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楼的来历?
一、宾阳楼的来历?
宾阳楼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渚宫,后成为江陵县治所,出现了最初城廓。
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从他们自己立国图强、建立霸业的政治目的出发,都想得到荆州这块重要的战略之地。
经过三百五十多年的风雨,现存的古城墙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筑。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
二、广西宾阳武陵的来历?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中部。面积141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武陵圩,人口 1240。唐琅邪县治。因有武官陵墓,故名。1950年为宾阳县四区。1958年设卫星公社,1959年改武陵公社。1962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置镇。盛产甘蔗、包心白菜。有粉丝、淀粉加工厂。为农贸集市。公路通县城及横县。
三、广西宾阳谢氏的来历?
来自谢季一公
广西宾阳谢氏,大部分都是来自谢季一公的后裔,每年广西宾阳都定了两个祭祖时间,四月初八宝鸭塘,九月初九去宾阳。
九月九重阳节为宾阳县国太谢季一公坟祭祖活动,宝鸭塘主要是季一公其妻莫氏太婆的坟墓,四月初八也是莫氏太婆的生日。
广西谢姓的来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资料,目前仅知居住在宾州及宾阳、横县、灵山、贵港、平南、宜山、马山、南宁、邕宁等地者自称是宋朝将军谢季一的后代,由于祭祖人员较多,所以修祠组委会在祠堂边设置了各地登记厅,让祭祖能够井然有序。
四、宾阳炮龙节的来历?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
咚咚咚,锣鼓声响;噼噼啪啪,鞭炮齐鸣。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是广西宾阳县的炮龙节,这一天的广西南宁宾阳成了世界上最热闹的地方,当地有千年历史的“炮龙节”使整个县城陷入狂欢之中,五十五万当地居民和周边地区游客在这里体验了一回“中国式”狂欢。宾阳炮龙节是在清朝期间,从广东的卢姓3兄弟传到宾阳芦圩镇,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介绍,在北宋侬智高起义时,三联杜区是宾阳府所在地,当时官兵与起义军就在附近激战,但未分胜负。于是官兵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正月十一这天全城扎起炮龙张灯节彩,而城里居民提前过起了元宵节,城内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侬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官兵突袭打败了。此后,当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过起了炮龙节。
传统炮龙年年舞,年年传统舞炮龙。宾阳炮龙节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2008年6月宾阳炮龙节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吃灯酒是宾阳人民欢度炮龙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这天也是正值正月十一那一天。“灯盏花开欢盛世,酒香人醉乐绵绵”,这是古人赞颂宾阳灯酒节的诗句,也描绘了太平盛世喜庆丰年的美好景象。灯酒本是“丁酒”,是一年来有喜得贵子(民间也叫“添丁”)的人家为了表示庆贺,献出阉鸡等好菜好酒宴请邻居街坊共同庆祝,同时希望来参加的各家各户也人丁兴旺,来年喜得贵子事业兴旺发达。到现在吃灯酒则是人们共同出资,“丁酒”仍是原来的“丁酒”,可是赋予了灯酒会时人们联络感情,规划创造美好未来等更多新意。
起源于北宋年间的宾阳炮龙节,被誉为“中国狂欢节”,每年正月十一举行,当日晚上主要街道上群龙劲舞,鞭炮齐鸣。每条炮龙长达三四十米,被视为新年神物。
开始的点睛仪式,一个阿婆拿着一只鸡,咬破鸡冠,把血蘸在笔上,涂在龙的眼睛和舌头上,随后开始舞龙。
令人称奇的是,舞龙者都是赤裸上身。在点睛仪式之后,人群中马上有人点燃鞭炮扔向龙身炸龙,噼里啪啦的鞭炮不停从各个方向扔往龙身,而袒胸露背的舞龙者则快速舞龙躲避。在炮龙老庙,二十条巨龙左腾右挪,开始向周围街道进发。每到一处,无数的炸龙人紧紧围追;每家每户也从房顶点燃鞭炮,从高空炸龙,舞龙者则不停奔跑躲闪。据介绍,鞭炮炸龙,主要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富贵平安。炮龙在炮光中游舞时,很多胆大的游客纷纷挤到炮龙周围,伺机钻龙肚。传说,钻龙肚能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情侣携手钻龙肚,则能喜结良缘,所以很多人乐此不疲地钻龙肚。炮龙走过之后,许多居民依然兴致不减,一些男子脖上挂着一串串鞭炮,在街上如同玩杂技一般,点燃鞭炮,在头顶旋转几圈,然后抛向空中。许多女子也“巾帼不让须眉”,点燃鞭炮后如同跳舞一般,在原地旋转几圈,然后不慌不忙将正在鸣放的鞭炮扔向空中、地上。
舞龙结束后,人们把被鞭炮炸得只剩骨架的龙头当柴火烧,再在上面支起一口大锅,在锅里放上米和各种佐料,熬成“龙粥”,给大家喝,慰劳舞龙的勇士。据说喝了龙粥能去百病,幸福安康。
五、清明节来历25字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六、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扫墓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清明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左右,也就是春分后的第15天。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原为一种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祭祖扫墓、慰思念、赏花卉、追游山水的多重意义的节日。现今的中国,清明节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朋友聚会和旅游的文化节日,也是人们缅怀先人、追思亲人的日子。
七、清明节节的来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一谚语。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于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2008年4月4日是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例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
八、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清明节是如何产生的?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时期的寒食节,后来与寒食节合并成为清明节。清明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政治家、文化名人和民众英勇抗战的祭祖节日。此外,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的诞辰。
清明节的日期和习俗
清明节通常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对应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时期。这是春季回暖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人们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的最佳时期。
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祖先,并给墓地打扫、整理,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敬之情。此外,还会烧纸钱、烧香、献花等,以供奉祖先。踏青郊游也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家庭或者朋友会一起出游,欣赏春景,享受天伦之乐。
清明节与环保
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现代社会也开始注重将清明节与环保相结合。有些人选择用电子扫墓系统来祭祀,这样既方便又环保。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举办义务植树活动,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结语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既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有丰富的习俗活动。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踏青郊游,都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意。在现代社会,更要将清明节与环保相结合,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
感谢各位读者阅读本文,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加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九、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饮食是怎样的?
现代的清明节其实最早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跟谷雨、芒种同类。后来因为清明节气在寒食节(三天)的最后一天,人们渐渐把寒食节一些节俗放在清明这天举行,随着时间推移,清明就承载了更多寒食节的节俗,寒食节也渐渐被人们遗忘。
关于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的习俗来源一则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为权利倾轧,流亡国外数十载,护卫里有一位叫做介子推的公子,一路忠心护驾,在食物匮乏时,介子推亲自挖了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重耳感动不已。待重耳归国登基,成为历史上的晋文公后,论功行赏时,介子推却带着自己的母亲避入了深山。晋文让人放火烧山,想将介子推逼下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宁愿被烧死,都不肯下山。等大火过后,晋文公发现了他二人尸体,悲痛不已,下令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规定当天禁火,只能吃冷食。
撇开故事不说,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古代寒食节(包括清明节期间)大家都吃什么。
1、青粳饭
《岁时广记》记载“青粳饭”:“杨桐叶、细冬青,林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熙朝乐事》记载:“清明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粳饭’。”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青粳饭古今的制法也不一。明代青精饭的做法是先将米蒸熟、晒干,再浸乌饭树叶汁,复蒸复晒9次,所谓“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坚硬,可久贮远携,用沸水泡食。
现代做法:初夏采乌饭树叶洗净,舂烂加少许浸泡,待米呈墨绿色捞出略晾;再将青汁入锅煮沸,投米下锅煮饭,熟后饭色青绿,气味清香。
2、饧大麦粥
《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饧大麦粥是唐代十分风行寒食节食品,又名“干粥”、“麦糕”。制作方法:用大麦或粳稻米磨成浆,煮成粥状,渗以少量杏仁浆使之成为类似豆腐的形状,待冷凝后即可切成块状、片状,吃时浇上甜饧(麦牙糖),即可食用。
3、青团
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每逢清明,江南仍旧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吴门竹枝词》诗云:“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祭祀祖先的画面。所谓“百五”即最初规定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是寒食节。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青团的做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现代做青团,大多用艾草或者鼠曲草,捣成汁和面,然后包上豆沙、枣泥、咸蛋黄等馅料,蒸熟。
4、清明果
因为南方少种麦,多以糯粉糯米作节食,如浙江临安,采嫩莲伴以糯粉做成清明狗,一家有几人就做几只,挂起来留到立夏,然后烧在饭中,亦是每人吃一只。俗语:“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
5、清明螺
清明螺即田螺、螺蛳,清明前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
十、清明节的来历(简述)?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节气特点与祖先信仰、祭祀文化衍化成清明祭祖节日,清明祭祖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