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古诗断句怎么断?

2024-09-24 08:22:0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清明古诗断句怎么断?

唐代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可断句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古诗怎么断句?

我们常见的古诗一般按照下面的节奏来划分。

四言诗可按照“二二”节奏划分:比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五言诗,按照词意句意可以划分为:“二三”。比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或是按照节奏划分为“二二一”,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同样适用于“二三”划分)

七言诗,按照词意句意大体可按照“四三”划分。比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部分特殊节奏的可以划分为“二二二一”或者是“二二一二”。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为什么这么划分,新学的古文又该怎么断句,我们详细说一下。

一、按照音节加意义来划分。

我们看例1:白日依山尽。白日属于一个词汇,中间不能断开,“依”是一个独词,解释为“依傍”,可以停顿,整体划分为“白日/依/山尽”,这是“二一二”的断句法。同时“依山尽”可以连读,划分为“白日/依山尽”。也就是“二三”断句法。

例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按照“二三”节奏划分为“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二、语气词要停顿。

在古文中,语气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不论是在句首还是句尾,我们读到的时候都要做一下停顿。看下面的例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的语气词,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停顿一下。整句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再比如我们四年级下册要学的《囊萤夜读》里的一句“以夜继日焉”其中“焉”是句尾语气词,我们读到的时候同样要断开:以夜继日/焉。

三、根据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划分。

我们同样以四年级语文下册中《铁杵成针》里的句子举例:在象耳山下。“象耳山”是山名,不能断开,在这里划分为:在/象耳山/下。同样的例子还有:侍中侍郎郭攸之。“侍中”和“侍郎”都是官职称谓,朗读的时候要停顿,“郭攸之”是人的名字。整体划分为:侍中/侍郎/郭攸之。

四、四字骈文,两字一顿,节奏整齐划一。

四字骈文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类文章数量不在少数。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样,在我们四年级下册中“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里,“胤”是名字,要停顿,剩余的“恭勤不倦”和“博学多通”我们可以按照骈文的节奏来朗读。全句划分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五、根据文意来划分句子。

例句:世传李太守读书山中。根据注释我们能够大概知道句子的意思是:世人传说,李太守,在山中,读书。结合句子意思和我们前面说过的“人名、地名”要停顿,我们可以断句为:世传/李太守/读书/山中。

以上就是我们小学阶段经常遇到的古诗文断句情况,小学生要多读多看才能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8

三、古诗断句规则?

1.

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

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四、田家古诗断句?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五、古诗断句技巧?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六、村居古诗断句?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七、仲夏古诗断句?

【原文断句】: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译文】:江南仲夏时节,雨下如注,仿佛倒川。卢橘挂果,仿佛金灿灿的弹珠。甘蕉花开,仿佛吐出的白莲。

诗句浅显易懂,直如白话。比喻生动而形象,色彩鲜明而强烈。“仲夏”意思是夏季的中间时段期间的天气。

八、古诗风断句?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能够吹落晚秋的片片树叶,

    能够吹放早春的朵朵鲜花。

    吹过江河,能掀起千尺巨浪,

    吹入竹林,能斜倒万竿翠竹。

【作者】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 人。他少年就有才名,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合称为“文章四友”。

九、古诗断句方法?

古诗断句的方法

1. 诗词中如何断句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十、清明断句节奏划分?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前后雨下不停。

路上/行人/欲断魂。路途上的人们失魂落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

打听一下酒家哪里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往远处一指,那里有酒家。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