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作业问题,求解?
一、地理作业问题,求解?
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认真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解决了世界 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79m3,为世界平均110m3的71.8%。二、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资源,1983》一的可比资料,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表1) 表1 各国农业用地所占百分比(%) 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我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垦殖指数低。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很明显,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闽、台地区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5.9%。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占全国水量的14.4%,而这些半湿润、半干旱区需用灌溉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58.3%(表2)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水量的4.6%。表2 我国水土资源统计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所在的14个省市,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59%。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地分布遍及全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地总面积60%左右。全国林地面积115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林木蓄积量105.72亿立方米,森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0%,蓄积量占75%。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却很少,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区,面积约43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约33亿亩。北部草地呈带状分布,草原面积约占30%,荒漠地带约占64%,其余为山地草场。南方草山草坡约有10亿亩。三、土地质量与潜力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地区间差异很大。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95%以上的人口。1km2已承载225人。以光、热、水资源作为指标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表明,东部大面积的平均产量还只有气候潜力的20—40%,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的10%,生产能力低,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仅为全国承载能力的4.3%。根据计算,20亿亩的现实生产力(生物生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3/4;林草用地合计约60亿亩,而现实生产力却仅占农业用地的1/4,产值仅占1/10,不仅粮、棉、油全靠耕地提供,而且全国产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用材亦大部分依赖于农由林网和农区绿化。据计算,到本世纪末,耕地的生物生产量将达23×108吨,占农林牧用地总生产量的68%,林草地仅占32%。到2025年,耕地生物量仍占70%。因此,不难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20亿亩的耕地都是我国国土资源的精华所在,保护耕地资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策。1.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量测结果,在现有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的41.6%;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约占20.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3%。据统计资料推算,如果以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亩产150千克为一个台阶计算,那末15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21.0%,高于300千克的高产田占22.5%,150—300千克的中产田则占56.5%。由此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l)中产田面积最大,而且其产量(占56.5%)和县份(占56%)都占一半以上。2)中产田大体包括两种土地,一是土地质量好的,无限制因素的一等耕地。由于投入少、管理粗放,产量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类耕地约有2000万亩,只要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产量将会很快提高。二是有轻度限制因素的二等耕地,以轻度洪涝、轻度盐碱、轻度水土流失地和缓坡地为主。其中排水限制占24%,侵蚀、坡度限制占17.5%,盐碱限制占13.5%。这类耕地可以按其适宜性调整作物生产布局,或采取简单改良措施,消除其限制因素。中产田的增产效益比高产田与低产田高。高产田再高产,由于报酬递减,效益不会太高。以1985年统计资料看,在高产田中亩产300—350千克的占高产田面积约63.64%,350—450千克的占34.48%,450千克以上的占1.87%。产量越高,比重越少,增产的难度愈大。低产田多为陡坡地、干旱、瘠薄地、风沙地、重盐碱、重涝渍地,是具有严重限制因素的耕地。改造低产田需要大量投资。由此可见,当前应主攻中产田,改造二等地,达到大面积增产与均衡增产的目的。与此同时要巩固提高高产田,有计划地改造低产田。2.全国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约5亿亩,按其质量评价,其中一等荒地仅占3.1%,二等荒地占49%,三等荒地占47.9%,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红黄壤山丘、高寒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等。且大多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开垦所需投资较大,要经大力改造后才能使用。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35°N以北地区,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东北山区的山间谷地及山前丘陵,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等,这些地区的荒地面积约占全国荒地面积的80%。宜农荒地既可以开垦用于农耕,也适于发展牧业与林业,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以免引起农、林、牧争地的矛盾。宜农荒地中约有40%为天然草地,主要适于开垦种植饲草饲料,将天然草地转变为人工牧草地。另外,约有16—20%的宜农荒地分布在南方各省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油料和茶、桔等作物。3.我国西部牧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但草原牧区土地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草场仅产肉0.15千克。如以牧草加上农作物秸杆,农副产品的剩余部分作为饲料量计算,则西部的饲料量仅占全国的11%,产肉量占4.9%。西部牧区草场不仅生产力低,而且普遍过牧超载,导致草原退化与土地沙化。因此,草原牧区当前不宜大幅度增加载畜量,而应休养生息,严格地控制牲畜数量。饲草资源开发潜力,一是加强草原管理,使4亿亩退化草场恢复到原有生产水平,估计每亩可增产干牧草30千克;二是改良草场,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场,通过开辟水源,消除毒草,建立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三是开发缺水草场。据调查,全国牧区约有3—4.5亿亩缺水草场,平均利用率仅有30—40%,经过开发水源,可扩大利用率;四是合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南方山地草场牧草生长期长,产量高,目前利用不到20%,具有很大潜力。4.我国林业用地为37亿亩,其中森林面积为18.7亿亩。森林中中幼林占10亿亩左右。据林业部资料,目前有21个林业局可采森林资源已基本枯竭,按现有生产水平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将有近70%的林业局可采森林将全部采完,而南方集体林区乱砍滥伐更为严重,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供给木材角度看,对林业建设与林地布局都有必要进行战略调整。即在继续搞好平原、城市绿化和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同时,把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尽快转向山区。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山区面积大,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角度,需要如此;而且由于山区多属江河上游,或是平原农区屏障,对于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庇护农田、草场,都至关重要。从全国土地资源特点分析,东北、西南两个老林区恢复资源需时较长,应抓紧筹建新的林区。要重视南方亚热带山丘的开发,那里山丘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0%,近 2/3为海拔1000以下的低山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土地生产力高,林木生长快,适宜树种多,造林及封山育林均易奏效,发展林业条件优越。因此,应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力求在本世纪末成为国家最大的用材林、经济林基地,以避免到时可能出现森林资源青黄不接的问题。应加强中幼林抚育,改造低产林、改造更新疏林、灌木林(全国约7亿亩),及时进行迹地更新,保持水土,永续利用。全国后备林地约10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丘陵山区。经过造林绿化,预计到本世纪末,森林覆盖率可达17%。二、初中地理特色作业
初中地理特色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特色作业的布置成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初中地理特色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一、特色作业的设计原则 1. 结合学科特点: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因此,在设计特色作业时,应注重作业内容的综合性,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注重实践性: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设计特色作业时,应注重作业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 3. 突出创新性:在布置特色作业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特色作业的实践案例 1. 制作地理手抄报: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地理知识的图片、文字资料,整理成手抄报,并在班级内展示。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地理实践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调查,如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和价值。 3. 模拟地理实验: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地理实验,如模拟海水的涨落现象、地壳运动等,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以上特色作业的布置,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这些特色作业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特色作业的设计与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把握作业的量和难度,避免过度重复和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三、作业设计的要素?
作业设计是指生产劳动过程的设计,它通过将生产任务进行分解,把适当的作业内容分配给适当的作业者,然后以适当的形式将它们组织起来,实现作业的协调与总任务的完成。作业内容的确定、作业方法的确定工作地设计,是指对完成指定作业内容,实现操作方法的工作场地进行的布置设计,以使操作者有最佳的活动空间。
工作环境设计,是指对完成指定作业内容进行操作活动的工作环境进行的设计,以使操作者有适宜的照明、色彩、温度、湿度、通风,最少的噪音、振动、有害污染等良好的工作条件。
通常情况下,作业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作业内容的确定和作业方法的确定两项。
四、作业设计手段运用?
首先,作业设计的技术性目标是高生产率,即运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等技术手段,进行作业设计,以达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目的。
其次,作业设计的社会性目标为工作的高满足度,即通过工作范围扩大和工作内容丰富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劳动者的情感、社交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以达到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水平、职工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五、作业首页寄语设计?
语文寒假作业刊首寄语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根植沃土品书香,阳光相伴情意长。龙翔学子们,年华逝去,新的乐章已奏响,相信每个人都无比憧憬和期望,崭新的一年,崭新的成长! 青春的意义不仅是年轻,更是生命全力以赴的姿态。青春因奋斗而美丽,人生因追求精彩。 寒假的意义,是韬光养晦,是蛰伏待发,是感念亲人,是默默地积蓄,是内里的矫正和更正确旺盛的生长。
六、初中地理有作业吗?
肯定是有作业的,他和语文,数学一样,一般情况下,学校都会有配套的1~2本的练习,在老师教完新课的情况下,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做完本节新课的练习,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收获,也能帮助学生们查缺补漏,综上所述,地理和语文,数学,英语一样都是有相应的配套练习的,所以说都会有作业。
七、作业单怎么设计?
1.练习写字,2.阅读书籍,3.人物传记,4.写写文章,5.背诵经典
八、书面作业怎么设计?
《通知》注重作业管理的系统设计,通过正确把握作业育人功能、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升作业完成效率与质量、强化配套治理等多项措施,确保作业“减负提质”。严格落实执行,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可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布置非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进一步减轻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通知》还特别注重减轻家长的负担,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为避免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通知》强调健全教辅材料遴选和使用管理机制,尤其明确提出“严禁学校、家委会及教师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家长购买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辅政府采购目录之外的教辅材料”,以及将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引导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共同防范加重作业负担。此外,市教育局还要求各区和学校及时总结和挖掘作业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开展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好作业”评选与展示活动,强化榜样示范引领。
九、作业设计实施过程?
作业目标的确定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设计的首要步骤,决定着作业设计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作业目标与学习目标一脉相承,它需要首先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和分解,并结合教材内容、学情综合考量确定。细化分解课程标准时,既要关注内容标准,即掌握何种知识或能力,也要关注程度标准,即达到何种掌握程度。
找到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陈述,并分解到相关单元章节和课时,梳理出单元作业目标和课时作业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要素一样,作业目标的要素也包括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程度。其中,作业目标的行为主体当然是学生,行为动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种有益的学习认知行为,行为程度即学生进行某种认知所应达到的程度,行为条件是学生进行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程度所应具备的条件。而行为程度即表现标准在学习目标中的具体体现,它应具备可观察、可测量的特性。行为条件是学生达到目标的具体路径或有效凭借,体现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一章节,本章节主要内容为“小数乘法”,从课程标准关于本章节的阐述可以看出,本章节学习要求掌握简单的小数乘法运算,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能力层级为“理解”和“运用”。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具体学情,教师可先确定整个章节的作业目标,然后分解到具体章节,确定某一节的课时作业目标。
如“小数乘小数”这一节的作业目标可设置为:(1)能结合不超过三位的小数,进行相互的小数乘小数运算;(2)能举出具体的例子,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3)掌握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补零的计算方法。该作业目标涉及“运算”“说出”“掌握”三个行为动词,并用“不超过三位的小数”界定“简单”的运算,用“举出具体的例子”来测量学生的理解程度,目标设置较为贴切。
十、作业评价设计范例?
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主要是:
1. 通过让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 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法的计算.
3. 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要完成这个作业学生必须记录每天的数据,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统计、计算、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