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摘抄素材?
一、高中语文摘抄素材?
高中语文摘抄素
1、有些记忆被焚烧掉,有些记忆被埋在心底,纯真年代如流水划过金色年代。
2、岁月,是一首诗,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岁月是一峰骆驼,驮着无数人的梦想。
3、没有哪一种胭脂能涂抹时间,没有哪一件服装能掩饰灵魂,没有哪一套古籍能装潢空虚。
4、向往成功却不愿与失败交手,恰如要成为一名游泳能手却整天只会在岸上比划一样不切实际。
5、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
6、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二、作文素材摘抄高中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或许该带着一份超然上路。去领略世界,海阔天空。
2、我们活于世上,自是来品味世之珍瑰,谁愿带着烦恼上路,悲恨不知所终,没有什么忧愁是放不开的。跳出一看,世间如此美好,个人那点小得小失又算得了什么?
3、《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三、高中摘抄素材
高中摘抄素材
在高中时期,摘抄素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在作文中,好的素材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同时也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高中摘抄素材,供大家参考。
名人名言
1. "知识就是力量。" ——
2.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3. "耐心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佚名
诗词名句
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
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
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优美段落
7. "生命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8.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努力和积累。"
9. "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建议
在摘抄素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具有代表性、有启发性、优美动人的句子或段落。
- 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 经常翻阅和背诵素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 注意运用素材的场合,不要生搬硬套。
总之,摘抄素材是高中时期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通过不断地积累和运用,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高中生摘抄素材130字?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五、清明怀念父母?
《清明祭父母》清明时日拜新坟,慈母安息儿断魂。
二老双亲归鹤去,阴阳两界各离分。恩威并重严家训,甘苦同尝益子孙。
一炷清香思不尽,两行热泪谢深恩。《清明抒怀》遥望家乡有墓田,无从祭扫泪潸然。心随鸿雁飞蝴蝶,泪染关山化杜鹃。垂老思亲留网上,还童念旧坐屏前。人生坎坷须精进,晚照余辉慰九泉。《清明祭》遥知老弟拜新坟,异地同心亦断魂。事在尊亲思不断,人皆念祖理难分。清明祭奠随情况,博爱弘扬利子孙。同悼同哀同告慰,满含热泪报深恩。
六、高中作文写事素材摘抄?
八集大型纪录片《路遥》解说词之第七集《燃烧》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本集提示:本集主要以路遥创作思想为主线,展示路遥作为文学家所具有的深度,以及对社会形态的深入研究和把握。
另一条主线是路遥与疾病抗争,死亡威胁生命所产生的焦虑,在死亡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而早到的死亡意识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同时提前进入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采访对象:陈忠实、肖云儒、李星、贾平凹、李焕政、霍世仁、雷涛等,最好邀请思想性强、理论水平颇高的专家、学者出场)】
路遥说:“我进入了工作间以后,就把所有的事、所有的思潮、所有外边的喧嚣全部都赶出房间,我就是一个世界。有人把我的意识总结为‘无榜样意识’,我认为这种说法我还能接受。就是在艺术上我尽管吸收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在精神上我是无榜样,没有榜样,我认为真正有创新的东西是没有榜样的。”
我们似乎谁也不知道,路遥除他已经有的作品之外他还在想些什么?在他那异常活跃的思维里,流动着怎样一些思绪,什么问题留很久,值得仔细思考;什么问题迅速而过,像天空中划过的流星;什么又像山川一样,天老地荒。
路遥常常在作协大院里的一把旧藤椅上久坐,有时候抽着烟,有时甚至昏昏入睡,这个沉默寡言的人,一年四季会有很长时间在这把藤椅上度过。
他有时会为突然想起的一件事激动不已,坐立不安,他有时会找个要好的朋友和同事倾诉,尽快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平静,恢复到原状。
一度时期,路遥甚至忧伤到要自杀。那时他看似一帆风顺,《惊心动魄的一幕》和《人生》双双获奖。《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刚刚发表,《人生》电影被评为1984年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5年5月又被增选为省作协副主席,按理,他是不应该有自杀的念头。这个时期他如日中天,是一生中最明亮的日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而我们也知道,他曾经有三次死亡的经历。
死亡意识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必要的,相对于生的就是死,有了死亡才显得生命尤为珍贵,对生命的崇拜会唤发出伟大的创造力,这就是死亡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挟迫。
路遥说过:“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死得概率比较大一些。”这话也不幸言中了自己,路遥就是具有献身精神的人。他知道自己在这个概率之中吗?
死亡对于路遥而言不是消极,而是对生命最大限度的认知,是肉体和灵魂共同觉醒的狂欢夜。
一个人的心灵是最真实的世界,路遥的外表不可能完全反映出内心的悲痛和快乐,路遥是那种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他心里揣着的大喜大悲,也许直到现在未必有人知晓。所以,他才是一个秘密,需要不断地揭示、开启、散布……
路遥的燃烧是从里到外的,虽然他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但比起他内心的丰富和睿智,表现出来的只是他智慧的一个小角。
路遥是那种用整个生命写作的作家,他写生命,为生命喝彩,赞美生命。
路遥是关心民族和人类命运的作家,是用绝对强大的心理创造和书写民众的作家,用崇高的思想使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青年,找到安抚灵魂的精神力量。写作的过程就是生命燃烧的过程。
路遥从7岁开始,就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拷问与追寻,生命的燃烧是必要的,燃烧的结果是化为灰烬。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路遥一生的最好评语,从另外一个意义阐释,死亡正是再生。谁也怕失去生命,当然怕。路遥在延安人民医院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他想跳楼;在西京医院也拒绝过治疗,那又能怎么样呢?
1992年《延河》第一期发表了路遥的文章《杜鹏程:燃烧的烈火》。路遥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当他晚年重病缠身的时候,我每次看见他,就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未来。我感到,他现在的状况也就是我未来的写照。这是青壮年时拼命工作所导致的自然结果。但是,对某一种人来说,他一旦献身于某种事业,就不会顾及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这是永远无悔的牺牲。”
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路遥就是这样一种人,他身上所具有的英雄主义气质,使他成为了一个英雄,这个把他塑造成英雄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血性的路遥,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理想的实现与价值意义的升华。
路遥的作品里,主要人物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也对青年人寄予最诚挚的祝福与希望。他认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生活中最辉煌的瞬间,重要的就是你要抓住这个机会,尤其是青年,应该意识到,在一生中应该有一个辉煌的时刻。”
路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一直坚持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精神。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事情都搞好了,就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作家、艺术家应当具备自省能力、自我批判的能力、自我审视的能力,这对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能成就事业的人对自己都很残酷。
路遥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艺术鼓动性。透过作品就可以看到这一点,还可以看到路遥五彩缤纷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路遥深刻、内在,背负着沉重的民族苦难史,这使他拥有了最广泛的思想性。路遥的一生,可以说是在两个幻觉之中度过的,一个是艺术创造的幻觉,一个是哲学思考的幻觉。可以这么说,路遥从始至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解读路遥思考、创作、生活的一把钥匙。他的创作就像在战场上,他是自己的士兵,他攻下了一个个碉堡,占领了很多高地,他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他只能胜利。即使这是一种自我虐待,自我虐待在别人看来是非常残酷的,然而,路遥的创作过程确实如此。
《早晨从中午开始》已经超过了路遥写作它的本来意义。它是作者的思想方法论、创作论和艺术实践论的综合著作。它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它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本质地反映了人与命运与落后贫穷势力的抗争。在寻求光明和真理的全部过程中,体现人的最纯粹的本质,让人性放射出人类文明闪光的思想。这本书是路遥文学创作内涵的全面展示,是路遥精神的所在。
路遥的作品及其精神,对现实社会具有强烈的影响,这是因为他无法摆脱现实生活而去超越现实生活的生命和精神双重历险的艺术实践与超越,所以,他似乎总是在生活的旋涡里打转,总是在黄土高原上盘旋。他的生活经历和长期形成的世界观决定了他的创作内容和风格,路遥塑造的主要人物,也和他自己一样苦苦挣扎在生命的边缘。这些具有现代英雄气质的形象,是路遥作品中一个突出的倾向。
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就病倒了,当时中西医都治不了他的病,他自己特别悲观,觉得中国作家的命运就是这样,长卷作品作家都完成不了,都得死在半道上,曹雪芹写《红楼梦》,写了一半死了;柳青写《创业史》,也是写了一半就死了。难到自己也写不完了吗?路遥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他的巨著,他比曹雪芹、柳青都幸运,因为他完成了自我。
路遥在大病一场后,按正常情况,他应该休息两年再写作,但是他觉得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命运要求他必须把这部作品尽快完成。这样,他决定必须尽快把第三部写完,哪怕写完就死,既使死了也能死得心安理得。这就是当时路遥最真实的想法,也就是按这样去做的。
路遥仅有一次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德国访问,对路遥这么敏感的人而言,他感慨很多。
他说:“西德的公民意识就是‘我必须要把我所做的事,做成世界上最好的。哪怕是扫马路的,我也扫出世界一流的,我要世界上最好的,我也要给世界最好的。’这就是德国和一些国家为什么有活力的原因。一切都是这样好,这样舒适惬意。但我想念中国,想念黄土高原,想念我生活的那个贫困世界里的人们。即是世界上有许多天堂,我也愿在中国当一名乞丐,直至葬入它的土地。”
西德访问结束,一下飞机听见满街的中国话,路遥的眼泪就流下来了,他说:“走了全世界最富足的地方,但我却更爱贫穷的中国。”
伟大的文学在于人的伟大,伟大的人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不是固有的,是伟大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一个伟大的作品它本身就是一个榜样,它的存在就是对错误的批评,路遥就是这个时代的榜样,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时代太过物质化,它使我们的路遥寡不敌众。
在路遥不足半个世纪的生命中,他的创造力远远超过了他生命的本身,他的作品以其最具生命活力、最具思想深度的方式,以其最具生活化的自然性,以其最具善良和博爱的气质表现出来。他总是以燃烧的烈火般的激情,用严峻的思考对物质世界以哲学家的眼光加以审视,他是一个具有完美精神力量的创造者,在他所有作品的描述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精神世界。他的生命是闪光的,就像海明威、叶赛宁、莫扎特、贝多芬一样,为人类创造出了永恒的精神财富。他是一个具有诗性意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通过阅读会被一次次激活,以鲜活动人的生存方式,万古流芳。
路遥在准备《平凡的世界》写作过程中,意识到写这么大的作品,首先要看别人是怎样写的,为此他曾研究过近一百部作品,大都是长篇小说。他边看边分析它的结构,甚至要批判它。还把从1975—1985年这十年的背景材料全部要翻阅。如果不了解背景材料,就不可能知道人们在当时背景下是怎样活动的。把这十年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延安日报》、《榆林报》,一天天往过翻,一直翻得手指头的毛细血管都露出来,疼得不能在纸上放,只能用掌的一侧把报纸翻过去。
大量的重要文章,每一天的大事件,都要全部记下,以便在写作时随时翻出来,就知道哪一天、哪一月,当时中国、世界和你所写的这个生活环境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六年时间中尤其写作最紧张的时候,一天工作都是十六七个小时,每天下来以后,有时觉得要死在床上,第二天可能起不来了。
他看到外面的太阳特别好,想着能不能出去晒上半个小时太阳。晒半个小时的太阳当然很好,但晒太阳这半个小时的工作量也还得另挤时间加出来,可是从哪里挤这半小时呢?所以干脆就算了。时间过得飞快,好像每天都是头一抬起太阳就不见了。
路遥的一生是燃烧的一生,他在这个燃烧的整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苦中的快乐,他苦苦挣扎究竟又是为了什么?
路遥是一个思考者,思考是他生存中最为快乐的事情,我们很难找到一种能够准确描述他的言辞,因此而得到快乐的方法和形式。如果他思考的结果,对人类社会有作用并促使了它健康的发展,那么,路遥的追求是代表了底层人群为苦难命运的呐喊。
1991年初冬,路遥又开始了六万字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写作一直持续到1992年的初春。
路遥说:“一个卓越的文艺批评家,一种新思想的发现者,不仅应具有高明的理性剖析和概括才能,最重要的也许仍然是首先要懂得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生活,这是一切艺术批评的根基。这样他的批评就不会是脱离作品远离生活的云遮雾罩,就不会有隔靴搔痒或南辕北辙之感,批评首先是准确可信的,然后才能说到深刻和巨大。”
路遥对事物的判断力极其敏感,他总是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他从不脱离实际编造人物,他的人物在现实中几乎都能找到原型。为此,他的采访手记比作品要超出很多倍,路遥的写作与别的作家的区别就在于他一定要揭示生活中的真相,告诉读者生活中的秘密。
路遥认为,“有的作品为什么比较浅,就是因为它没能把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放在一个长长的历史过程中去考虑、去体察,我们应追求作品要有巨大的回声,这回声应该响彻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这回声只有建立在对我国历史和现实生活广泛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路遥从劳动人民身上学到了一种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从不中断在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既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路遥愿和农民们抱有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他一定度过许多失败的白天和灰心的夜晚,制造过许许多多文字废墟,但他愿意在这废墟中汗流浃背地耕种。陕北老乡常说:“人可以亏人,土地不会亏人。”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是在1988年5月25日这一天完成的。但是,写到最后三四页的时候,路遥一时激动得手指痉挛,像鸡爪子一样弯不回去,笔都握不住。他很快把两壶热水往脸盆一倒,抓起两块枕巾,把手伸到烫水里边,手才慢慢松弛下来,才把最后一章写完。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就把笔从窗户里扔出去了。把笔扔出去,一下子扒到被子上就哭,哭了好长时间,感觉到自己像是坐了六年禁闭,今天终于被释放了。
路遥在批评50年代很多问题时,这样写道:“先是大家都去炼钢铁,把好端端的树砍了,丢在火里,把吃饭锅砸了,炼成些铁疙瘩,大家整天闹哄哄的要去打麻雀除‘四害’。根本没好好营务庄稼嘛!后来,农村里又办大食堂,全村人在一块吃大锅饭,说已经到了共产主义,没几个月就把粮食糟蹋完了。现在遇上这连续的灾年,可把多少人饿翻了呀!”他的语言是当地农民的朴素语言,基本没有任何的修饰。路遥关注的总是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知道,我们往往习惯写一个人的苦难,却忽视了他的快乐。我敢肯定,路遥的一生也是快乐的,每当他写完一段满意的文字,每当他写完一篇满意的小说,每当发现了一点善良、一点美丽的时候,他都会陶醉在其中。
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出现,代表人民意志的艺术产生,影响时代的智慧降临,它的创造者有多么开心,一种极大的胜利感,就像正义战胜了邪恶的盛大节日,也是自己战胜了自己的节日。
路遥特别喜欢他的女儿,视她为掌上明珠,常常因为自己创作繁忙而不能为女儿做更多的事而感到内疚。尽管如此,路遥在八十年代也是最早为女儿借钱买下钢琴的家长,他希望女儿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尽可能在音乐的海洋里得到应有的启迪。
就在他离开西安去延安的时候,也是先找来匠人把房子装修好了,才背上行装走向故乡的大山,他为的是让妻女能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
路遥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热爱土地,更热爱祖国,这在路遥的作品里随处可见。路遥遭受了那么多苦难,但他的爱从来没有改变。我们常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当然明白,为什么路遥离开我们这么多年了,他的读者还是全国排行榜的首位。
他以极大的热情,表现家乡的人民百姓,事实上是一些长年在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他要把这些人的生活展示给我们,让更多的人知道苦难是什么,苦难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并且鼓励年轻的农家子弟学习,上大学,经过个人奋斗,从大山里走出来,见识更大的世面。开阔眼界,拯救苦难的农民,也拯救自己,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已经使生命的光辉闪闪发亮。
一向喜欢听交响乐、爱唱民歌的路遥,在病情稍有好转的时候,想到音乐。他托人帮他找贝多芬第一到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约翰·施特劳斯的曲子和山西梆子的磁带,这时路遥的情绪很好,可能是谈起音乐的缘故,病房里顿时充满活力。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这些音乐给了他怎样的幻觉和想象,现在已经是一个谜了。
路遥就是路遥,常常有出人意料的文字和思考,他在描写孙少平对知识渴望、在县城里上学读书的情景时说:“当他读书时,他就会忘了自己是躺在一堆破烂被褥上。”这就是路遥小说里对贫穷最高贵的描写,也是让我们懂得了,诗意的写作是什么,诗意的境界是什么了。诗意不是用诗一样的句子写作,而是人物个性创造出诗意的境界。孙少平更多的精神游历,使他的内心生活像哲人一样深刻。
路遥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他无法摆脱肩负的责任感和心理负担,他承受了贫困和饥饿的压迫,这种压迫常常使他喘不过气来,使他陷入忧虑,处于困境。可以说,路遥虽然后来身居都市,但十多年来,他并没有真正走进这座城市,他仿佛试过多次,但始终没有成功。他的心一直在这片贫穷又充满活力的热土之上。于是,路遥的作品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展开。路遥总希望陕北能在一夜之间富强起来,在与他的多次交谈中,他常常提及这个问题。这正是路遥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终点,梦幻与现实。
如果一个人,从他坚定地走向真理的这一刻起,在有些人眼里他就是人生不幸的开始。但谁能知道这正是他永恒的快乐。路遥就是把自己的心和身体放在火上燃烧的人,越到后来,燃烧的越厉害。
七、优秀人物素材摘抄大全高中80字?
优秀人物素材摘抄
张爱玲生长在深宅大院。 三岁吟“商女不知亡国恨”,十岁读“红楼”,给弟弟编三国故事,她自小被视为“天才”, 倍首瞩目。她童年耳濡目染的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通俗文学,与生俱来的天才气质和得天独厚的中西方文化的熏陶,以及她对“市味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同情,造就了一个光怪陆离、冷艳讥诮、苍凉孤独的张爱玲,一片不同凡响的独特的文学天地。
张爱玲的作品视角独特,清丽闲逸,缠绵艳绝,大雅大俗,虽与《红楼梦》一脉相承,更接纳百川,既有鸳鸯蝴蝶之趣,又有市声闲适之风。
八、清明:怀念与传承
传统习俗与情感寄托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重要祭祖节日。每年清明时节,人们都会怀着敬仰和怀念的心情,前往坟墓祭拜亲人,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此时,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悠扬的柳絮如烟的小径、以及蔚蓝的天空下,不乏人们深沉的情感寄托。
文学艺术与传统习俗融合
清明散文朗诵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这一时节,人们通过朗诵各种悲欢离合、生活百态的散文作品,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在朗诵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抒发和情感的演绎,将人们的心灵贯通,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怀念与传承:清明散文朗诵的意义
清明散文朗诵,既是对传统习俗的怀念,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达,情感的抒发。通过朗诵这一传统方式,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祭祖的情感意蕴,使得这一传统习俗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
清明散文朗诵,如一缕幽香,如一叶深情,如一片文化沃土,让我们在怀念中珍视传统,在传承中不忘初心。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通过了解清明散文朗诵,您能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九、怀念逝去的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承载着深深哀思的日子。对于高中生来说,清明节不仅是怀念亲人的时刻,同时也是一个思考生死、感悟人生的时刻。
怀念亲人的清明
清明节是祭扫坟墓的日子,是我们缅怀逝去亲人的重要时刻。对于高中生而言,清明节是回忆那些早已离世的亲人的时刻。可能是爷爷奶奶,可能是曾经陪伴过自己成长的爸爸妈妈,亦或是离世的哥哥姐姐。站在亲人的坟前,我们悼念着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关爱,思念着他们的陪伴与微笑。清明节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亲人的离去,更加珍惜与在世的亲人在一起的时光。
思考生死的清明
清明节不仅仅是怀念逝去的亲人,更是一个思考生死、感悟人生的时刻。作为高中生,我们面对着青春与成长的道路,也要面对着生死的无常。清明节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扪心自问:我们活在世上,就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清明节也是一个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积极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传承清明精神
清明节承载着中国人传统的孝道观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传承清明节的精神,不仅仅在清明节去祭祖扫墓,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将这种孝道观念融入到自己的行动和举止中。同时,我们还应该关心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以行动传承和延续清明节所蕴含的爱与关怀。
感谢阅读
感谢各位读者耐心阅读这篇文章,清明节让我们怀念逝去的亲人,思考生死和人生意义,传承清明节的精神。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引发大家对清明节的思考和关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将清明节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
十、河南素材摘抄?
这一个月以来,雨似乎成了人们交谈的中心。
在这几天里,雨量骤升,成了灾,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及周边的城市。前几天刚看到郑州下暴雨的新闻,也没太当成事,因为自我有记忆以来,河南就没有出现过洪灾。但是就在这一两天,河南特大暴雨却上了头条、新闻。看到及腰深的水,把我惊了一阵,这么深的水,原来也只能在南方地区见到,怪不得,一天的降水量,就相当于平时一年的降雨量。
无情的洪水吞噬着街道上的汽车,咆哮着向人们的房屋袭来,吞并着无数的桥,让我想起了语文课本中的《桥》,大堤决口,地铁被困,那水已经到了脖子,有的人已经留下了遗言……但一丝阳光照了进来——河北、江苏、山西、安徽、山东、江西、湖北7省都来驰援河南防汛抢险救灾。
洪水无情,人有情。大家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万众一心。图书馆、体育馆、酒店向被困民众开放,在被困的地铁上,每个人都在喊着让晕倒的人先走,无数志愿者一夜未眠传播互助信息……
这些年,汶川挺过来了,武汉挺过来了,相信郑州也一定会挺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