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节东莞植物园需要预约吗?

2023-02-12 07:35:01  来源:网络   热度:

清明节东莞植物园需要预约吗?

清明节去不需要预约的,东莞植物园地处东莞市南城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新园区规划面积2.01平方公里。新园区规划有荔枝园、丛林沟谷植物园、百花涧、园际花卉博览园、兰花园、莞香园、盆景园、热带植物园、草药园、竹园、姜园、茶花园、山花园等13个专类园。园内现保存植物209科,1860种。荔枝园是本园的重点和特色园区,大家假期一定要去看看哦!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

1、拜山、吃艾{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小孩会更乖。

2、行清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

江门的清明节扫墓是以家庭为单位或以家族为单位的聚会节日,为此还有一些应节的特色美食,比如鸡屎藤饼、用于祭祖的鸡蛋糕、恩平的烧饼等。江门当地糕点铺老板介绍,鸡屎藤饼在清明时节最适宜吃,其有清热散毒之效,又因为才五毛钱,可称物美价廉,清明前后每天能卖出几千个。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节,在江门民间,有清明折柳、插柳的习俗,很多当地市民都会买一束柳条,挂在家里的门上。而清明对于农业生产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江门当地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广州习俗】

清明当天要“行清”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荔湾区50多岁的李建伟一家就为清明的祭祖做着全家总动员。据他介绍,清明节是他们这个40多口人的大家族每年的欢聚日子。“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审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准备传统祭品四大件

“现在的祭品五花八门,从别墅到美女,都能买得到。但是我们家比较传统,一般不会搞那些东西,每年都是母亲指挥大家分头去买。一般是四大件:烧金猪、甘蔗苹果等生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李先生说。

李先生的家族清明节一般直接烧一只200斤左右的大猪扛上山,每家能分个二三斤猪肉,烧猪在祭祀当天披红挂绿地由族中几位壮男丁扛上去摆到祖宗的坟前,族中巧手媳妇还要负责蒸些专门祭祀用的大发糕之类的面点,然后族中会安排其中一家负责采购冥品爆竹之类并且按习俗做成元宝金银纸的成品,另外会有一家是负责采购清明甘蔗等水果类供品。

到了约定的日子,大家就到离祖坟最近的那一家里集中,然后一起前往祭祖。

金猪祭祖是寓意红皮赤壮、鸿图大展

太公分猪肉永不落空

越秀区的公务员何志倩是60后生人,每年清明节她都要带上儿女们去市火葬场拜祭爷爷奶奶。她说,她们一般都选择清明前的周末去拜祭,这样可以错开高峰期。“家里对清明哪天拜祭没有特别的选择,只要大家有空就行了。”

何姨说,她们两家7口人,一般会围在祭台前分食那些水果糕点的祭品,凡参与“行清”的大人小孩都会吃上一节青青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通常买一只烧猪,会在拜祭后,分成各家一大块,猪头猪肉都会搭配均匀,不论贫富,一家一份,永不落空。分猪肉有一个名堂,那就叫做祖宗是不管本族人贫富大小,都会平均分配给大家,并没偏心。

民间有吃荞菜的习惯

杨婆婆说,她明天打算去市场买荞菜准备好,因为听说荞菜已经涨价了,她说,这是广州人的老风俗了。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来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杨婆婆还说,在清明前一天,她会去买一串新鲜的柳枝,插在门上,这样子就可趋吉避灾。拜祭甘蔗一定要啃完

今年20岁的王小姐告诉记者,每年去拜祭时,家人都要分吃甘蔗,买甘蔗的任务通常都会落到她的头上。小时候,大人都会叮嘱,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是不准女子上山的,山上的祭祀形式只能是男丁才有资格完成,女子做好杂事就行,如,做纸钱、元宝、蒸糕点等等,只等男丁们把烧猪肉带回家后立刻炒了供一家子吃,这样,女子才算沾了点祖宗的福。

【南粤清明祭祀风俗大扫描】

五邑习俗

清明流传“行山望饼”

恩平市行山祭墓另有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习俗,称“行山望饼”。恩平人称祭扫为“行”,称坟墓为“山”,“行山”即扫墓的意思。

所谓“望饼”,是人们“行山”的时候,附近村庄的小孩和大人闻风而来,他们拿着大袋子小袋子,纷纷涌向山头来。当主人家“行山”完后,他们即走上前去“望饼”,而主人就会热情地把用来祭过坟的烧饼和各种饼分到他们的手中。“望饼”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这意味着主人家的运气越旺,主人家也越有面子。

恩平人“行山”用的饼叫烧饼,恩平“行山”用烧饼作祭品源于古代一个传奇故事。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明朝嘉靖年间恩平一名武林高手,人称陈武师。

当时,倭寇不断侵扰恩平。陈武师召集一百多名武林弟子出征抗倭。妻子卢氏连夜赶制一批烧饼给丈夫做干粮。陈武师在战场上吃着烧饼时,作战更加英勇。在一场血战中,陈武师壮烈牺牲。

卢氏为悼念丈夫,在清明节带着女儿,以烧饼作为祭品,到丈夫的坟墓拜祭。此后“行山望饼”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梅州习俗

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朱迪光说,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南海习俗

新坟头三年“行正清”

因为先人通常都是葬在山上,所以南海北部地区的人多形象地称扫墓祭祖为“拜山”。“烧味是拜山必不可少的东西,烧猪、烧鹅、烧肉,越多越好,另外米饭、米酒、苹果、山饼、甘蔗等食品也不能少,很多人都会在山上祭祖完毕后吃起了上述食品。”南海官窑方志办的陈炳松老师告诉记者。

陈老师说,南海多数地区其实并不流行在清明节当天祭祖。“除非是新山坟,按规定新山坟头三年都要在清明当日拜祭,俗称‘行正清’,三年之后就不要求清明当日祭祀了,但一定是在清明开始后一个月内。”

佛山人一般是定在周末祭祖,所以清明后一个月内的所有周末都是佛山的扫墓高峰期。

【新式习俗】

不带祭品带“手信”

与以往的清明节有所不同的是,今年返乡祭祖的人带祭品的比往年少了许多,给家人带“手信”的多了起来。不少准备返乡过清明的“老广”心情也不再那么沉重,而是“像过春节一样回家过清明”。

前日下午3时30分,记者在佛山火车站看到来自香港的黄建生老人,昨天尽管背着两个大包,但依然看起来精神矍铄。黄老告诉记者,自己已经60多岁了,祖籍是佛山三水,去香港已经有30多年了,迄今已经有十年没有回家乡看看了。

黄老告诉记者,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今年他返乡祭祖没有带祭品,而是给家乡的后辈们带回了不少礼物。为什么不带祭品而转向给家人带礼物?老人表示,之前回乡祭祖曾带过香烛、烤乳猪等祭品,甚至带过鞭炮,入境经检疫部门查得很严,鞭炮也曾被扣存过。现在提倡移风易俗,自己也感觉带礼物则“轻便”多了,也文明。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荔湾区50多岁的李建伟一家就为清明的祭祖做着全家总动员。据他介绍,清明节是他们这个40多口人的大家族每年的欢聚日子。“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审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烧猪。烧鸭。笑口酥。系清明节个日要好小心,5好跌地,5好意头啊,然后呢,同埋D亲戚食饭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