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开平清明风俗习惯?

2024-09-21 15:57:0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开平清明风俗习惯?

五邑人慎终追远,颇重缅怀祖先之情。每年清明(公历4月5日)前,乡人便都准备好扫墓用的香烛、纸钱及三牲祭品。旅外邑人宁可不回家过年,也要赶在清明前回乡扫墓。

  

  扫墓俗称“拜山”,有一定的规矩。墓有始祖墓、本家墓、圆墓和长堆墓之分。始祖墓即太公墓,为一方姓氏始祖墓,凡该姓氏的子孙均要到祭,名为“祭祖”,本家墓为本家祖先之坟墓,只本家后人祭扫。邑人习惯,人死后土葬,先立长堆墓,两年后开坟“起身”,即把骨殖改放“金埕”之内,再葬而立“圆墓”。圆墓称为旧墓,例在清明前祭扫。长堆墓为新墓,旧俗规定要在清明节凌时四、五点钟前祭扫,若天亮后祭扫,便会被讥为不孝子孙了。

  

  解放前,清明祭扫始祖墓十分盛行。始祖墓规模一般颇为壮观,多用水泥构筑,祭坛宽阔。各房子孙扫墓时,抬着整只烧猪而来,以祭品之丰,人数之多,炫耀该房族之兴旺发达。因为炫耀攀比,引起争闹,甚至演变为械斗,不少人便不大愿意参加祭祖了。在开平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名叫阿松的人,生平最爱吃烧猪肉,一餐吃三斤,面不改容。有一年轮到他负责清明祭祖事宜,上年该村因祭祖与邻村发生械斗,这一年参加祭祖的只来几个人,他反而十分高兴,说道:“少个得个,唔来更妙用!”阿松等几个人把一只烧猪几乎吃了一半。“阿松行山――人越少越好”便成了一句流行的歇后语。

  

  五邑一带,解放前,只许男丁扫墓,不准妇女参加。解放后已逐渐出现妇女参与祭扫,甚至由妇女代替男人去扫墓。这与该乡的男人多数出外谋生,留家的多是妇女有关。

  

  扫墓的祭品,有烧猪、熟鸡、熟鹅、烧饼、甘蔗等,还必须有熟鸭蛋。复葬的圆墓,最初三年必须用熟鸡,不得用烧猪、烧鹅作祭品。

  

  扫墓程序是:先把坟墓的杂草铲净,墓顶盖上草皮一方,上压旋成碟形的纸钱一叠,然后插上香烛,摆列祭品和三只酒杯三双筷子,杯在左而壶在右。祭祀者参拜三轮后,撕下鸡鹅的下巴和祭品中的上品,另放一碗,名曰“挂盏”。意思是让祖先把全鸡全鹅全部祭品接受下来享用。接着把鸭蛋脱壳,切为两半,将壳捏碎遍洒祭坛。焚烧纸钱时,用酒往纸钱堆上浇上一圈,以防祭品被鬼夺去。

  

  祭扫完毕,多有在墓前席地而坐吃祭品的,也有带回家去的。俗例必在墓地削下一些蔗皮,以取青绿生机之意。

  

  近数年来,邑人扫墓,整只烧鹅甚至整只烧猪带去祭扫者已比比皆是。这表明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清明扫墓,清除杂污,明净心志,饮水思源,启迪后人,才是纪念先人的真义。

  

二、清明吃鸡蛋的由来?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吃蛋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     

  清明节里吃鸡蛋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仰之情。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在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征“脱壳”,寓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皆出人头地。蛋因外形是圆形,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三、清明节吃鸡蛋意思?

清明节吃鸡蛋有健康、好运的寓意,人们在清明节时会在鸡蛋上涂满颜色,并认为这时吃鸡蛋可以让自己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身体康健、好运不止。清明节时还有小孩会用自己的鸡蛋撞碎他人的鸡蛋,以祈愿自己可长得又高又壮,或携带鸡蛋给逝去的长辈扫墓。

  清明节的时候吃鸡蛋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习俗,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会给煮熟的鸡蛋涂上各种颜色来食用,并认为在清明节的时候食用鸡蛋可以让人们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身体健康、好运连连,不会不同缠身。

  清明节吃鸡蛋由来

  清明节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民间有一种说法,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象征“脱壳”,预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能出人头地。

  清明节吃什么

  1、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2、大葱和蛋饼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

  3、清明饭

  清明饭顾名思义就是在清明节的时候吃的饭,清明饭是由各种可以食用的青草药制作而成的。一般常用的青草药有荠菜,枸杞叶,艾草,麻叶,鸡矢藤,白公翁等等,将这些青草药洗净煮熟之后与糯米红糖等一起捏成饭团,最后蒸熟即可。

  4、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四、清明节吃鸡蛋的来历?

是因为民间有“清明蒸鸡蛋”的传统习俗,这个习俗起源于古代,相传在清明节这一天,煮鸡蛋可以纪念逝去的亲人和先辈。在清明节期间,人们往往会到坟墓前祭拜祖先,而鸡蛋因为外皮白内质红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寓意着祖先的福泽能够延续到后代,因此就成为了清明节传统的食品之一。此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吃鸡蛋能够消除寒气,适应寒热交替的春季气候。除了煮鸡蛋,清明节期间还有一些地方会制作“香蕉饺子”、“青团”、“茶叶蛋”等食品来纪念祖先和亲人。此外,清明节还意味着春耕时期的开始,因此一些地方的农民也会通过祭祀祖先和用土地和农作物祭拜来祈求丰收和家族的繁荣。

五、清明吃鸡蛋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吃鸡蛋有健康、好运的寓意,人们在清明节时会在鸡蛋上涂满颜色,并认为这时吃鸡蛋可以让自己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身体康健、好运不止。

清明节时还有小孩会用自己的鸡蛋撞碎他人的鸡蛋,以祈愿自己可长得又高又壮,或携带鸡蛋给逝去的长辈扫墓。

六、清明节吃鸡蛋什么意思?

清明吃鸡蛋也是一大习俗,一般流行于南方,他们认为,清明吃鸡蛋可以使未来一年身体健健康康。那么,到底清明为什么要吃鸡蛋?最早清明吃鸡蛋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清明吃鸡蛋的由来。

  清明为什么要吃鸡蛋 清明吃鸡蛋的由来

清明吃鸡蛋

  每年清明节,家里的长辈都会准备一些鸡蛋,然后把鸡蛋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这其实是有寓意的。在清明节吃鸡蛋,寓意一整年都会有好运,身体健康,不会被病痛折磨。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明节吃鸡蛋寓意圆圆满满。吃鸡蛋起源于古代的上巳节,人们为了怀孕求子,就会把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然后涂上鲜艳的颜色,号称“五彩蛋”。之后把五彩蛋投入河中,顺着水流冲走,等在下游的人j就去去捡来食用,吃了之后,怀孕更加容易。因此,蛋是生命的象征,在清明节吃蛋很吉祥。

  长辈们在清明节当天,会带着孩子和鸡蛋去为祖先扫墓。给去世的长辈们上坟的时候,会把煮熟的鸡蛋在墓碑上打碎,把蛋壳丢在坟墓上,寓意着子孙能出人头地,将来有出息。而且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和鸡蛋“孕育生命”含义相结合,这些都是让人们在清明节吃鸡蛋的理由。

  另外,清明节有一个“撞鸡蛋”的习俗,这是很多小朋友喜欢做的事情。在这一天,小朋友拿着五彩蛋两两相撞图个好彩头,看谁的蛋最结实。如果小朋友的蛋没有被撞碎,反而把其他小朋友的蛋撞碎了,寓意着这个小朋友在新的一年会长得又高又壮。

七、清明节为什么吃煮鸡蛋?

清明节是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有祭奠亲人的悲酸泪,也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期间习俗活动很多,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踢蹴鞠等。许多地方还有清明吃煮鸡蛋的风俗。小时候,妈妈会把几枚用颜料或者纸染红的鸡蛋递给你,小心翼翼的接在手里,不舍得吃掉,和小伙伴相互炫耀一番,然后两两相撞,碰击剥皮,儿时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明净。

清明吃鸡蛋,称为吃“节蛋”。节蛋分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蛋可以吃,雕蛋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艺术,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就是在蛋壳表面雕刻出精美的图案。

八、清明节吃鸡蛋有什么寓意?

清明节吃鸡蛋有健康、好运的寓意,人们在清明节时会在鸡蛋上涂满颜色,并认为这时吃鸡蛋可以让自己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身体康健、好运不止。清明节时还有小孩会用自己的鸡蛋撞碎他人的鸡蛋,以祈愿自己可长得又高又壮,或携带鸡蛋给逝去的长辈扫墓。

九、清明吃煮鸡蛋是什么意思?

据说,吃鸡蛋源于古代的上巳节,人们为了婚育求子,就将各种蛋类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将五彩蛋拿到河边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就会争抢去捞来食用,食后便可怀孕。蛋在中国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所以说清明节吃鸡蛋象征了圆圆满满。

2. 在农村,清明节儿童还有“撞鸡蛋”的习俗,是孩子们这一天最爱干的事情了。拿着五彩的鸡蛋两两相撞图个好彩头,看谁的鸡蛋最硬。如果哪个小朋友的鸡蛋皮实,把其他小伙伴的鸡蛋撞碎了,那这个小朋友今年就会长得又高又壮。

十、清明节吃青团是哪里的风俗?

是上海的风俗习惯,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