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国君列表?
第一位:赵襄子(?―公元前425年),赵毋恤,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425年在位,在位51年,谥号为"襄子",史称"赵襄子"。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他舍弃嫡长子赵伯鲁而传位给有才能的赵毋恤,临终前告诉赵毋恤,他日赵氏有难,可以依靠晋阳(太原)城。
赵简子死后,知伯,也就是知瑶继赵简子成为晋国正卿,执晋国之政。当时,知氏在晋国四卿(知、韩、赵、魏)里地盘最大,是最强的。知伯是看不起赵襄子的,并且屡次欺凌赵襄子,甚至要灭了赵氏。公元前466年,知伯率晋国之军讨伐郑国,包围郑国都城,知伯让赵襄子当先锋,领军攻城。赵襄子推脱,让知伯出兵,知伯骂赵襄子:"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赵襄子很能忍,对知伯说:"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
公元前462年,知伯再次率晋军讨伐郑国,取得胜利。之后,在庆功宴上,知伯强令赵襄子喝酒,赵襄子拒绝,知伯一怒之下把酒杯砸到赵襄子脸上。赵襄子又忍了下来,赵氏家臣们觉得太耻辱了,纷纷要求杀掉知伯以洗刷耻辱,赵襄子对他们说:"父亲之所以让我继位,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这些事都能表明,当时赵氏实力是不如知氏的,所以只能隐忍。如若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与知氏开战,赵氏很有可能被灭掉。而赵襄子的准备工作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积蓄力量、使赵国的力量向晋国北方发展,这样就可以避免开战之时使赵军处于被四面包围之势,为此加固太原城,并使太原北方成为赵的后方;另一方面以退为进、欲擒故纵,赵的软弱使知伯更加骄横,让骄横的知瑶去欺压魏氏和韩氏,以使知氏成为韩、赵、魏共同的敌人。
公元前455年,晋正卿知伯以给晋君献邑为名,要求各家都给晋君献万户之城。知伯率先将知氏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君,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知氏的强大,各向晋君献出一万户之邑。赵襄子认为与知氏决裂的时机已到,拒绝献城。知伯便以晋国正卿的身份,联合韩、魏两家之军攻赵。赵襄子从耿(今山西河津南)地将赵国南方主力撤出,率大军退守晋阳。晋阳城墙坚固,武器充足,粮草也储备了不少。知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猛烈攻势,希望一举拿下晋阳。赵军准备充分,与联军激战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知伯见强攻无效,便水攻晋阳,决开汾水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墙"三版"(六尺),但仍不能拿下晋阳,双方僵持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公元前453年,城内粮食即将食完。人们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士兵身体状况也越来越不好,军心开始动摇,投降、外逃的想法开始滋生,晋阳已经十分危险。赵襄子在此危机之时,派丞相张孟谈偷偷出城去见韩康子、魏桓子,说服他们倒戈。韩、魏两位家主明白赵氏灭亡之后,下一个可能就是他们之一,双方约定好时间之后,韩、魏军队杀死守河堤的知氏军队,决堤放水反灌知军,知氏军队大乱。韩、魏军队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率赵军从正面出城反击,擒获知伯。赵襄子对知伯多年所积攒的仇恨终于爆发,将知伯的头颅剥皮上漆,当饮酒之器。韩赵魏三家联手尽杀知氏族人,瓜分知氏封地。
关于赵襄子,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灭代。这件事在《史记》、《吕氏春秋》、《战国策》、《列女传》中都有记载,事情的经过大致是一样的,那就是赵襄子为了灭代,利用了他的姐姐。赵襄子的姐姐嫁给了代王,还生了几个孩子,赵襄子也假装与这个姐夫很亲近。当他的姐夫相信他,并放松警惕的时候,赵襄子在一次宴席上,将他的姐夫给杀了,于是轻而易举的灭了代国。他的姐姐伤心地自杀了。事情的经过各书记载基本一致,但都没有记载时间。笔者认为这是在晋阳之战以前的事,正是由于赵襄子先灭了代,晋阳有了稳固的后方,所以赵国才能与知氏硬战三年而不败。赵襄子灭代,是赵氏准备与知氏决战的一个准备。
第二位:赵桓子(?-公元前424年)赵嘉,赵嘉为赵襄子之子,在位一年。由于赵襄子觉得对不起他的长兄赵伯鲁,因为赵伯鲁才是嫡长子,于是他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欲传位伯鲁的后代。伯鲁之子赵周去世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襄子去世后,赵浣继承了赵氏君位,史称赵献侯。赵襄子的儿子赵嘉驱逐赵献子自立,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在位一年而卒,史称赵桓子。赵嘉死后,国人认为桓子之立非襄子本意,乃杀其子而复迎立赵献子(赵浣)。
第三位:赵献子(?-前409年),赵浣,前423年——前409年在位,在位15年,赵襄子之兄赵伯鲁(本为嫡长子)之孙、赵周之子。《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十三年,城平邑(原代国一邑)。”赵献子在位的这十五年,正是魏国强大之时,魏文侯通过河西之战,击败秦国,占领河西,建河西郡。公元前408年,魏国又灭中山国。中山武公初立之年,为公元前414年,中山国为鲜虞族所建,在现在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和保定一带,而平邑在现在河北蔚县一带,在平邑筑城,当是赵国的代郡受到了中山国的威胁。所以才有公元前408年,魏国应赵国之请求向赵国借道灭中山国之事。
第四位:赵烈侯(?—公元前400年),赵籍,赵献子之子,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0年在位。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入长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天子正式承认为诸侯。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其子赵敬侯赵章年幼,由其弟赵武侯继位。
第五位:赵武侯(?-公元前387年),亦称赵武公。史书未载其名,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在位,赵烈侯之弟。赵烈侯去世,因赵烈侯之子年幼,国人立其弟,是为武侯。赵武侯在位之时,三晋仍联合作战,南败楚,东败齐,西败秦,三晋合作,共同开疆扩土。所以才有后来,公元前375年韩国迁都新郑、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公元前364年魏国迁都大梁之事。
第六位:赵敬侯(?-公元前375年),赵章,赵烈侯之子,赵武侯之侄,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5年在位。公元前386年,赵武公之子赵朝对未继其父之位不满,于是投奔魏国。魏武侯出兵协助赵朝袭击邯郸(赵烈侯未继位时封地在此),魏军败后撤兵。 同年,赵敬侯将都城从中牟(今河南汤阴)迁到邯郸。公元前386年,将都城从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之后,魏、赵近七十年(前353年——前386年)的同盟关系破裂,魏赵展开了近百年的厮杀,三晋终因内战而相继衰落。公元前376年,赵国与魏、韩二国正式灭掉晋国,瓜分晋国残余领地,也标志三晋同盟正式破裂。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其子赵成侯即位,死后葬于赵王陵。
第七位:赵成侯(?─前350年),赵种,赵敬侯之子,前374年——前350年在位。赵成侯继其父的外交,继续与魏大战。公元前354年,魏赵矛盾完全激化,魏国展开灭赵大战。前353年,魏国大将庞涓攻下赵都邯郸,赵成侯率军撤往信都(在邢台附近),继续对魏作战,同时向齐国求救。齐使田忌、孙膑救赵,孙膑用围魏救赵之计,败魏桂陵。魏国虽败于桂陵,但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赵都邯郸撤出主力军,打败四方之敌。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赵成侯被迫臣服于魏国。公元前350年,赵成侯在忧愤中去世。
第八位:赵肃侯(?-前326年),赵语,赵成侯之子,公元前349年——公元前326年在位。公元前350年,赵成侯去世,公子赵绁和太子赵语争夺君位,赵绁失败,逃奔韩国。 公元前344年,他参加了魏惠王在逢泽的称王仪式,尊魏惠侯为王。魏惠王在诸侯中率先称王,韩国和齐国对此不满,没有参加。于是公元前343年,魏国发动了对韩战争。战争持续到公元前341年,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仍用孙膑,孙膑袭击魏都,引魏军回救。魏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魏十万大军全军覆灭,魏国霸业就此衰落。史称马陵之战。没有了魏国的压迫,赵国实力迅速恢复,前333年,魏、齐两国在徐州互尊为王,赵肃侯对此不满,派兵攻打魏北部,不克,被迫撤军。赵肃侯为了抗魏,在漳水和滏水之间筑起长城。赵肃侯在位二十四年去世,其子赵雍即位,是为赵武灵王。
第九位: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年——前299年在位。赵武灵王即位时,国力不强,常受到齐国和秦国的进攻。北方的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也不时进犯,包括地处赵国腹地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为了自强,前302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得以强盛。赵武灵王北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长城抵御胡人;前296年灭中山国。扩地何止千里。赵国一跃成为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对抗的一个大国。
公元前299年,他废掉原来的太子,传位于宠妾吴娃之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后又看见原太子赵章可怜,又想废赵何而立赵章。公元前295年的沙丘宫之变中,赵武灵王被其子赵何围困活活饿死于沙丘宫,赵武灵王墓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
第十位:赵惠文王(约前309年─前266年),赵何,赵武灵王次子,公元前298年——前266年在位。赵惠文王在位时,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人才济济,政治清明,武力强大。赵国成为能与秦抗衡的唯一国家。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葬于赵王陵。
第十一位:赵孝成王(?-前245年),赵丹,赵惠文王之子,前265年——前245年在位,在位21年。由于他的用人失误,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赵国四十多万大军被杀,赵国衰落下去,东方六国基本不能再与秦国抗衡。
第十二位:赵悼襄王(?-公元前236年),赵偃,赵孝成王之子,公元前244年―公元前236年在位。公元前244年,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武遂和方城。公元前242年,燕国派剧辛攻打赵国,派庞煖率军抵抗燕军,庞煖击败燕军,杀死剧辛,俘获燕军二万人。公元前239年,魏国将邺地割让给赵国。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派兵伐燕,夺取燕国貍阳城。战事还未结束,秦将王翦等趁机率军攻赵,夺取邺地九城。同年,赵悼襄王去世,太子赵迁继位。
第十三位:赵幽缪王赵迁,生卒年不详,亦称赵幽缪王 ,公元前235年-前228年在位。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赵王迁继位后,赵国已无力抵抗秦国进攻,更何况他杀害李牧,重用奸臣。公元前229年,秦国攻打赵国。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秦军,秦军不能取胜。于是,秦国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他向赵王迁诋毁李牧、司马尚图谋反叛。赵王迁不明是非,于是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而让赵葱、颜聚代替他们。公元前228年,秦军打败赵军,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深山中。
第十四位:代王嘉,赵悼襄王之子,赵王迁之兄,赵王迁被俘后自立为代王。王代六年,为秦将王贲所虏。
纵观战国时的十四位赵君,最杰出的当数三位:赵襄子、赵成侯、赵武灵王。赵襄子北灭代国,南分知氏之地,使赵氏在四卿斗争中由弱变强,实为赵国的真正建立者。没有赵襄子,赵氏有可能早已不存,更不会有以后的赵国。赵成侯抵挡住了强大魏国的进攻,使赵国避免了被灭的命运。当时的魏国强大一时,西败秦、南败楚、东败齐,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才有魏惠王第一个称王的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成侯凭赵军的顽强,抵挡住了魏国的灭赵进攻,使赵国渡过了最艰难的一关。赵武灵王为一代雄主,他使赵国成为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对抗的国家,长平之战,如若不是赵国战略失误,一统天下的有可能是赵国,可惜赵武灵王的后代,没有称雄天下的野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