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浣溪沙宋晏殊解析?

2024-12-07 09:47:5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浣溪沙宋晏殊解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 ·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解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上阕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么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阕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词中无意间描写的现象,往往含有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二、天净沙秋思宋晏殊?

《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不是晏殊写的。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三、鹊桥仙宋晏殊赏析?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四、浣溪沙宋晏殊其一?

《浣溪沙 其一》

北宋 · 晏殊

阆苑瑶台风露秋。

整鬟凝思捧觥筹。

欲归临别强迟留。

月好谩成孤枕梦,酒阑空得两眉愁。

此时情绪悔风流。

《其二》

三月和风满上林。

牡丹妖艳直千金。

恼人天气又春阴。

为我转回红脸面,向谁分付紫檀心。

有情须殢酒杯深。

五、鹊桥仙宋晏殊古诗?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用情深挚,立意高远,语言优美,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千古佳句。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六、浣溪沙春恨宋晏殊?

hu à n xi sha 

浣溪沙

 songy à n shu 宋晏殊

 yi qu xin c í ji ù yi b ê i , q ù ni á n ti â n qi ji ù t í ng t á i . xi y á ng xi xi à ji sh í hu í?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w ú k é n à i h é hu ã lu ò q ù, s ì c é ng xi ä ng sh í y ä n gui l á i . xi ã o yu á n xi ã ng jing d ú p á i hu á i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七、晏殊爱情

晏殊爱情

晏殊(1070年-1121年),字与之,又字凡之,号投瓜,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一代文豪。

晏殊是北宋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爱情诗人之一,他以深情的诗篇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晏殊爱情”被赞誉为中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晏殊的爱情观与作品

晏殊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歌,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痴迷与追求。他的爱情观念深受儒家的影响,重视情感交流与亲密关系,注重爱人间的默契和心灵的契合。

晏殊的爱情诗歌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常常以自然景物和季节变化来映衬爱情的悲欢离合,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自己内心深深的情感倾诉出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晏殊的爱情诗作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爱人的热烈表白,也有对分别的深深思念,更有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悲伤。他的爱情诗歌常常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伟大。

晏殊的爱情诗欣赏

晏殊的爱情诗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情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下面是晏殊的一首经典爱情诗:

浪子回头金不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诗表达了晏殊对爱人的深情厚意,他表示浪子归程人事已非,但依然深情地思念着心爱的人。通过描绘青山依然在的美景,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晏殊的爱情诗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悲伤,尤其是对逝去的人的思念。他用诗歌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在纸上,让读者们感受到爱情的深切。

结语

晏殊的爱情诗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将对爱人的思念和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给后世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晏殊的爱情诗歌让人们更加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伟大,激发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人类情感的一次深入挖掘和表达。

八、如何评价晏殊?

在宋代文人中,晏殊的人生、亦或说是他的仕途,要比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幸运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晏殊仕途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波澜,而且他14岁就进入了士大夫这一阶层,他的仕宦生涯将近五十年。多少书生学子们寒窗苦读,熬白了头发,甚至有的学子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拿不到科举入仕的入场券。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晏殊确实是幸运的

(晏殊绘像)

晏殊自小聪明,7岁就能写文章,被目为神童。他13岁那年,当时的工部侍郎李虚已非常欣赏晏殊的才华,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他为妻。第二年,14岁的晏殊由工部尚书张知白举荐,得以目睹天颜,由宋真宗亲自面试。就此,晏殊得以步入青云。

晏殊的成长经历

晏殊出生在大宋抚州临川,也就是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其实晏殊并不是出生在一个高官厚禄的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晏固只是县城里的一名小吏。

虽然父亲是一名小吏,但是他读过很多书,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晏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晏殊绘像)

晏殊小时候就很聪明,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晏殊很早就开始接触文字,童年的晏殊浸染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7岁的时候,晏殊就开始尝试写作,写出的文章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这样晏殊的名声就传出去了。很多人都慕名前来看晏殊的文章,他们还给晏殊送上一个“神童”的外号,这是当时文化圈对晏殊写作能力的认可

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晏殊很勤奋,这得益于家庭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父亲的谆谆教诲

晏殊的成功,当然有别人从中相助的因素,但也是自身才华的外在表现,也算是一种机缘巧合吧,但归根结底靠的还是自己的实力

如果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孩童,李虚已又怎么会看得上家世寒微的他?就算推举到皇帝驾前,当时一起接受皇帝面试的也不仅仅是晏殊这一个“神童”,他又怎么能脱颖而出,深受皇帝的垂青呢?

14岁的晏殊,面对皇帝,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稳老练,他和几千名进士一起参加“殿试”,面对由皇帝亲自监考的大场面,面对年龄比他大、阅历比他丰富的其他考生,晏殊表现的从容自若,丝毫没有怯场。

《宋史》记载:“殊(晏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宋真宗大喜之下,赐晏殊“同进士出身”。这一个殊荣和其他科举进士一样,所以晏殊拥有了一张含金量很高的仕途入场券。

进入仕途的晏殊,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他的举手投足间都显示出智慧和眼界,这也是他在仕途上成功的关键。

如果还有一点,就是晏殊自身的性格。他少年老成,深谙仕途之道,所以皇帝很放心地让他陪太子(即后来的宋仁宗)读书。然而,走到这一步,并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当时在东官陪太子读书的并非晏殊一人,还有一个来自福建的神童蔡伯俙。太子年幼顽皮,晏殊每每苦口婆心地规劝,而蔡伯俙却擅长献媚,事事附和太子。宫里的门槛很高,太子年幼个矮,迈起来非常费力,蔡伯俙就主动趴在地上,用后背给他垫脚。

(宋真宗绘像)

又有一次,宋真宗查考太子的文章,太子要晏殊代做,晏殊推辞不允,蔡伯俙却抢着替太子代写文章。

后来太子继位,就是宋仁宗。仁宗皇帝对晏殊倍加重用, 却打发蔡伯俙去当地方官。蔡伯俙不服,诘问仁宗,仁宗道:“当时朕年幼,不分良莠,现在觉得治国一定要用正直可靠的人。”蔡伯俙听了,羞惭满面,无言以对。

从这一件事情上也可见,晏殊能一直仕途得意,也绝非偶然,他不谄不佞,忠实可靠,这是他最出色的个人品质,也正好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氛围。

所以无论是宋真宗还是宋仁宗,都很喜欢和信任他。

宋真宗对晏殊十分看重,有时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就写一个小纸条派人送给晏殊进行咨询,晏殊每次回复时,都把宋真宗原稿和答奏的纸张粘在一起,以示绝无外泄遗漏之虞。这样的谨慎干练,皇帝岂有不喜欢的道理?

(影视剧中的晏殊形象)

生活与工作中的晏殊

晏殊一生,没有太大的波折,其间虽然也有过几次贬谪,但都不是那种“伤筋动骨”的大挫折。晏殊历任朝中要员,就算到地方上去做官,也是靠近都城的大郡,没有远离过京师。

有一次,晏殊被外派到陈留去当官,送行的酒席上,歌女演唱的歌词中有“千里伤行客”一句,晏殊听后勃然大怒,愤然呵斥道:“我平生做官,没有远离过京师五百里以外的地方,什么‘千里伤行客’,说谁是‘千里伤行客’啊?”

(晏殊绘像)

所以,晏殊的诗词之中,少有浮沉难定、世路艰难的沧桑,罕见关河冷落、乡关何处的凄凉。晏殊喜欢宴饮,每有客人来,热情好客的晏殊总是盛情招待客人,歌舞宴席成了最具娱乐与休闲的生活方式,他也总是第一个进入到筵席歌舞的节奏中去。

南宋词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饮宴,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

筵席上推杯换盏、高谈阔论之际,晏殊家的歌女就出来唱词演唱了。而等歌女们一曲唱罢,也就轮到了晏殊表演的时刻了,他让人取来纸笔填词。

正如他所说“一曲新词酒一杯”,等新词填好,然后交给歌女,让她们按谱演唱,所以晏殊的词大部分都是在酒宴间的遣兴娱乐之作。

晏殊是位温和娴雅的文士,徘徊踟蹰于小园香径之中,感叹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伤春惜春的情境而慨叹

但晏殊的性格与《珠玉词》的风格却又有所不同。晏殊的脾气其实并不好。前面说过的一个歌女因为随口一句“千里伤行客”,就让他大发雷霆。而且晏殊被罢去宰相的职位,就是因为乱发脾气惹的祸。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词意图)

有一次他跟随宋仁宗去“玉清昭应宫”时,晏殊突然发现自己的笏板居然没有带,如此重要的典仪上,没有笏板怎么行?

晏殊急得头上直冒汗,当那个丢三落四的仆人气喘吁吁地送来笏板时,晏殊抡起笏板就是一个嘴巴,打得那个仆人牙都掉了几颗。就因为这事,马上有大臣弹劾晏殊,罢了他的宰相之职

晏殊虽是宰相,但打了身份比他低的仆人,竟然也获罪削职。其实并非如此,大臣是这样告状的:“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

弹劾晏殊的这段话大意是说,晏殊乃朝廷重臣、百官的榜样,这样暴躁是有失体统的事情。前朝(宋太宗时)有个叫陈恕的大臣,在办公场所用棍子打下人,当场革职,所以对晏殊也要治罪,以免大家议论,心中不平。

原来晏殊被免去宰相是出于维护朝廷的礼仪的需要,晏殊要是在自己家里,就算把仆人惩戒没有什么事,或者不是晏殊自己动手,让别人惩戒也没事。晏殊就因为这件事,被罢去了宰相,去了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上任。

不过,晏殊这次贬谪,为时不长,不久又回到京师,重新担任宰相。晚年的晏殊,虽不再担任宰相,但皇帝特意照顾,仍赐其宰相待遇随从、仪仗的排场上也一如既往。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晏殊最后病死于京城。晏殊病重期间,宋仁宗打算亲自前去看望,但晏殊多年为相,熟知内情,知道皇帝看望病危大臣时,往往随驾携带纸钱等祭品。

因为多数情况下,不是病情特别严重,哪里能随便惊动皇帝?皇帝来探望时,病重大臣往往就咽气了。皇帝日理万机,哪有闲工夫再重新准备祭品来吊一次丧?所以就形成了这个惯例。晏殊觉得这事很晦气,所以就谢绝了皇帝的探望。然而,65岁的晏殊还是没有再从床上下来,就此溘然长逝。

(宋仁宗绘像)

晏殊多年身居要位,门生遍布朝堂,尽是北宋的栋梁之才、股肱之臣,其中有著名的“一韩一范”,“范”指的就是范仲淹,范仲淹是百代名臣,“韩”指的就是韩琦,韩琦是三朝宰相。

此外, 还有欧阳修、宋祁、富弼、王安石等,都出自其门下。也难怪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才有资格骄傲地说:“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

晏殊生前富贵、死后哀荣。宋仁宗亲自祭奠,谥其号为“元献”。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晏殊的词集名为《珠玉词》,《珠玉词》词风温润娴雅,字字珠玑

北宋文人吴处厚著有《青箱杂记》一书,书中多记载五代至宋初文化界的人文故事,朝野杂事、诗话及掌故,《青箱杂记》中对晏殊曾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描写:

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从同时代文人对晏殊的记载中可以知道,晏殊的词是有另一种富贵优游的境界的。所以,如果想品味富贵娴雅的格调,领略最纯粹的文人士大夫气质,晏殊的词是不二之选

晏殊的词具有端庄、矜持、清雅的风格。其实从源流上来说,晏殊的词还是属于《花间》一脉,并没有脱离五代至宋初花间词的意象。

但不用说比柳永,就算和花间词的代表人物温庭筠、冯延巳等人的词相比,晏殊的词作格调也是超出花间词人的。

晏殊的词中,描摹女子情态的并不很多,他虽然也有“人别后,月圆时,信迟迟。心心念念,说尽无凭,只是相思”,这样读来让人感到情思婉转的句子,但都写得十分纯净。

而且,晏殊的词作体裁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闺情词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清幽娴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淡淡感伤,才是晏殊歌词的主旋律

(晏殊“小园香径独徘徊”·词意图)

晏殊的词,字字婉丽优雅,确实是如珠似玉。不说“无可奈何花落去”、“落花风雨又伤春”这一类最家喻户晓的好词,就是“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海棠开后晓寒轻,柳絮飞时春睡重”之类的句子,也足够人们在阅读时,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晏殊的词,美丽优雅,伴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度,在晏殊词中体现得最为完满。晏殊词中的忧伤,就像一位非常高贵有涵养的女子,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并不嚎叫哭骂,她只是眉间蹙,珠泪盈盈,此情此态,最令人感到惬意而舒适。

晏殊一生衣食无忧、官高权重,应该说没有多少别的烦恼。然而“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晏殊也留不住这似水的流年,他的美好时光、流金岁月在一天天无情地消逝

因此,晏殊在歌词里一次又一次地流露出伤感的情愫,如《清平乐》中的“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破阵子》中的“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采桑子中的“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他也借助歌词,一次次的沉思默想,一次次的感悟,进而更透彻地去理解日常化中的人生

晏殊词中,类似这样的纠结萦绕其中,千丝百缠。有限的年岁,消磨于无限的光阴中,不可挽留。这是人世间无法破解的最大难题。

一直到今天,虽然时光流转了千年,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有着前人难以想象的快捷与便利,但每逢“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的时节,每遇“余花落尽青苔院”的光景,我们也会有像晏殊一样的感慨,一样的无奈。

九、金泥园宋晏殊赏析?

金柅园

宋代:晏殊

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临川郡柅园中的楼上,十五年前在此与君相聚饮酒的情形与今日是相同的。今日听(小萍弹奏)一曲清歌满饮此杯(庆贺),人的缘分在哪里又不重逢呢?

十、中秋月宋晏殊解析?

中秋月 

宋 ·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解析

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这有那清冷蟾蜍和孤寂桂树。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