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东乡族人来历?

2024-09-15 19:30:1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东乡族人来历?

东乡族祖先是中亚西亚的撒尔塔人,他们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军队回返时来到今东乡地区定居下来,并融合了当地的汉、蒙古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东乡族。所以,东乡族自称“撒尔塔”。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

二、东乡族的介绍?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

三、东乡族是什么?

东乡族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居住在明朝的河州卫一代。明朝的和州卫管辖范围包括如今的循化,贵德,临潭。夏河等地。当时,此地分为东西南北四乡。东乡族则主要居住在当时的河州卫东乡一带 。在解放前东乡族并不被承认是单一民族。被称为东乡回。解放后,根据民族政策正式以东乡族为名。

1954年正式成立东乡族自治县。位置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除东乡族外还有汉族,回族等各族人民居住。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并无本民族文字。语言之中有部分蒙古语及突厥语词汇。他们与伊斯兰教的关系相当密切。东乡人自称萨尔塔。据《蒙古秘史》记载,萨尔塔是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据近年的研究。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地区之后。大量中亚地区的各族人民被编入蒙古军队。有一部分人来到了现在的东乡族聚居区。在与蒙古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融合为东乡族。据记载,1226年成吉思汗伐西夏,曾经进攻河州卫地区。留下部分蒙古军队屯驻。并最终形成了东乡族这一族群。在元朝时进入封建社会阶段。当时此处有土司统治。明洪武三年。统治该地的土司归附明朝。赐性何,任命其继续统治该地区。洪武末年 ,明朝开始在此处推行里甲制度。河州地区辖31里。里下设甲,东乡族划分为九里、九十甲。有里长、甲首各一人。主管赋税,文案,治安等事。康熙年间废除这一制度。建立会社制度。后又改为乡约制度。名义上三年一换。但实际上,地主豪强终身把持者大有人在。自1921年起,该地实行保甲制。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领袖仍由当地豪强担任。(东乡族群众)

四、东乡族长相特征?

东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东乡县、陇南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等地。东乡人的相貌特征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而这种差异被称为“东乡族长相”。其主要特征包括:

1. 相比汉族人而言,东乡族人的面部轮廓较为突出,鼻梁比较高而挺。

2. 双眼距离较为狭窄,眼角上翘,眼睛大而深陷,呈凹形。

3. 东乡族女性的颧骨较为突出,脸颊圆润,下颌较小。

4. 唇线较为红润,嘴唇较厚,尤其是上唇较为饱满。

需要指出的是,东乡族长相是一种一般性特征,具体人的长相还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东乡族人都会具备这些特征。

五、东乡族女人特点?

青少年妇女带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青色盖头老年人戴白色盖头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头发的丝绸盖头。妇女的首饰以银制耳环及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老年妇女头戴的名为脑帽的帽子东乡族的妇女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

六、东乡族外貌特征?

关于这个问题,东乡族人的外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肤色较深,多数人肤色呈黄褐色或棕色。

2. 面部特征突出,鼻梁高挺,眼睛深陷,眉毛浓密,唇厚。

3. 身材较为健壮,肌肉发达,体型相对较高大。

4. 头发呈黑色或深棕色,一般较为浓密。

5. 服饰方面,东乡族人传统的服装为长袍和长裤,颜色以黑、蓝、白为主。

总的来说,东乡族人的外貌特征与其他汉藏混血的少数民族有些类似,但又有其独特之处。

七、东乡族的起源?

      一种说法是,东乡族起源于古代西夏王国时期,是当时的“西夏族”后裔。在西夏灭亡后,他们逃到了今天的甘肃、宁夏和青海一带,并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东乡族。

     另一种说法是,东乡族是古代匈奴的后代。据说,在匈奴时期,有一部分人逃到了今天的甘肃和宁夏一带,并与当地的居民结婚生子,最终形成了东乡族。

      还有一种说法是,东乡族是蒙古族的后代。在元朝时期,蒙古军队曾在甘肃一带驻扎,一些蒙古人娶了当地的女子,生下了后代,最终形成了东乡族。

     无论东乡族的来源如何,他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东乡族的语言属于蒙古-满洲语系,但由于长期与汉族、回族等民族的接触,东乡族人也普遍会说汉语和回族语。

      在文化方面,东乡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东乡婚礼”、“花儿会”等。此外,东乡族还有独特的服饰、建筑和食品文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乡酿皮”,是一种用山羊皮做成的传统美食

八、东乡族的历史?

东乡族的族源和形成,是以撒尔塔人为主,与当地回族、汉族及少量的蒙古族等逐渐融合而成。东乡族自称为“撒尔塔”,撒尔塔原意为“商贾”,十二、十三世纪的撒尔塔是指定居于中亚一带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主要是色目人。《蒙古秘史》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撒尔塔兀勒凡七年”,大量的撒尔塔人被“签发”东迁,部分屯戍河州东乡一带。后被元世祖下令将军户变为民户,遂定居东乡地区。

  明《河州志》载,“孝奇名于地志,与大夏而西通”。“黄河部落接康居”,东乡地区大量的奇僻地名与撒尔塔地名、部落名相对应。如东乡的甘土光、纳伦光、萨勒、库麦土、胡拉松、乃曼等地名,分别与中亚的干土城、吉尔吉斯斯坦的纳伦城、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之间的萨里普勒、土克曼、霍拉桑、乃蛮相同或相似。东乡地名中至今保留着许多以工匠命名的村庄。

  至今有一些家族流传着祖上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一带的说法。以哈姆扎为首的40个传教者和阿里阿塔率领的8个赛义德,曾来河州一带传教。其中有14人定居东乡,亡后葬在东乡,其后裔分布在东乡县高山、达板、坪庄、龙泉乡。部分东乡族的外貌特征与中亚人相似,大胡须、高鼻梁、深眼窝。

  东乡族形成中融合了一些伊斯兰化的蒙古人,元代安西王阿难答部信仰伊斯兰教的部分部众有可能到东乡地区。东乡语属蒙古语族,东乡族形成时受到蒙古族的影响。通过移民、驻军、屯田、亢发等形式亦有汉族定居在东乡的,有的融合于东乡族。至今东乡县锁南镇的王家、张王家,汪集乡高家,达板乡黄家等村以及唐汪乡的一些东乡人,自说祖先是汉族,后成为“随义散撒尔塔”。

  东乡县百和乡千腊家村等,说其祖上是藏族。明代在河州设有“番客百户所”,所设的屯寨中,东乡有锁南坝、红崖子、喇嘛川、三条沟、梨子山5寨,分别由左所、右所、前所、中前所管辖。这些屯寨的屯民编入千户、百户,给土官交纳贡赋,承担差役。明洪武中期,河州改行里甲制度,东乡设9里。归里管辖的民户,属民籍。

  明朝,东乡族人民主要从事于农业生产,畜牧业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东乡族许多生活日用品用羊毛制成,至今留有养马:养羊的历史痕迹。地名中有不少马场、“郭尼米”(羊沟)、“佛格光”(牛沟)、毛勒(马)山等。手工业在清代时有毛毛匠(即制皮毛业)、织褐、擀毡、铁制、石雕、磨房、油坊等,以织褐和擀毡最出名。

  民国时东乡织褐工艺大有进益,单线改双线,能织精美花纹,纬线从400根增加到1200根。东乡人制的毡种类繁多,有春毛毡、秋毛毡,还有沙毡。东乡与其它地区的交往孔道,主要通过黄河、洮河与大夏河。黄河上有黑城渡、盐场渡、红崖渡、他家渡,洮河渡口有马巷口渡、红柳渡、野松达板渡、科妥渡。大夏河渡口有折桥、右丞桥、浊湖桥。除木船摆渡外,还有羊皮筏子乘渡。木制和石制的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农作物在洋芋、小麦、玉米、豌豆、青稞、燕麦、荞麦、糜子、大豆等,其中洋芋的产量较高,播种面积较大。集市贸易清代有锁南、唐汪等6个集。

  民国初增加到10个集。东乡族人民在旧社会受着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担负着历史官府的田税和差徭。清康熙年间东乡地区交纳田赋千石左右,地丁银二三千两。清代后期,每年向官府交纳民粮24000石,屯粮24000石,合计48000石。1948年,韩起功一次抓兵3000人,形成“集市无人烟,乡村无青年”的惨景。在历史上东乡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其中着名的有清顺治五年(1646年)四月,以闯塌天为首的东乡族人民的反清斗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四十三率义军途经东张地区时,锁南、唐汪川、洪济桥等地约2000多群众参加反清行列。清咸丰九年(1859年),东乡族马有哥、马录录和闵福英率部阻击清军,参加围攻河州、双城的战斗;光绪二十六年,被称为五统领的东乡红泥滩马福寿和八苏池马忠效统帅1500名回族,东乡族土兵,在北京抗击八国联军;1928年,参加反对国民军的斗争;1943年,东乡族马木哥、马撒尔东、马生文等率部参加“甘南农民起义”,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日本及西方一些国家的着作中称为“撒尔塔语”。句子结构是主、宾、谓的次序,状语在谓语之前,定语在被修饰词之前,有锁南坝、汪家集、那勒寺方言的区别。东乡语中,32.89%的词汇与蒙语相同或相似;汉语词汇约占49%,其余为阿拉伯、波斯、突厥语词汇,大多数东乡人兼通汉语,汉字是东乡族通用文字。

九、东乡族建筑风俗?

东乡族人民大部分世代居住在分散、偏远的大山深沟之中,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东乡族的建筑艺术中,广泛应用木雕和砖雕的工艺,木雕多表现在插梁、飞椽、垫板、梁椽、挑席、斗拱、隔扇、墀头以及门窗的菱花、隔心、裙板、绦环方面。雕刻内容多为抽象图案如旋子、六子、梅花、轱辘草等,木雕技法上有阴刻线,浮雕、镂雕等,为建筑物增添了华贵的艺术感。

  砖雕分为“捏活”和“刻活”。捏活指先用加工配制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制成花卉图案,而后入窑烧成砖。刻活,指用刻刀在青砖上制成各种浮雕图案和花幅。砖雕多用于壁墙之上的各个部位,因物设图,巧施雕镂,令人流连忘返。

  独具特色的民居。东乡族民居较为分散,与其它地方民居有一定差异,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东乡族建筑主要有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拱北建筑三种。居民的建筑风格简单,朴实,实用。式样不多,有窑洞、平房、瓦房、土棚等。民居建筑:窑洞有横穴式和上炕式两种,前者较为宽敞,后者门窗合一,进门便可上炕。庄院有一字院,三合院,四合院,连铺院等。

  传统庄院以平房为主,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弈,除门窗,柱梁外,其余均由泥土土穷砌平,屋顶铺一层白土,用碌碍压实。瓦房有“阳撒瓦”和“阴阳瓦”两种,“阳撒瓦”是指将瓦片仰天覆盖屋顶,“阴阳瓦”是指在“阳撒瓦”缝隙处再铺一层筒瓦,从结构上讲有“单流水瓦房”和“两流水瓦房”。清真寺建筑是东乡族宗教建筑,一般布局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水堂和经堂三堂合一,礼拜堂在中,水堂和经堂分居两边。

十、东乡族男女比例?

东乡族至今拥有人口515000人。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东乡族总人口为51.38万人,其中:男性26.44万人,女性24.94万人;性别比为106.06。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东乡族人口增加了14.01万人,增长率为37.50%,平均年增长率3.08%。

  在东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2.23万人,占总人口的4.34%;乡村人口49.15万人,占总人口的95.66%。与10年前相比,东乡族城镇人口比率提高了2.10个百分点。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