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郯城过年风俗?
一、山东郯城过年风俗?
在山东临沂郯城,有不少家庭在过年时会准备一些香肠。香肠蒸熟,肠香醉人,年就在这种美味和期盼中越来越近。
春节前的一个月,是传统香肠的制作季节和销售旺季。一大早,前来灌香肠的郯城县居民就在香肠店门口排起了队。郯城县居民高过年会买许多斤香肠:“匀点给亲戚朋友吃,都说很好吃。主要做法也简单,亲戚朋友来了我们直接蒸一蒸就可以,直接上桌就是一道菜。”
二、清明节的山东风俗是什么?
清明节的山东风俗是扫墓祭祖。 因为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给予祭奠,表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和思念。在山东地区,扫墓祭祖的同时还会进行矮跷、踢毽子、放风筝等传统活动,以表达家庭团圆和欢乐祥和的心境。另外,清明节也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在山东地区也有登高望远、采摘柿子等活动,延伸了其文化内涵。
三、山东郯城海拔多少?
海拔最高184米,最低26米。
郯城县为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南临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县、河东区、罗庄区、兰陵县接壤。是山东省南大门、齐鲁大地与江淮地区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
四、山东郯城有多大?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南部,地处鲁苏交界,为山东南大门、齐鲁之通衢,是齐鲁大地与江淮地区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为鲁南“咽喉”之地,是“中国银杏之乡”和“中国杞柳之乡”。
郯城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2.3公里,地跨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南部临近陇海铁路,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所环绕,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河东、罗庄、苍山四县区接壤。 [1] 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面积的0.77%。 [2]
截至2011年,全县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97万人。
郯城县是国家列为的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山东省园林城市等称号,素有“鲁南粮仓”之称。2014年,郯城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7.2亿元。 [3]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历史沿革
编辑
山东省 郯城市 古地名:臧
郯城建置,始于郯国。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纪。
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国为越所灭,其境入越。
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后,其地又归楚。直至秦统一六国,郯国之名不复存在。
秦行郡县制。境地先属薛郡后为东海郡且郡治所在地,并在楚汉间有一短暂时期亦称郯郡。属秦末增置十郡之一。其辖境北近临沂,南至长江以北的扬州、秦州,东濒东海,西南到洪泽湖一带,为本县建置盛期之一。
汉承秦制
。郯为县、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
王莽代汉,东海郡地一度成沂平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县建置更趋复杂。先是三国魏黄初年间(220—226年),东海郡称东海国,郯县隶属关系仍旧。但,徐州刺史部治所,自郯移设彭城(今江苏徐州)。晋初,复称东海郡,郯县属之。晋惠帝时,又改称东海国。
隋,改郡为州。开皇初,郯郡废,郯县隶泗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泗州改称下邳郡,郯县又隶下邳。
唐,武德元年(618年),又行州县。武德四年(621年),郯县属泗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郯城”作为政区名,始见于此。元和间(806—820年),复置县时,遂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而后又省入临沂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道沂州。
郯城县自唐后期省入临沂县,历经五代十国、宋、金直至元前期,未再复县,其县原治所称“郯城”。在此长约500年的时期内,境域所属,随临沂县而易。
元末,郯城县复置。 [4]
明代,郯城县隶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下辖政区为4乡45社。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兖州府之沂州划归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郯城县隶沂州府。其下辖政区,清前期为4乡32社;中后期为4乡45社。
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置道,郯城县隶济宁道,下辖5区48保。民国十四年(1925年),山东省由四道改为十一道,郯城县属琅琊道,辖区依旧。民国十七年(1928年),道废,郯城县直属山东省政府,其辖区改为5区44乡。民国二十七年(1936年),郯城县隶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更为7区45乡。翌年,其辖区又为5区45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侵占郯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解放郯西之马头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又攻克郯城。与此同时,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鲁南行政专员公署。同年10月底,郯城复为日军侵占。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由于形势变化,县政府撤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马陵办事处(县级政权)建立,隶滨海专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郯城大捷后,马陵办事处改称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关系未变。同年10月,县政府隶属滨海专署二行署。此间民国三十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1—1944年),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在郯城县东部及西部增置了临沭、赵镈(苍山)二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滨海行署二专署,下辖10区2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郯城县为国民党占领,人民政府政区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党政府政区按民国初年设置,后改为23乡2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8日,郯城县全境解放,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六专署。1950年5月隶属临沂专区公署。1956年1月,郯城县人民政府改称郯城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又改名为郯城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6月,复名为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临沂地区行政公署。 [4]
1994年12月至今,隶属山东省临沂市。
五、山东临沂郯城。为什么叫郯城啊?
郯城在春秋战国叫郯国,后来郯国灭亡,慢慢延变成郯城的叫法
六、广东清明节风俗?
广州:行清,吃芥菜,敬酒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七、白族清明节风俗?
白族在清明节里它特殊的祭祀活动和方式:插柳。通过这些民族特色的习俗来了解白族的相关文化及思想。
白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断向其他民族学习文化,学习技术来改变自身生存环境,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
其中它与汉族的关系最密切,它不但学习它的语言、科技,还借用它的节日,其中春节、鬼节、清明节就是白族最重要的节日。
八、清明节风俗文化?
1、清明节有独特的风俗文化。2、因为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是用于祭奠祖先和先贤,表达对过去辈的怀念和感恩之情,所以一些特定的风俗文化就形成了,比如扫墓、上坟、悬挂柳枝、涂挂墓碑等等。这些风俗文化象征着人们对已故亲人和祖先的纪念和思念。3、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清明节的风俗文化已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比如一些地方会组织户外活动、文艺演出等,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有些新的文化形式正在逐渐兴起,比如网络祭祖等,反映出人们对于清明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视。
九、福建清明节风俗?
1、扫墓祭祖清明节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和祭奠已故先贤,闽台等地有俗语为:“清明不回家无祖”,所以即使是远赴外地的人都要赶回家过节、扫墓。清明节前后十天是闽南民间扫墓祭祖的日子,《厦门志》记载:“清明,各祭其先。前后十日。墓祭挂纸帛于墓上。妇人亦出郊展墓踏青,采新麦簪之。”2、插杜鹃花《泉州府志》称,泉俗清明“插杜鹃花”,此为古代插柳习俗演变而来。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淋淋;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也有将柳条制成柳圈,戴在头上,古谚有“清明不戴柳,生来变黄狗”
十、茂名清明节风俗?
茂名清明节的风俗如下:
一、拜山
拜山,两广地区用语,现代意思等同于“扫墓”,在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时候,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以此纪念先人的同时,也祈祷家人风调雨顺。
二、吃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种,是一种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寓意着“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