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关于清明节的内容资料简短

2023-06-27 23:50:0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关于清明节的内容资料简短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1]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二、关于清明节的资料35字怎么写

踏青,是指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1]

三、关于清明节的资料35字以内

清明节主题小报可包括的内容资料有很多,如下所示:明确丰富多样。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悼念先人、缅怀历史、扫墓祭祖等多种寓意。因此,与清明节相关的文化、风俗、习惯、故事等方面的资料均可用于小报内容的撰写。具体来说,清明节主题小报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清明节的由来和历史背景;2. 清明扫墓和祭祖的仪式和注意事项;3. 清明节的习俗和民间传说;4. 清明节与春季养生的相关知识;5. 清明节与食品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联想。小报也可以包含活动策划和指南,推介清明节相关的文化活动以及亲友聚会等方式,可以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得小报更具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关于清明节的资料30字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下令将介子推死亡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介子推死后第二年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清明节的习俗:荡秋千、蹴鞠、扫墓、放风筝、植树等。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五、关于清明节的小资料

清明节都是固定在公历的4月4到6日,农历上没有固定在那一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

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扩展资料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六、关于清明节的相关资料50字

金缕玉衣,出土于满城汉墓,刘胜墓金缕玉衣通长188厘米,藏于河北博物院。

这件玉衣出土时随刘胜的尸骨穿在身上,共分头套、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具体由脸盖、头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和右鞋12部分组成。玉衣由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光素玉片,于其角处穿透三至五孔不等,用纯金丝连缀而成。全长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葬服,也是汉代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除金缕外,因编缀玉片的质料不同,又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等。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玉衣。

玉衣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的缀玉面罩和缀玉衣服,但类似满城汉墓出土的、形制完备的玉衣最早出现在何时,学界有不同看法。卢兆荫先生认为玉衣可能出现于文景时期,武帝时开始盛行。制作玉衣的作坊应是朝廷中“主作陵内器物”的少府属官东园匠,但也不排除有些玉衣制作于一些较大王国中的玉器作坊。玉衣的制作有着比较科学的设计。首先是按照人体的大小设计出几种图样模式,绘出玉衣的原大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进行玉片加工(选料、锯片、钻孔、抛光等);然后用金丝按图样的不同组成部位进行编缀,织物锁边;最后套在尸身上再连结在一起,成为一件完整的套装。各部位都有开口,装殓尸体后再进行连缀,如同铠甲状。

东汉时对玉衣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东汉时皇帝的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等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下令禁止使用玉衣,玉衣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七、有关清明节的资料30字

繁华市井生活场景。 明确结论: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是繁华市井生活场景。 解释原因: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幅绘画作品,它以当时城市里热闹繁华的市井生活为主题,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街道巷口、码头河岸、酒店作坊、庭院花园等处忙碌、嬉闹、游玩等场景,展现了当时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多姿多彩的面貌。内容延伸:除了繁华市井生活场景,清明上河图还描绘了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官员、士兵、商贩、船夫、百姓等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八、关于清明节的资料35字左右

清明,是汉字文化圈传统节日,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另外,就祭祖而言,除、清、盂、九四节也是中华传统节日里的“祭祖四大节”,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因此,清明节总是落在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其中一天。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民间传奇称,晋文公把寒食节的翌日定为清明节。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荡秋千等活动。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包括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等习俗。到唐代,人们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宋代清明与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的节俗“上巳春嬉”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