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想夏天寓意?
一、漫想夏天寓意?
红色是夏天的颜色,象征着热情、蓬勃,代表着喜庆,为秋天的收获做好准备。
二、过重山漫想课文?
过万重山漫想 刘 征
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以下部分在新教材中已删节)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前面是葛洲坝工地。只见那来来往往的卡车在高高下下的新辟的道路上跑着;各式各样的挖土机、起重机,摇着雪亮的大铲,伸着长长的鹅脖子,腾跳着,吼叫着。十几里内一派热火朝天。
在新长征中,在我们的祖先荜路蓝缕、以启出林,惨淡经营了千万年的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总之在人民生活的一切领域里,此时此刻正有多少“葛洲坝”在兴建,有多少新的“三峡”待穿过啊!而且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在前头,那“三峡”,也许高得顶住月亮,长得环绕地球。于是,我看见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挺立起来。他们抖掉昨天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她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量数新的“三峡”进军。
他们会胜利地穿过去,达到目的地吗?答案,我想用不着说了。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干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1980年12月
三、过万重山漫想体现作者漫想的句子?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探索之心坚定,他坦然、自信、勇敢地踏上行程。我感受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胜利穿过三峡之后的喜悦,即开拓通道之后的喜悦,经过艰难征途后的喜悦;同时也指出自己畅游三峡,漫想之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喜悦。
四、过万重山漫想中漫想的语句有?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探索之心坚定,他坦然、自信、勇敢地踏上行程。我感受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胜利穿过三峡之后的喜悦,即开拓通道之后的喜悦,经过艰难征途后的喜悦;同时也指出自己畅游三峡,漫想之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喜悦。
五、过万重山漫想原文
过万重山漫想原文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人们常常追逐着金钱、权力和名利,忙于奔波于城市的喧嚣与浮华之间,忘却了生活的本质与意义。在历经了种种磨难之后,我发现,当我们迷失于城市的喧嚣中时,我们需要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
远离尘嚣,靠近自然
过万重山,漫步在茫茫的大自然中,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山川河流、草木鸟兽,构成了这个美丽而多元的世界。绿色的山峦、清澈的湖水、鲜花的芬芳,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
当我们站在山巅傲视群峰时,眼前景色的壮丽与辽阔让人心生敬畏。仿佛自己的内心被激发出来,迸发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忘却了一切纷扰与烦恼。站在高处,可以看到远处连绵的山脉,和谐而富有活力的自然景观让人陶醉其中。
身心的修行之地
大自然是人们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自我,释放压力,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踏着青青的山径,听着鸟儿的欢快歌唱,舒展着身体的每一根肌肉,心境渐渐与阳光草木融为一体。
大自然给予我们宝贵的疗愈之力。当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阳光的温暖,我们的身心得到了解放,压力与焦虑都如白云一般飘散。大自然的魅力,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拘束,让我们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与自然共生共荣
面对当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们开始反思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而我们也需要为大自然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过万重山给我们机会去理解和感受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它,为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美丽世界。
重拾生活的本质
在过万重山中漫步,我们不再追逐虚荣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内心真正的安宁与满足。在那里,我们不再受生活琐事的困扰,而是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找到生活的真谛。
大自然给予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在过万重山,我们看到了山外的世界,看到了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健康、家庭、友情、爱情,而不是那些表面的浮华与物质追求。
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过万重山的旅途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大自然的伟力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我们意识到每一刻都应该珍惜。而我们自己作为人类,也有责任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过万重山赋予了我们洞察生命的眼光,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可贵。我们意识到,只有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建设中,为人类、为世界做出贡献,我们的生命才有真正的意义。
结语
过万重山,原始而美丽,是人们追求内心平静与宁静的理想之地。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洗涤心灵、成长修行。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浮华,走进过万重山的怀抱,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六、小行星漫想阅读答案?
第一段:小行星漫想是一首诗歌,描绘了一个反映宇宙中之美的浪漫景象。它引人深思,激发我们想像力。它让我们想起宇宙中辽阔无垠的空间,使我们思考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第二段:诗歌还描述了太空中的活力和自然之美,以及它如何给人带来灵感和思考。在诗的结尾,作者强调了宇宙的浩瀚无垠而又充满活力的特性,激发人们对宇宙的景观和芸芸众生的好奇心。第三段:在诗歌中,作者提出了宇宙中百花齐放的观点,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梦想都可以实现,一旦梦想实现,宇宙将会变得更加灿烂精彩。它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的观念,让我们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去探索自我。
七、想给触漫社团改个名字?
团子大家族啊!有团结的寓意在里面!
八、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自古以来,人们对大自然的景色充满了向往和迷恋。无论是蓝天白云,还是青山绿水,都让人心旷神怡。而对于很多旅行爱好者来说,最为吸引人且常常被忽视的就是那一弯弯曲曲的山脉。登山徜徉于千山万水间,让人似乎能够与天地为邻。在这片广袤浩渺的山川大地上,有一座伟大的山,它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过万重山”。
过万重山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座壮丽的山脉,被誉为大自然的杰作。这里绵延起伏的山峦,络绎不绝的峡谷,构成了一个奇妙绝伦的自然画卷。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让人如痴如醉。
首先,过万重山的壮丽景色令人陶醉。无论是登顶俯瞰,还是攀岩而上,都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力。站在群山之巅,俯瞰山脉起伏,云雾弥漫,仿佛置身仙境。而攀爬山峰的过程中,可以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力量,感受到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这种挑战自我的经历,让人倍感充实和成长。
其次,过万重山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这里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和珍稀的动物物种。在这片山地之中,生活着许多独特的植物,它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适应着高山环境。例如,高山杜鹃花和梅花等都是喜爱高海拔生长的植物。而这里也是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如大熊猫、金丝猴等,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为山脉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此外,过万重山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渊源。例如,在这里有着许多古老的村落和寺庙,它们见证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游客们可以参观这些古村落,领略到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民间艺术。而这里也是一座历史名山,有着许多寺庙和观音殿等建筑,为游客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机会。
对于前往过万重山的旅行者来说,一定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首先,要充分了解目的地的天气和环境。过万重山地处山区,气候多变,天气可能会出现突然变化,所以要带好相应的装备,以应对突发情况。其次,要做好身体准备,因为登山对身体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体力和耐力。最后,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尽量不破坏山脉的生态环境。
在结束了对过万重山的探索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感悟。这里的大自然壮丽景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深厚的历史和文化,都会给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旅行不仅是一次身心的放松,更是一次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过万重山,是一座神奇而壮丽的山脉,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旅行爱好者,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礼物,保护好每一寸山脉的美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让过万重山成为我们心灵的家园。
九、万重山漫想原文?
原文如下:
过万重山漫想
作者:刘 征
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十、清明节想天堂的爸爸伤感说说?
清明节到了,我想念天堂里的爸爸。爸爸,我有许多话想对您说,却不知道怎么开口,很后悔那时候没有多陪陪您,总觉得来日方长,现在真的很后悔。
爸爸,清明节到了,我想对您说,您在天堂还好吗?这几天每天晚上都梦到您,真的好想您呀!
这几天每天都回忆起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您总是给我讲许多人生的哲理,您就像我的好朋友,我特别愿意和您聊天,我们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回忆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爸爸,我想您了,却再也回不去了,再也看不到摸不到您了。
爸爸,您在天堂还好吗?您的女儿想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