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忌讳什么

2023-04-05 22:40:05  来源:网络   热度:

清明忌讳什么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烤饼 在四川一带都用清明菜和面粉辣椒等混合烤制清明饼,色香味极佳。
清明菜粑:贵州安顺屯堡一带把一种在清明节时期才会有的一种野生植物-----清明菜(本地话又称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且杆上面有许多小毛毛)和面粉混合,通过一种独特的手工工艺做成“粑粑状”,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引子”(苏麻籽)拌红糖,酸辣子炒肉等),通过屯堡一带一种独特的土砂锅在煤火上煎烤而成。清明节屯堡人每家每户都会做,由于清明菜是一种纤维植物,一口咬下去会有“拔丝”的现象,口感极佳。可当零食,也可当主食,可放置时间极长,据说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百姓为行军打仗之时士兵随带方便而做。

关于清明的文章

清明即到。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即使无雨,

心也潮湿。

没有去追溯过这个节日的来因,我想古人也是为了对逝去生命的一种祭念吧。

节日一词,总让联想到欢乐、缤纷、热闹。

然而,清明时节,却令人源回忆而悲凄。

想知道,为何不叫清明祭,而叫清明节?古人对这,是否有着某种喻意?

是否告诉我们,对所有已逝去的生命,不管是亲情友情或者任何关系,我们都不要忘记曾经?不要忘记曾经的美好,曾经的警示,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耻辱,曾经的爱与曾经的恨?

这个灰色的节日要到之前,不禁令我于繁忙的工作中,由时间夹缝里,偷一小块时间黯然神伤。

于是回忆。

每一次接触葬礼,是母亲告诉我的。那是我三岁多的时候,当所有的亲人跪哭在逝去的太奶奶的面前时,我因看到母亲哭也跟着大哭,据母亲说,我的声音是全场最洪亮的。哭累后,我指着祭坛上的包子闹着要吃。年幼无知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失去后的悲伤,所有的一切,只是出于生命本能的反应。然,母亲说,我的哭声,引起了亲人们更大的悲怆。原来,不管哭声源于什么,哭,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最近一次参加的葬礼,是在去年9月。姑母弥留之际到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我都一直在。过后,对生命的感悟与感叹,是更加的深刻。

生命过程的精彩与否,最终的归宿,都只能是一个结果!

我们赤裸裸的来到人世,拼搏几十年,失意也好,辉煌也罢,在最后那刻,除了身上那套寿衣与那身裹布以外,什么都无法带走!包括对人世一生的记忆。

突然间明白,事情有都与生命一样,过程才是最重要,而结果,即是终结。

不由的,更加感叹于曾盲目为了追求结果,而放弃了许多过程中的风景,错过了许多美丽。

我,是多么肤浅啊!

一直不能确定是否有灵魂之说。

我是但愿有的。

因我害怕,人一旦逝去,从此对任何事物的无感知!

希望有吧!

那么此刻,让我谨借清明即到之时,再对所有我逝去的亲友说声:我想念你们、爱你们!

“野塘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眼前并非野塘,也无落花可让林黛玉们去葬,清明的脚步声却从心灵深处幽幽地飘出,沉沉地笼罩在本就不是野塘的镜湖,前几日穿过小树林看到桃花飘落时脑海中也曾飘过“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小老儿当时对自己冒出的念头窃笑了一下……

然而,清明节的沉沉之气好象渗满了这人间。

残阳如血,乌鸦哀鸣,遥望这世界到处都有混沌空蒙或浓或淡的血色,苍茫大地就熔化在这血色里。

我此时在学校镜湖旁独自无语久伫,突然远处飘来张国荣的经典成名曲《风继续吹》,我不由得浑身打了一个寒颤。我喜欢这很有散文诗感的歌名,但我久伫在镜湖边不是因为张国荣,而是因为清明将重新引起我对生命的思考。

残阳继续落,风继续吹,清明来了!清明又来了!

我一向很讨厌清明这个我很敏感的时节到来,它总惹起我对逝去的亲人,惹起我对有着菩萨心肠的外婆;对极有个性,傲骨铮铮,横枪立马的父亲的痛苦思念,它总使我回忆到我曾几次经历过的“死”,它总使我想到“生命,生与死”这个不尽折磨式炼狱我灵魂的问题。我十分讨厌它的来临,却使尽全力,耗尽心血也阻挡不住它无情的脚步。它明明是个蛮不讲理的人,有时候象个超级隐形杀手一样那么突然那么不可思议地袭到,有时候却又施施然吟哦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显示是知识阶级的诗句踱着步子来了。

清明节“红了樱桃,黄了琵琶,绿了芭蕉”这客观现实的功绩我倒是有意无意地忘了,却只记得前面那一句“春光容易把人抛”。晏殊半醉徘徊红径,无可奈何地轻叹“无可奈何花落去”。李煜跌落酒杯,仰天悔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我呢?刚与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上,清洌的晚风中横槊赋诗,高歌一曲豪放悲壮苍凉的《短歌行》,又和苏轼一起纵声旷达不羁里深蕴着沧桑凄凉的大笑。

快哉!快哉!转过身来,却独怆然而涕下。

残阳将下,心中涌出的悲凄。我不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突然间脑海中想出一个歪理来:生命的悲哀莫过于还没有大觉大悟便死去了,生命的痛苦莫过于对生命有了大觉大悟却仍要死去。真正的大觉大悟我现在也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它就象真理一样永远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触极瞑瞑深处的东西。

    糊涂一点吧,明天的朝霞依然;愚钝一点吧,智慧的光芒在招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