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译文?
一、《三缄其口》译文?
。《孔子家语·观周》中记载,孔子从鲁国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游学时,一次去参观了周朝的供奉周太祖后稷的宗庙。在庙右边的台阶前面有一个“金人”,就是用铜浇铸的人像,而且是“三缄其口”,“缄”是封口的—意思,这是说有三重封口,当然这不是叫你不说话,而是表示说话时要慎重再慎重,小心再小心。这还不够,还在“金人”的后背上写了一篇长长的铭文,有许多的箴言,都是关于要慎重言说的:一、“金人”是古代教人说话要慎重的人。后入要以此为警戒。二、一个人要“无多言,多言多败”。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多失败。三、“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如果能够谨慎行事,那就是幸福的根源。口有什么坏处?口就是祸害之门。 孔子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篇铭文,感触很深,他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弟子们要记住啊!这些话是实在而中肯的,合情而又可信的!孔子接着引用《诗》上的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并且说:“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如果像这样处世行事立身,难道还会因为说话招来祸患吗? 知道这些
二、三缄其口读音?
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三韵
[ sān yùn ]
基本解释
诗之一体。每首六句,隔句用韵。
指曲一句六字三用韵。
详细解释
诗之一体。每首六句,隔句用韵。
唐 白居易 《与微之书》:“餘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鑾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 庐山 菴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有律诗止三韵者。”
三、三缄其口的典故?
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 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铜人的背面。
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
大概这给孔子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所以孔子在谆谆教诲弟子时,总是十分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了。
人们常用的“缄默不语”也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题名: 三缄其口 所属朝代: 汉代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出处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
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解释 缄:封。
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
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相关例句 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四、三缄其口的读音?
缄其口的读音是sān jiān qí kǒu。
缄[jiān]汉语汉字
缄(拼音:jiān),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始见于金文。本义指捆箱箧的绳索,引申出捆扎之义,又由捆扎引申出包封、收敛、封闭、遮封等义,后再引申为信函、计算信件的量词等。
五、三缄其口有何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某天,他们来到周王朝的故都,在参观周 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有一个铜铸人。奇怪的是,这尊铜像的嘴上被贴 了三张封条,背面刻有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即:这是古代一位出言谨慎之人。
大概这给了孔子极大的启发和震动,他在后来教诲学生时,总是不忘强调“君子讷于 言而敏于行”。
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或“缄默不语”来比喻“慎言”了。
六、三缄其口形容哪个生肖?
三缄其口一般形容这几个生肖动物。
有句老话叫祸从口出,其实到现在也是很有道理的,十二生肖中的这些生肖就很懂得这个道理,不管遇到什么事,他们都三缄其口,说话是非常小心谨慎的。
属牛:多做事少说话
属牛人说话是很小心的,他们从来都是多做事少说话的典范,能不说话就不说话。他们也知道自己不太擅长说话,稍不注意,可能就说了什么不该说的,所以他们不管对什么人,都是比较沉默的,哪怕被人说成内向,也不在意,反正能谨慎一点总是好的。
属马:只挑有用的
属马人说话也很小心,不过属马人是很懂得说话的艺术的,因为他们才不会什么话都说,而是只会挑有用的说,那什么是有用的呢,在属马人看来,能带给自己好处的就是有用的,所以他们平时大多都是观望的态度,听别人说话,自己很少说话,特别谨慎,不想惹麻烦。
属猴:经验丰富
属猴人有时候话很多,但是话多并不代表说话不小心,尤其是对于属猴人来说,他们就算说再多的话,每一句话出口之前也都会经过考量,不会说真的不过脑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说话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于是说话小心谨慎也就成了他们的习惯。
属猪:举重若轻
属猪人看上去傻乎乎的,实际上他们聪明得很。他们就是扮猪吃老虎的类型。看上去不起眼,实际谁都算计不过他们。他们说话的时候也是很小心的,只不过这种小心很少被人看出来,实际他们内心三缄其口,不该说的绝不说,达到了举重若轻的境界,一般人发现不了。
七、人要学会三缄其口?
做人不可随意,有法律法规,道德标准;做事不可随心,要谨小慎微,放眼大局;说话不能随口,因祸从口出,覆水难收。
人生存于社会需要交流,需要说话,但谨记“三缄其口”:隐私不外露,痛苦不回忆,辉煌不炫耀。隐私不外露。世界上,最难揣测的,莫过于人心了。毕竟,我们永远不能彻底去了解另一个人,所以,我们在信任他人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好自己。虽然交朋友贵在真诚,但我们也不可毫无保留。再铁的关系,也不要透露自己“隐私”,小心祸从口出。
八、三缄其口成语故事m?
三缄其口是一个表示保密、不泄密的成语。三缄其口出自《史记》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楚国太子勾践被吴国俘虏后,一位信任的大臣苏秦前来劝说吴王,吴王让苏秦回去答复太子,但苏秦不愿意,表示只有在太子三餐饭前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才肯回去,最终太子果真三餐不进,苏秦才回去传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守秘密、守口如瓶。三缄其口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也非常常用,比如在保密工作中、商业谈判中等等都可以使用。在人际交往中,也需要有保密意识,尊重他人的隐私,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九、三缄其口不如一默?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某天,他们来到周王朝的故都,在参观周 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有一个铜铸人。奇怪的是,这尊铜像的嘴上被贴 了三张封条,背面刻有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即:这是古代一位出言谨慎之人。 大概这给了孔子极大的启发和震动,他在后来教诲学生时,总是不忘强调“君子讷于 言而敏于行”。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或“缄默不语”来比喻“慎言”了。
三缄其口不如一默就是三次不开口不如一次性沉默。
十、“三缄其口”是什么意思?
三缄其口意思是指在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三礼
[ sān lǐ ]
基本解释
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汉以后通称《周礼》、《仪礼》、《礼记》为三礼。
指丧礼、葬礼、祭礼。
详细解释
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孔 传:“三礼,天、地、人之礼。”《隋书·礼仪志序》:“ 唐 虞 之世,祭天之属为天礼,祭地之属为地礼,祭宗庙之属为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