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传统节日300字

2023-07-03 17:23:0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清明传统节日300字

一、春节

1、春节的由来: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包括贴门神 、贴春联 、接灶 、贴福祈福 、置天地桌 、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接财神、隔年饭等。

二、元宵节

1、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2、元宵节的习俗: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 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三、清明节

1、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为人们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2、清明节习俗: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

四、端午节

1、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习俗:悬菖蒲挂白艾、驱五毒、挂钟馗象、龙舟竞渡、香袋和兰草汤沐浴、粽子、饮雄黄酒。

五、七夕节

1、七夕节的由来:传闻天上的织女爱上了凡人牛郎,王母娘娘震怒,亲自下凡带了织女飞升上天。牛郎在老黄牛的帮助下追到了天上。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随手拔下头上的金簪,在身后重重的划下了一道,于是出现了一条巨大的星河,这就是银河。牛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在河对岸的织女流泪。

后来王母娘娘同意牛郎和织女在每一年的七月初七见一面。于是那一天我们看不见喜鹊,因为传闻喜鹊在那天都去天上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去了。

2、七夕节的风俗: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天会捉了蜘蛛让它们结网,晚上摆了香案祈求织女能让自己手更巧。到了现在,七夕节演变成了中国情人节。

六、中秋节

1、中秋节的由来: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吃月饼、赏桂花、猜谜、饮桂花酒、食田螺、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玩花灯、舞火龙等。

七、重阳节

1、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2、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二、清明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作文300字

在写清明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清明起源和意义:可以简单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让读者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2. 传统清明节习俗:可以介绍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如扫墓、祭扫、悬挂柳枝等,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 清明节的现实意义:可以谈一谈清明节的现实意义,如爱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等,让读者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4. 个人经历和感受:可以分享自己的清明节经历和感受,或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让读者感受到清明节饱含的人文情感。总之,在写清明内容时,要注重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既要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又要表达对亲人、故土、生命等的感恩之情。

三、清明节的风俗和传统300字

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四、清明节传统50字

清明节的来历介绍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之后,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先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向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立刻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五、清明节的传统风俗50字

答:清明扫墓既是为了缅怀先人,也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和习俗。清明扫墓也是延续了上千年的习俗,人们喜欢在清明节的时候,通过供奉祭品,烧纸钱的方式,纪念自己家逝去的亲人和祖先,一代一代的传承,即便到了如今现在社会,扫墓的习俗也得以保留了下来。

清明节更像是一个纪念日,对自己以往的亲人进行怀念,对逝去的情感和回忆进行一次追溯。而追溯的具体方式就是,祭拜,修坟,通过对坟墓的修砌,来表达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六、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作文

“民以食为天。”苏东坡曾大呼“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老舍也大摇大摆地写过:“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边走边吃,那感觉比秦始皇还骄傲。”所以,拥有一些与吃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讲究“吃”的中华民族来说,也就不足为奇了:除夕的年夜饭、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还有端午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楚国大臣屈原有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祭奠屈原:驱赶游鱼,投食祭品等等。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的风俗。

  这个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动手包上几个粽子应景。我家也不例外。

  每年端午节前几天,我就把粽叶浸在水里,让它变软。等到开始包粽子那天,我把洗干净的粽叶、一盆糯米,还有一碗猪肉和一些红豆红枣,拿出来摆好,就开始动工了。

  先拿起一片粽叶,轻轻地扭了几下,做出一个漏斗状的凹陷处,然后请外婆帮忙,在粽叶里加了三分之一的米,放一两颗红枣、一两块肉,再加米把肉覆盖,用剩余的粽叶尾把米包裹住。这时候再拿起粗线把它紧紧捆住,防止煮的时候米从粽叶里掉出来或者米膨涨时,将粽叶挤散。

  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

  当棱角分明的绿色粽子在眼前开心地晃荡,当香甜的糯米红枣在蒸腾中散发出清香,遥远的端午传说不断唱响。端午节,像那枚粽子般,甜在华夏吃货的嘴边,记在中华儿女的心间。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