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清明传统节日的过节的过程?
一、写一个清明传统节日的过节的过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诗人杜所说写的《清明》里面的其中一句。眼看清明节就快到了,我兴奋得不得了,还记得去年扫墓时我和姐姐把墓清理得可干净啦,还能一边吃东西一边扫墓。但也遇到了不少烦心事。
那一天清明节,学校放半天假。我就和全家一起去扫墓,缅怀先人。准备就绪后,大家向目的出发咯。
到了墓地后,我们便开始寻找第一个目标——太姥姥的坟。这里到处野草丛生,看不清脚下的路,可危险了,我们每人捡了一根木棍探路。九拐八弯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只见坟边长满了许多无名杂草,去年贴的已被雨水洗得发白的纸钱七零八落的贴在四周。叔叔大步走过去,拢住一大把野草用力扯起,甩到一旁。奶奶仔细的清理坟上旧纸钱,把祭品摆好后,又烧了柱香。我和姐姐弟弟争先恐后地抢纸钱,然后把纸钱贴在四周几坟上。正但我专心贴纸钱时,身后“轰”的一声,震耳欲聋,我险些跌倒。转身一看,原来是有人在放“轰天炮”,怪不得这么吓人。我不禁想:为什么他们要燃放鞭炮呢?打扰先祖可是大不敬的哦,再说万一引燃山火可就不妙了!
扫完太姥姥得坟,我们向另一个目标前进。走了大半天,还是没见着目标,腿也麻了,腰也酸了。弟弟不禁发牢骚,“爸爸,舅公的墓到底在哪儿呀,怎么还没见着?”“乖,你看不就在哪里。”爸爸指着一个堆满鞭炮屑的土包子说。“啥,这是舅公的坟?”我们不可置信的问。“嗯”。得到确认后,我们跑过去,扒开碎屑一看,果然是舅公的坟。姐姐气氛的咒骂道:“是谁这么缺德,把鞭炮乱扔到别人坟上?”虽然有点不快,可是找到墓地所在,心里当然高兴,总要有点曲折,才不会重演每一年的扫墓情景,可是今年的扫墓令我看到了另一种文明的退化。
在扫墓的一路上,有喜有忧,有惊有怒,有笑有泪。回家后,我的心里波涛汹涌,思绪万千。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某些文明却一直在倒退。缅怀先人的扫墓,演变成另一种“野蛮”。难道这就是对先人的悼念?难道这就是我们每年的今天所要上演的闹剧?苍天无语,我心有泪。
清明啊,清明,难道这就是你的意义所在吗?扫墓的人啊,难道这就是你们缅怀先祖,却丢失文明的方式吗?
二、清明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什么?
1、扫墓祭祖,俗称“上坟”,每到这一天,及时离家在外的游子们一般也要回老家给自己去世的亲人上坟,扫墓,表示怀念和哀悼,古代就有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示哀悼亲人之意。
2、插柳,在北方地区,每到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面都要插上柳树的枝条,小孩子们则会编个柳条帽戴在头上。
3、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4、踏青郊游,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景色优美,所以我国多年来一直有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三、清明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是清明节。
清明作为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踏青节、寒食节,它最早起源于周代,民间关于它的由来也有充分的描述: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防止被人迫害逃亡国外,而在流浪途中,很是饥饿,介子推见状,拿出一把刀,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肉汤让其吃下。
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国王,但介子推却来到绵山隐居生活,重耳为了感激对方的恩情,亲自请他出山。然而介子推却不愿待见重耳,重耳一怒之下派人烧山,想要让介子推下山。然而,整座山被烧光了还是没发现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灭后,大家才在一棵柳树下见到被烧死的介子推,身旁还有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重耳大哭不已,很是感动,他下令将这天称为寒食节。次年他再次来到绵山,祭奠恩人介子推,发现当初被烧死的柳树已重新发芽生长,便将此树称为“清明柳”,并大告天下,将寒食节后的一天称为清明节。清明节讲究很多,农村的老传统不能丢。
四、可以写什么的清明节?
结论:可以写清明节传统习俗、历史典故、节日意义等内容。原因: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悼扫祭祀、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等重要意义,同时也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比如清明节起源、清明节与诗词文化等等。因此,可以在写作中充分展开这些方面的内容。延伸:除了上述内容,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来写,比如分享自己的清明节习俗,或者对于祭祀和思念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对清明节的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进行思考和探讨。
五、清明是做什么的?
祭祖,扫墓,缅怀先辈的日子,去墓地看看祭拜。还可以春游踏青看看山山水水放松心情,万物复苏也适合植树的节日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是亲朋好友在一起聚餐乐呵乐呵,虽然是祭拜的节日,但是亲人们一起聚聚,聊聊家常来往增加友情。
六、清明是谁写的?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杰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把墓、踏青、插柳等活动。空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买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种魂教乱。
借问:请问。
杏花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微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七、纪实文学是写什么的
纪实文学是写什么的
纪实文学是一种通过真实的事实和事物来叙述故事的文学形式。它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为主要目的,以真实性和客观性为核心特征。
纪实文学的创作旨在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记录,向读者传达真实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它不仅仅是事实的罗列,更注重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叙述来展现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纪实文学的内容涵盖广泛,可以包括个人经历、历史事件、社会问题、自然景观等等。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学形式来呈现,如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
纪实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和人类的生活。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
在纪实文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他们需要深入了解所写对象,进行充分的调研和采访,以获取准确的信息和细节。
同时,纪实文学也要求作者具备良好的叙事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景和情感。
总之,纪实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真实的写作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了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力,值得我们去阅读和关注。
八、传统节日是描写什么的诗歌?
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一:清明节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3、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九、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诗中描写的是清明节及多少月多少日 ?
清明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并不是每年都固定在4月5日。
至于为什么清明节不计阴历,是因为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而清明则是在阳历中一般都在4月4至6月之间,却不能以确定的阴历日期为准。
其实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老祖先流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看作中华民族自有的阳历,因为它和国外使用的阳历都是以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计算和划分的,自然区别不象阴历与阳历间这样大。
十、村居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高鼎的《村居》这首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是"二月二",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