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节失传的风俗

2023-06-14 14:25:2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清明节失传的风俗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距今大约有九百多年。《清明上河图》的地位,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出自北宋画家张择端之手。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宝级文物,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今山东诸城)。早年在汴京游学,攻绘画。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张择端的作品,大多散佚,仅有《清明上河图》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清明上河图》完成后,张择端将这幅画首先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看到这副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龙颜大悦。得以流传后世。所以这幅《清明上河图》应该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上河图》全卷长528.7cm,宽24.8cm。为设色绢本。画作采用散点透视构图,疏密相间,以长卷的形式,生动描绘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的热闹景象,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汴京生活场景的见证,堪称北宋风俗画。

在《清明上河图》5m多长的画卷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共814个,车子,轿子二十多辆。大小船只29艘。并且有牛、骡、驴等各种牲畜73匹。画卷中还描绘了房屋,桥梁、城楼建筑等等,生动体现了北宋时期建筑技艺的高超和特点。

《清明上河图》场景规模宏大。主体部分,是由一座拱形大桥和大街组成。大桥西侧有摊贩和许多顾客。有卖茶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边栏杆,指点说笑,在看河中往来的船只,还有拉船的纤夫。《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紧张忙碌的运输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形态神情各异。坐轿子的,骑着马的,挑担的,赶毛驴的,手推独轮车的……街道两边有茶楼,酒馆,当铺等等。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出去,一直延伸到城外宁静的郊区。整幅画面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准。

二、清明这个传统节日还有哪些了解

1、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 : 熬年守岁

2、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3、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4、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5、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6、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7、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8、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

9、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10、小年-时间:腊月二十三习俗:民间祭灶。

11、中元节-时间:七月初一习俗:祭祖烧纸。

12、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斗巧。

三、清明节有哪些节日传说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冥节。下面详细介绍:一、寒食节寒食节源于战国时期,为了纪念伯乐和春申君。传说伯乐曾在寒食节这一天死去,春申君为了纪念他,不吃火食,只吃寒食,从此人们在这一天也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故称“寒食”。寒食节还有另一说法,传说晋景公时期,蒲卢侯因为得罪了太子,被父亲晋景公贬往穷乡僻壤,无路可走之际,有一个良人给他照顾,后来蒲卢侯得以回到王朝中,非常感激这个良人,于是定了寒食节来纪念他。但这个传说并不是很可靠。二、冥节古代先民认为冥界和人间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冥界的祖先需要在特定的时间里得到人间的供奉和祭祀。因此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要上坟祭祀祖先,称之为“冥节”。三、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人们将寒食节和冥节合并在一起,称之为清明节,时间为农历三月初五。记录清明节的最早出现是唐朝时期,唐代文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诗中明确提到了清明节这个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祭祀祖先和缅怀逝者的节日。人们在清明节这天会带上礼品,到祖先墓地祭拜,扫墓、烧纸、燃香、供奉,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也是我国文化中家庭美德和孝道的重要体现之一。总之,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寒食节和古代的冥节,随着时间发展逐渐演化成为现在的清明节,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四、清明节还有哪些传说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所以自唐代以来,两个节日逐渐融汇成一个节日,民间甚至还有“寒食清明”的说法。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给儿子争夺王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申生最后走投无路而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就带着他的几个随从流亡他国,受尽屈辱。

追随他的几个人中,有一个叫介子推,对他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后给重耳吃。多年以后,重耳东山再起,又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开始论功行赏,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后来经人提醒,晋文公才猛然想起往事,心中感觉非常愧疚,就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接受封赏。但是派人请了几次,介子推就是不肯来,晋文公只要亲自登门去拜访介子推。

但当他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早已经背着母亲躲进深山了。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从深山里出来,就听从手下的建议,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当作出口,好让介子推自己出来。但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出来,等晋文公带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颗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活活烧死了。在安葬他们母子遗体的时候,发现柳树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血书藏入袖中,然后就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着群臣,徒步登山,来到介子推母子的坟前,发现那棵大柳树死而复活,于是就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也时刻没有忘记介子推的血书,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最终是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

在我们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祈福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史记.礼书》中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祈福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文化习俗。

《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父母给了我们身体,是祖先给予我们生命的传承,祭祀祖先,就是为了发扬孝道,感念祖先的恩德,这不仅是一种怀念先祖的形式,更是感恩先祖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论语》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果大家都能够饮水思源,不忘先祖,常常感念先祖的恩德,民风就会越来越淳朴厚道了。

五、清明节相关传说名称

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血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六、清明节相关的失传节日是什么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七、清明相关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在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自己民族特有的节日,例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习俗吃年糕、饺子、汤圆、以及各种美味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家家团圆,极尽天伦之乐。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不尽相同,其中以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较为普遍。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

元宵节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祭祀、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

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喝重阳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冬至节——公历12月22日或23日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八、清明节相关的失传节日有哪些

古代的清明节是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其活动与祭祀仪式也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古代清明节的活动:

1.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回到祖先的坟墓前献上祭品、烧香、拜祭,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重。

2. 踏青赏花:清明节时节,天气渐暖,万物复苏。人们会到郊外、山林里去踏青赏花,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3. 晒太阳:清明节期间,阳光明媚,温度逐渐升高。人们会在户外晒太阳,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4. 吃青团和清明果:清明节还有吃特色食品的传统。青团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制作的点心,清明果则是一种糖果,通常会制成红、黄、紫三种不同颜色的小球。

5. 踩五色土:这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游戏。人们会将五色土放入一个大碗内,然后盲选其中的一种颜色,猜对者将赢得小礼品。

6. 杀猪宰羊: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宰杀家畜的季节。古人会在该节日里宰杀家猪或羊,以备日后食用。这项活动现在已经逐渐失传。

以上是古代清明节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传承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和延续。

九、与清明节相关的节日现在已经失传

寒食节和清明节。

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