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先寒湿后清明的说法正确吗

2023-03-13 19:33:4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先寒湿后清明的说法正确吗

寒食,正确

二、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是什么?

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在以前他们是相连的关系。现代寒食节基本已经并入清明节。

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在以前他们是相连的关系。现代寒食节基本已经并入清明节,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阶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三、为什么 冬至后106天到清明

冬至后106天到清明,这是清代时宪历之前按平节气古法推得的清明时间。2009年冬至为12月22日,按106天的推算,清明节应该是公历2010年(格里历,现行公历)的4月7日,实际的清明节却是两天前的4月5日。冬至与清明相距为104天。

其中的原因是节气的计算方法在清代发生了改革。原来是平节气的算法,后来改称定节气。平节气简单的说就是将一回归年平均分成24等分而已。首先最先能确定的是“两至”,即冬至与夏至。冬至点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夏至点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夜最短。冬至、夏至那两天比较好测,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是夏至。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那时由于天文的知识欠缺,采用按时间等分的平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

我们通过文献来验证一下。《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说,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百度百科中原话: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也就是说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清明和冬至之间隔七个节气,一个回归年长365.24219879日。将一回归年除以24,再乘7,就得到清朝时宪历以前清明的时间,约为106.5日,符合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的记载。

后来人们发现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例如:春分那天未必是地理上的春分点(昼夜等分)。故自清代开始,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这种制订方式称为“定气法”,一直沿用至今。其计算方法复杂,需专业人士。虽然如此,我们可与用这两年的数据归纳一下:2009年冬至点:12月22日1时47分,2010清明点5时31分,相距104日3时44分;2010年冬至点:12月22日7时39分,2010清明点11时12分,相距104日3时33分。

即现代的清明通过实际这两年的数据,距离冬至约 104.1日,反而在寒食之前了。

举个例子:2010年的清明为公历(格里历,现行公历)4月5日,寒食的日子为公历4月6日,而清代时宪历之前按平节气古法推得的清明日期则为公历4月7日。

四、关于清明诗歌

奠清明节(组诗)

(一)

是偶然还是必然

是无意还是巧合

天空——你的脸

为何总到这个时节

便开始阴沉哭泣

大地——你的心

为何莫名开始颤抖

仿佛要将整片大地颠覆

(二)

风萧萧

雨绵绵

人终惶惶而又凄凄

我默默站在

堆堆乱岗坟前

凭吊每颗游荡的孤魂

我听到了

你们在鬼嚎 你们在狂笑

所有声音 和着风声,呜咽

(三)

不知是堆堆黄土

还是坟头孤伶摇摆的狗尾巴草

还有被风雪涤涤后的斑驳碑文字迹

像把把锋励的剑

刺向我的眼睛

剖开我的泪腺

于是

毫无意义的泪滴

润湿了我的唇齿——苦涩

(四)

他们都跪拜在那里

尽管路是泥泞

崭新的裤子上满是黄泥

他们依然如雕像般 久久不愿离去

香烛袅袅

鞭炮轰鸣

是为那些亡死的灵魂追悼魂灵吗?

我不想

我只想用我的双指

挖开每一座坟墓

让那些魂灵能透一透气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

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

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

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

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

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

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

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开,

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