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杜甫原文及注释?

2025-02-17 08:15:1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清明杜甫原文及注释?

清明二首 

唐 · 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释

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一生都在外颠簸漂泊,右臂已渐渐枯瘦无力一边的耳朵也已听不清。想到这病弱的身体,无依无靠,不禁悲从中来,泪湿衣襟。流浪漂泊,离都城已越来越远,时光匆匆已过十年,现唯有清明的风俗还与之相同。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其他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长安的城楼掩映在一片轻烟花语中,那万里山河也是一片锦绣吧。春水滔滔不绝的汇向洞庭湖中,阻断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凄苦愁闷。

二、求马未都清明演讲稿原文?

 中国人的文化怀念

  清明这个节日,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重要。使他有一个机会来怀念我们故去的亲人。

  我的父亲离开我已经十年了,我经常想起他,有时候为一点小事,会坐在那儿,想他半天。我父亲是个军人,我从小在军营长大,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军人的坚毅。他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达观的人。我不记得他有什么畏难情绪,什么时候都非常高兴,能够自己去解释自己的人生。他曾经跟我讲,他说在战争期间,有一发哑弹打在他前面,不幸的是,落在他一个战友的身上,如果落在他身上就不会有我了,这是他对战争死亡的一个简单的解释。那么他这种乐观的的对待生命的精神,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去世的时候只有72岁,身体非常好,但不幸罹患癌症,很快就去世了。他最后的日子,我非常的忙,看他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很多话没来得及跟他说完。那么每年清明的时候,我都会为他扫墓,心里会默默地说一些话。

  提起父亲,我想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曾经在他十年祭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来怀念他,我就说想起他最初的记忆,都是很小的事情。我小的时候我父亲带着我和我弟弟和我妹妹三个人在我母亲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一起去了东北干校,全家的行李只有这么大两箱。我想今天的人是不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对财产的感觉的。

  我到了东北刚去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吃不饱,我父亲就带着我们三个人说:我给你们弄点吃的。我们那个时候是吃食堂啊,他就拿着一个锅,这个锅是由北京带去的,因为行李很小,把锅把儿就卸下来了,卸下来以后呢,去用的时候临时把锅把儿就按上了。在一个大仓库里,我们在拾劈柴,他从大衣兜里掏出两把黄豆,在为我们炒黄豆,我们知道黄豆是很难炒熟的,得需要小火慢慢炒。那年我14岁、我弟弟13岁、我妹妹12岁,我们三个人,围着父亲,围着火炉,看着那个火苗映红了他的脸,闻着黄豆渐渐散发出来的清香。父亲跟我说这事不能急,一会儿就熟了,当他把这锅黄豆端出来的时候,由于把儿时临时按上去的,锅就迅速转了180度,把黄豆全部倒入火中。火苗子腾起很高,我印象中我看了他的脸,他非常愧疚,我们的心里的难受,我们自己可以描述出来,他心里的难受,我是没法向大家交代的,我无法描述,我想父亲当时的内心的难受,一定超过我们对食物的渴望的那种难受。但每个中国人都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了。以致我们的国家今天如此的富强。所以每当我在餐桌上看见剩下的杯盘狼藉,剩下如此众多的食物时,我都会深深的内疚。我从内心里反对吃这种非常浪费的饭菜,我每次都有一种负罪感。这些都是源于那个时代我们所受的教育。

  我父亲走了十年,十年呢,我觉得他是我最亲的人,但是没有机会跟他再做交流,我就想他们是从战争年代走入和平时代的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显然比我们深刻。我们没有经过战争年代,一定不如他们深刻;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都过于矫情,不如他们真切。但是他们非常的乐观,我父亲有些口吃,说话老结巴,尤其见着生人,按我母亲的话说,就是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结巴,一见生人先结巴两句,告诉人家我是结巴。但是我又听过他做报告,比今天的会场人多,从头到尾两个小时的报告,他不会结巴。那么我父亲是个结巴吗?他最乐意的事就是教会别人如何克服结巴,如何说话不口吃。他说这是有技巧的。我有一次推开我们家门,看见邻居的两个孩子跟我父亲一块在克服结巴,两个人说灯——泡,不要说灯灯灯泡,反复的练习开关,我觉得其乐融融。所以我们每个人当具体的对亲人怀念的时候,都是这种小事,想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十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将来每个人都会走到自己终点的那一站,我们只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当我们生命有质量的时候,当我们的生命可以为他人服务的时候,我们应该燃放自己生命的光辉,这对我们人生是最重要的。

  清明节已经作为国家的法定节日,说明了国家对这个节日的重视,我们的文化给了我们一个抒发情感的机会,我们的文化有如此的魅力。我们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国,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能够再度成为世界最强国的时候,一定是依赖这个文化,而不是其他。

  谢谢大家!

三、《省试湘灵鼓瑟》古诗原文及翻译?

省试湘灵鼓瑟

唐代: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译文: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四、清明上河图古诗原文及译文?

出自于明代诗人李东阳的古诗《题清明上河图》原文及译文:“宋家汴都全盛时,四方玉帛梯航随。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揭童儿。”

五、《清明日对酒》古诗原文及翻译?

清明日对酒

宋代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译文

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痛哭而流出的血泪染红了满山的杜鹃。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六、5 试诗辨才的原文及翻译?

《李贺作诗》 原文: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 (当时著名文人)① 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②如素构,自名③曰《高轩过》④,二人大惊,自是⑤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⑥,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⑦者。及⑧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⑨儿要呕心乃已耳!”    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节选自《新唐书·文艺下》) 翻译 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文章,韩愈、皇甫湜 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拜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就写成《高轩过》,就像预先构思、打过草稿似的,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弱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他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像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与“进”同音)终身不得登第,韩愈为他作《讳辩》诗辩解,但是死后仍然不是举人。因为李贺早逝,所以他的诗歌很少有世代传颂的。 注释 1. 皇甫湜:(公元777—835),中国唐代散文家,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   2.就:完成   3.提名;命名。    4.《高轩过》:题目名。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5.旦;早上    6.自是:从此   7.奚奴:童仆,奴仆。   8.程课:定额;定限(固定的格式)。    9.是:这。   10.闻:听闻。   11.信:相信。   12.牵合∶牵强符合    13.已:停止

七、丰子恺清明原文?

内容:  清明 丰子恺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

八、庄子试妻原文?

庄子试妻

 出自元明时期的宗教宝卷。

原文如下:

庄子休

 跟随神仙师父修仙未成既回家,在途中遇见观音菩萨

 变化的年轻寡妇扇坟。询之始知为其夫生前曾嘱其在坟头土干后改嫁。庄子休助其扇干。回家后对其妻田氏

 说知,田氏斥此女急于改嫁丑行。

庄子想试田氏,即诈作死去,却化作年轻之楚国

 王孙来吊丧。楚王孙风流调悦,田氏竟欲嫁之。临合否时,“楚工孙”突然患病,需人脑医治。田氏劈棺取脑,庄子复活,田氏羞而自隘,庄子被观音菩萨点化得道。

九、清明演讲稿

清明演讲稿:<a href="http://www.lingtang.com.cn/wangshangmianhuai/24328.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缅怀先烈</a>,铭记历史

清明演讲稿: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关清明节的主题演讲。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之一。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展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英雄先烈的崇敬之情。

一、 清明节的起源与意义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周朝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人云:“立春后,日日长;清明前后雨打底。”也就是说,清明是立春后的第108天,正处在寒食节。中国古代将清明定为重要的节日,是为了祭祖、扫墓,悼念先人。清明是一个承载着浩荡情怀的节日。

二、 清明节的重要意义

清明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缅怀先烈、悼念逝者的节日,更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机会。通过对清明节的庄重纪念和仪式,我们不仅能加深对祖先的敬重,也能引导现代人们更加关注家庭、亲情与社会责任。

三、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清明节也是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们要以清明节为契机,深入了解先烈为了我们美好生活所作出的艰辛牺牲。无论是古代的名臣良将,还是现代的革命先烈,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出了巨大努力和无私奉献。

正是因为先烈们的牺牲,我们才能享受到现在的和平与繁荣。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向英烈们表达感激之情,并重温历史,铭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只有通过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感恩时代。

四、 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敬祖思乡情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瑰宝。我们要在这个节日中,深入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清明节期间,踏青、探亲访友、郊游观光等活动成为人们的传统行为。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热爱大自然、弘扬友善亲情的传统美德。我们要通过这些活动,体验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与人生感悟。

五、 弘扬社会正气和家国情怀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时刻,我们要在这个节日中弘扬社会正气和家国情怀。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要通过清明节的庄重仪式,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倡导尊重、友善、公正的价值观念。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清明节期间,我们可以陪伴家人、走进社区,关心邻里,弘扬家庭和睦、国家团结的价值理念。只有弘扬社会正气和家国情怀,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坚定的人生方向。

结语: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时刻。通过庄重的仪式和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文化,弘扬社会正气,铸就美好家庭和团结国家。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争做时代的新青年!

谢谢各位!

十、王维清明诗原文?

作者:唐·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注释】

1、演漾:荡漾。涵:沉浸。白芷: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2蹴踘:同蹴鞠,亦曰打毬,即古踢球之戏。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2、秋千:《太平御览》卷三O引《古今艺术图》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越者也。”

3、分日:指春分之日。是日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

4、清明:《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上巳:三月三日上巳节。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