狂地逮新郎的父母画“花胡子”,有的还在他们背部乱抓即“刨背”。 “打花脸”意味着“打发、打发”、“刨背”是祝他们早日抱孙子升辈。“打花脸”从表面看来很“武野”,实际上气氛热烈和谐,意义深长。若没有来“打花脸”和“刨背”对过喜事的这家人来说,就是很不吉利,好象真失去了“发财”或“升辈”的运脚。
婚嫁的最后一礼为“亲家过路”。亲家过路即男方择一日子,请女方父母到家里正式做客,以方便双方亲家日后的往来行走。乡间流传的“亲家母的茶,一礼还一答”也是这个意思。男方这到也要请姑舅姨来作陪,借此机会让女方父母放心,并共同喝一次“安乐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