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节:这个节日的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2024-09-05 11:23:1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清明节:这个节日的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它最初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纪念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屈原与清明节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他的《离骚》等诗作至今仍被传颂。相传,他因忠直不阿而遭贵族排挤,最终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后人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渐渐地发展成了端午节。

而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据说也与屈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屈原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开始在每年三月五日扫墓祭奠,慢慢地就形成了清明节这一习俗。

祭祖扫墓

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了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坟扫墓,献上鲜花、糕饼和纸钱,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同时,也是一个缅怀英烈、祭奠先贤的日子。

现代生活中的清明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形式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人选择在这一天进行户外活动,登山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也有人利用这个长假出行,放松心情。

不过,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依然保留着扫墓祭祖的习俗。这一天,也成为了人们宣泄情感、净化心灵的时刻。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它让人们怀念先人,感恩生活,也让人们体味生命的短暂和宝贵。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加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

二、清明描写的节日是?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三、清明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写出了缅怀亲人,祭祀扫墓的情景。

四、清明这个节日是干嘛的?

清明节主要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放风筝的节日。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日,它不仅是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最先是以节气的形式出现的,逐渐演变为节日,就是我们现在的清明节。在这一天人们对已经去世的人们进行祭拜,也就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这是对死者的一种怀念的仪式。

清明节期间,古代中国人习惯戴柳条编制的头饰。这源于佛教的影响,他们认为柳 枝有魔力,可以驱鬼辟邪。扫墓一般是上午去,到了之后添一些新土在坟墓上,在上香之前清理一下坟墓上的杂草,或者添几根绿枝条。要拿出两只蜡烛以及三根香,再把带来的水果、食物和酒水,以及其他的一些贡品摆放好。还可以带一些鲜花上供,花可以选择黄色和白色的菊花,这种花在上坟时是比较常用的。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五、清明是法定节日吗?

清明节是法定节假日。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从2007年11月9日起,公开在网上征集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意见。根据这一方案,2007年12月,国务院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三个黄金周保留两个,取消一个,同时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六、杜牧的清明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原文: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七、清明这首古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八、清明古诗的节日情景?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原文: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九、清明和冬至为什么会从节气变成节日?

唐代清明节是和寒食节合并休假,为了方便官吏在寒食节扫墓,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曾颁布命令,寒食到清明放假4天,“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二年(777年),又增加到5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贞元六年(790年),又增加到7天,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周”。不过晚唐有时又减到了4天,敦煌文献有记载,“五日遇寒食,至八日假开。”宋代也有寒食清明“黄金周”,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到了民国时期,面对日本侵华,为了振作民族精神,唤起民族意识,邵元冲、戴季陶、于右任等积极呼吁设立民族扫墓节。1934年4月5日,清明节,戴季陶、邵力子、杨虎城等拜谒了周陵和茂陵,被《申报》称为“诚可说是民族扫墓也”。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每年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清明成为了法定节日但并不放假,当年清明举行了国家公祭黄帝大典。1937年清明,民族扫墓节首次出现国共两党合祭黄帝,之后国共两党于1938年、1939年的民族扫墓节又举行了两次合祭黄帝。

冬至不是节日。

十、清明节日由来的短语?

一、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