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的风俗?
一、山西临汾的风俗?
1、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是临汾一带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地方传统打击乐艺术形式。威风锣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晋南地区,尤其是在临汾市的汾西县、洪洞县、霍州市等地流传最广。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其中,汾西县的下团柏村更是威风锣鼓之村,下团柏村威风锣鼓有着“华夏第一鼓”的美誉
2、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3、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4、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5、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
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6、霍州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二、山西民间节日风俗
山西民间节日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山西省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和世代相传的习俗。这些节日在山西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也让人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山西的春节庆祝活动也有其独特之处。除了传统的舞狮、舞龙、放鞭炮等活动外,山西还有独特的民间舞蹈表演,如小秧歌、快板等。这些表演充满了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山西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主要庆祝方式是赛龙舟和吃粽子,而山西的民间节日风俗更加独特。山西人民会悬挂艾草,制作粽子。他们认为艾草和粽子可以驱邪辟邪,保护家人的安全和健康。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山西省的民间节日。山西人民在中秋节期间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月、品尝月饼、猜灯谜等。此外,山西还有一项特殊的民间节日风俗,即焰火表演。人们会放飞孔明灯,同时点燃各色焰火,营造出美丽而热闹的节日氛围。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山西省有着独特的民间节日风俗。清明节期间,山西人民会前往扫墓,祭扫祖先。他们会整理祭品、烧纸钱,并斟满酒,向祖先表达敬意和思念之情。此外,山西的一些地方还有纳墓节的传统,人们会将祖先的骨灰入壶埋葬,以示永恒。
小结
山西民间节日风俗丰富多彩,体现了山西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团结互助的精神。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参与这些节日庆祝活动,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三、清明节来历和节日风俗好词?
一、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传统习俗
(1)扫 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2)插 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四、山西临汾的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前女友山西交口的,单亲,三十多护士,女方说了山西这边风俗,结婚男方全负责,女方拎包入住,婚前挣的钱全归娘家,自己一分钱存款没有,全贴哥嫂妈,彩礼十万嫌少,攀比谁谁家家几十万,陪嫁一床被子,你对象要是独生女还好,要有个哥哥弟弟,跑路吧,填不起这个坑,你永远都是外人,人一大家才是一家人,问题是我前女友她妈不上班没退休工资,她嫂子不上班,她哥贷款买了辆大车,信用卡度日,就靠喀吃她那点工资钱,自己工资花到自己身上别说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都没有,就这还是人家娘家人对她好,没结婚先想着离婚
五、山西的节日风俗习惯是什么?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添仓节
添仓节,这是山西特有的节日。添仓节的具体日期是在每年旧历正月的二十五日。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添仓节,在山西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并把饼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有的地方在添仓节,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那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了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庄稼在那个月需雨水最多,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桃花节
三月一日为桃花节,这真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节时,未婚女子,青年媳妇,甚至小孩子们都在衣襟上系绣花“桃子”,里面装有大蒜香草等,用桃红色布料缝成,用各色丝线缀穗子,象征青春美好,而且隐喻避灾难,因为桃的谐音“逃”,起到护身符的作用。民间说法是,有了“桃符”,就可以安全渡过这一年了。
寒食节
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不生火,不做饭,这一天吃冷食,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寒食节,已经延传了二千多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成了晋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时,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给遗忘了。当派人去请介子推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到当时的邬县绵山上隐居起来。重耳于是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与愿违,介子推至死不出山,与其老母抱着一棵树死于林中。晋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绵山改为介山,邬县改为介休县,而且把放火烧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
走麦罢
走麦罢,是山西晋南特有的风俗习惯,走麦罢,是新女婿在当地麦收结束后,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的寓意。
乞巧节
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每逢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民间姑娘与少妇有乞巧的风俗。由于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人也称之为“女儿节”、“少女节”。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地区,乞巧节的民间风俗也颇为盛行。在山西晋南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的古河东地区。往往在七夕这天,习惯用油面糖果蜜作成巧果和西瓜敬牛郎与织女,为之乞巧。现在民间,往往在七夕夜全家吃西瓜以示纪念。还有的,七夕夜,姑娘媳妇于自家庭院、村中祠堂、针线包随带、烧香摆供,向织女乞巧。
敲锣儿节
太原市娄烦县的天池川,有条小河名叫天池河,河两岸有大小几十个村庄,每逢农历七月有“过节”的风俗。初一至月底,天天都有过节的村子。遇到过节的日子,和每年过春节一样,家家户户门上贴着对联。白天,男女老少敲锣打鼓,穿着新潮的衣服扭秧歌,唱着预祝丰收的小调和祝贺天下太平的歌曲,载歌载舞,欢乐非常;晚间,如办喜事一般,家家点旺火,放鞭炮,门上挂灯笼,还有八音会挨门逐户吹奏,一直到深更半夜。因为“过节”,村村都敲锣打鼓,所以,当地人把这里的这一节日取名为“敲锣节”。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这个农历时节,已是气候转冷时。民间老百姓迷信色彩严重,把这个中元节称为“鬼节”。这时候的农村,人们扎纸絷,相继给死去的亲人送夹衣。大部分家庭,在“中元节”来临之际,要蒸制各种造型的馒头、面塑,大部分农民要在这个时节上坟、扫墓、烧钱化纸,对故人示以祭奠,这种风俗,已经延续几千年。
过 唱
太原郊区,有一种乡俗,老百姓称之为“过唱”。过唱时,乡里人要请城里的戏班到乡间演出。过唱一般一年一次。多选在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左右,其他时间也有,农忙农闲错开,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过唱既是民间的传统风俗,也是乡间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是乡间串亲戚、走朋友的节日,至今仍然“红火”非凡。
六、山西临汾清明祭祖可以提前几天?
山西临汾清明祭祖,可以提前三天,又称新坟。
清明祭祖是对先辈故人的一种思念和寄托,就象一颗苍天大树一样,不管枝茂繁盛也吧,都不能忘记“根”的存在。无根则没有枝叶,何来大树下的乘凉,何来丰硕果实,根是莫莫付出,从不展现露脸,无私的为枝叶提供营养,就好比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的无私付出。
七、清明的来历和风俗?
2021年4月4日 黄历查询 - 翻黄历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八、临汾特色风俗?
中秋节祭月,春节团圆,清明扫墓,八月十五吃月饼,八一建军节,九九重阳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七夕情人节,正月十五吃圆宵
九、南方节日风俗?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十、北海节日风俗?
北海的节日习俗
北海每逢大的节日或庆功典,都有舞龙、舞狮、烧炮助兴及送红包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吉利和讨个热闹。
2、北海的社交礼俗
北海的社交礼仪因时代不同和社交对象的年龄、修养和职业不同而异。但晚辈队长辈对客人有礼,热情待人应该是永远不变的礼仪。
北海人最重庆吊相通,“做人情”这种礼俗至今仍延守不变。
北海的生活习俗
1、饮食
北海是美食的天堂,陆地三鸟、海产八珍、大鱼大肉尽在北海人一日三餐之中。
2、居室
北海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之首,难怪外地人羡慕北海的住房是天堂。
3、交通
北海的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也是多样化、现代化和豪华化。
4、婚俗
北海旧的婚俗和?D家一样,也有哭嫁的习惯,并且还充满了迷信色彩,只能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来回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的婚嫁实行的是新人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