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歌如何评价?

2023-06-10 13:57:3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清明歌如何评价?

①《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清明春雨的所见。

②清明节是唐代的大节日,阖家团聚或祭祀扫墓、郊外踏青。

③诗人独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

④又逢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使得人心中凄凉和惆怅。

⑤诗人借问酒家排解愁苦,引出全文精彩牧童的回答。

⑥全诗运用由高至低,逐渐上升,高潮顶点在最后的手法。

二、关于四大传统节日的评价。?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三、你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四、关于对传统节日的评论语?

1、春节:本文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内容虽多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2、春节:这篇文章作者构思新颖独特,从“窗外”、“山外”、“海外”到“心外”,层层深入,从小到大,从个人的团圆到国家领土的统一。文末引用“但是它们掠去,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一句歌词,更突出了我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3、端午节:这是一篇叙事文章,作者借助爸爸的口,给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作者的决心:要像屈原那样,做一个爱国的人。文章语言通顺流畅,如果能把听了爸爸介绍之后的心理活动,好好描写一番,会更好。

  4、端午节:和许多歌颂、赞扬屈原的人不同,作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者认为屈原是懦怯的,他的牺牲是不值得的,想法独特,构思新颖,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论述语言有理有据,富有文采。

  5、端午节:小作者走出课堂、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的感想。其语言清新、活泼、流畅,包粽子动作和人物对话的描写更是富有童趣。读罢全文,一个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6、端午节: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事。文章开头直接点出“包粽子”,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叙述。作者对包粽子的过程叙述得很详细。作者还引用了杜甫的诗,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7、清明节:这是一篇描写清明节的文章,读着你的文章让老师特别感动,感动于爸爸对于奶奶的怀念,感动于你的懂事。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奶奶的怀念。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8、清明节:这是叙事文章,作者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英雄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文章语言亲切自然,句句饱含着作者对英雄的缅怀之情。

  9、清明节:这篇文章描写了初次邂逅竹林的美丽场景,文章内容充实,语言简洁凝练,对景物的描写尤为精妙,勾勒出一幅意境优美的竹林美景,文章结尾对竹声的描写更是把文章拉到另一个高深的境界,“那一缕悠扬而深邃的`声音,就这样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也贯穿了我的整个人生。”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思索。

  10、中秋节:这篇文章小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中秋节名字的来历。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叙述具体全面。让人读后感觉小作者一定是个酷爱读书,知识储存量大的孩子。

  11、中秋节:习作不注意语言的精炼,如“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传统的中秋节,今天妈妈很早就起床了”一句话中出现了两次“今天”,第二个“今天”可以承前省略。文章也不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如说的话都没用引号。

  12、中秋节:这篇文章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引用大量描写中秋明月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本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很高的,读后让人久久回味。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3、七夕节: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喜欢七夕姐姐的文章,从而感受她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文章多次点题,直接表达“我喜欢”这一主题。文章语言富有诗意,娓娓道来,很有感染力。其中“问章”应为“文章”。

五、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与评论?

《清明上河图》反映出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六、《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它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梁(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详实地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细节等与民生有关的事物和自然景观,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可以让现代人知道当时宋朝时候人民是怎么样生活的,也可以知道当是画师的水平有多么高超。

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实际描绘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整卷高29.7cm,长687cm,画中人物1700余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细看《清明上河图》,笔墨章法用的都很巧妙 ,特别是工笔重彩的渲染着色,是一幅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都相当高的国之瑰宝。

一、《清明上河图》艺术特点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风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及皇宫金明池景象。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700余人以及各种牲畜,木船,房屋楼阁。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精细的手笔配以矿物颜料的渲染,使得整幅作品美伦美焕,既丰富了具有形象又富于诗情画意。 《清明上河图》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历史价值

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的繁荣景象,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它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流传历史

1101年, 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赵佶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

1127 年,靖康之变后,《清明上河图》卷入金人地区。

1186 年,(金)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jiàn )、张世积等题跋于图后。

1260年,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

1351年,杨准从陈处购得,题长跋记述始末。次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观,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

1365年, (元)李祁,记图为静山周氏家。

1461年前后, (明)吴宽题称,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

1451 年,(明)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中朝流传始末: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徐临终时,赠李东阳。

1524年,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作题记。陆完死后,其子售予昆山顾鼎臣家,不久,归相国严嵩、严世蕃父子。在此期间,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严篙父子借《清明上河图》打击、陷害都御史王忬(yu)的传闻,并被时人收入笔记著作中。严嵩败,家产被籍没,图入宫廷。

1578年, (明)司礼监冯保跋。图由内府转入冯保之手。

1644年, 入清以后,图先后为陆费墀、毕沅等人收藏。

1799年, 毕沅死后第四年,家产被籍没,图被收入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

1921年,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将《清明上河图》等文物偷运出宫,由天津转长春伪满皇宫。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在通化被截获。将图存放于东北博物馆,后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9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石渠宝笈特展”将在故宫的武英殿展出,长528厘米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卷铺开陈列。10年前,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80岁生日,这幅作品曾经展出过。之后这10年,这幅图只在香港和日本展出过,但都未曾全展开。

版本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宋本作者张择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开封市中心街景)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图其艺术魅力与文化涵义,举世闻名,无愧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国宝之称。

七、清明节踏青评语?

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这首诗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