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国学经典的好处?

2024-12-03 08:02: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国学经典的好处?

第一、锻炼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随着教育部对中小学生课本的改革 ,诗词和文言文比例大幅度的增加,人们渐渐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

长期学习诗词曲赋和优秀古典散文的孩子在诗词储备量、文言文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上都远超普通学生,语文成绩也更为优秀。

第二、夯实文学基础,增加美学素养

国学所包含的诗词歌赋和各种经典凝结了各个朝代文人们的智慧和心血。

大量的诵读经典和诗词不仅能培养坚实的文学功底,更能擦亮孩子发现美的眼睛,欣赏高级美,为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和美学修养的人奠定基础。

愿你看到落日下的美景,想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妈呀,太美了”。

愿你看到长城,想到的不是“长城真他妈长啊”,而是“雄关万里、固若金汤”这些词。

第三、知理明善,明辨是非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囊括了古代先哲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典范,培养良好习性,懂得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孝亲尊师之道,知善恶、辨美丑。

第四、感恩图报、孝顺父母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组成,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就是从“孝”文化入手,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

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养成在家自觉孝顺父母,真诚关怀子女,在外努力工作,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也是整个社会目前已经出现并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问题。

第五、素质的重要性,自我的成长

传统文化讲的是成就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的是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细小的事情做起,着手于把自己的事业做的最好最佳。

同时,在社会上要忠于朋友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回家后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些道理应该是事关重大。

第六、父母的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每个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期望,成为同辈孩子中的佼佼者,优先一步于同龄孩子,那将步步优先。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成长轨迹显得尤为重要,而学习国学则能更加让孩子懂得人生的前人的智慧结晶,也能明白一些人生的道德,以后的成长也能少走一些弯路。

第七、国家的伟大,父母的伟大

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是现今文化流传最久远的文化,这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国家的伟大,发自内心的自豪。

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

生而为人子,养儿长大成人,二十余载的辛苦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的,父母的爱总是默默无言的,父母是平凡的,但父母却又是伟大的。仁义礼智信将教会我们平凡又伟大。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一个人的能量却是无限的。

现今社会,早已不是单单重视文化程度和能力的社会了,道德更受大家重视,我们成人更需做好榜样。

让孩子学点东西,总希望有很实际的用处,巴不得第二天就能看到效果。其实孩子就像是一朵花,在他刚刚冒出嫩芽的时候,给他浇灌最好的养料,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汲取营养,慢慢成长,等到他开花的时候,一定是芳香怡人的。

学习国学是一个慢慢耕耘的过程,功夫到了,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国学经典,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弟子规》

【译文】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多少是非?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译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三、长篇国学经典?

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

史:史书,即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经史子集”也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些典籍,

你会对哪一本有兴趣呢?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即《易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尚书》

儒家经典之一,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诗经》

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周礼》

“三礼”之一,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仪礼》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

《礼记》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春秋》

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春秋公羊传》

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

《春秋穀梁传》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注解《春秋》,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孝经》

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尔雅》

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

四书之一,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属儒家经典著作。

四、国学经典名言?

名言很多因为中国的国学经典很多,藏着丰富而又精妙的文化精华,其中所包含的名言警句、格言成语、诗词歌赋等无不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中的名言有很多可以为人们所引用和传颂,如《道德经》中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孟子》中的“患得患失之心,人皆有之”、“当以不变应万变”,《红楼梦》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在苏杭,死在薛、钱、王、孙之手”,每个名言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和领悟

五、国学经典段子?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六、国学经典网名?

两字:

无名、知善、尚贤、不争、道冲、渊宗

长生、无尤、道纪、妙玄、涉川、守静

海飂、无为、道隐、道生

三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常无欲、观其妙、无相生、虚其心

知无欲、和其光、心善渊、道生一

四字:

玄之又玄、难易相成、功成弗居

和光同尘、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水善不争、若水不争、微妙玄通

静之徐清、虚极静笃、致虚守静

七、国学经典诗歌?

1、《悯农》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八、国学经典理论?

“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无疑是国学经典之经典,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华五千年,期间经历数次改朝换代,文化也经历无数次冲击、改良、融合、淘汰、发展和继承,最主要的流派有道家、大家、儒家和佛教。

最终儒家学派渐渐占据主流,儒家学派中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流传几千年,儒家学术自孔孟始,与时俱进,不断的充实、改良、弘扬,为历朝历代统治者及知识分子推崇。

九、国学经典书籍?

国学中的经典书籍包括《周易》、《庄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著作。这些书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论语》、《大学》、《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庄子》则是道家思想的典籍,《孟子》则比较综合地表现了儒家思想。

十、国学经典文章?

《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张“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仁人。《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菜根谭》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这是世人对它的评价。“云中世界,静里乾坤;冷静观人,理智处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无穷趣味。我觉得《菜根谭》它真的看懂了这复杂的社会,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道德经》是我体会最深的,它总能用一句短小而精辟的话把我们领到另一种美妙的境界,那里都是真善美。这就是国学的力量,在国学中一旦看懂人生,便会使生活升华到另一个水平线——不计较得失,无论世事沉浮,每次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看轻人生的权势名利,看穿世间的繁华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谛,超然物外,你就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句话,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句话也是老子一生的坚守。权势名利都看轻了,世间就安静了。

  品读国学,就是在品读人生。

  懂得国学,你就懂得了人生!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