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非遗名录?
一、荆州非遗名录?
松滋说鼓子,公安民歌,传统舞蹈是九莲灯,传统的美术,分别是帛画,荆楚粉画,传统的蛇通酒配制技艺,公安牛肉三鲜,错金银技艺等
二、2019湛江非遗名录?
东海岛人龙舞是由人搭建组成的娱乐性龙舞。据传嘉靖五年(1526年)。当地富商陈仕恺新建沈塘圩而始创人龙。龙头,龙身,龙尾均有体组合搭建,龙舌。龙角。龙尾,选活泼小男孩,其余均有身强力壮后生担当。长十来米,由五六十人组成,规模浩大,堪称东万一绝。2009年列入广东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年例,即一年一次,是粤西地区的一种风俗,时间集中在农例正月,以"做年倒","吃年例","看年例"这些内容。做年例均以每条村在每一特定日子举行,包括"摆盅","游神","烧炮"。吃年例是热情好客聚大餐,看年例是看"戏",是一种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吴川和百姓村最为丰富。2013年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比遗产代表性名录。)
穿令,也称穿令箭,是雷州半岛流传已久的一种敬拜祭祀神灵时的一种傩技,充满惊险,神秘色彩,至今有500多年历史,表演时,神童先用一支银令穿舌而过,再用一支大铁令穿腮而过,巡游长达6小时左右,表演结束后拔出令箭,穿透部位毫无血迹,令人惊奇。2009年列入湛江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雷州乌石赛龙船,以端午节龙舟竞赛形式,始可明代初期,从北海,钦州,阳江等地逐步聚居乌石港,在端午节在龙船上装上"龙头","龙尾",树队旗,挂神牌,将公鸡血淋于龙头,队员喝鸡血酒,开始在海上比赛。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2013年列入湛江第四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雷州风筝节是端午节期间的庙会活动,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成为雷州年年代代的一大盛事,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2012年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反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精髓。我们有义务让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世代繁荣
三、武当山非遗名录?
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武当山宫观道乐、武当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武当庙会、吕家河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道教医药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九子鞭非遗名录?
九子鞭又叫“天神鞭”,流行于汉、白、土家各族民间。聚居在常德的土家族尤以喜爱九子鞭,他们把幸福、吉祥寄托于神灵,为取悦神佑,伐深山紫竹,竹顶开孔,内置九枚铜钱,鞭长约1米到1.5米左右,大小以本人手握为适,饰以花穗赤绸,紫里带红,十分醒目。打九子鞭既可独舞,又可群舞,少则一人,多则上百。表演者手握鞭杆,伴着唢呐不停舞动。方法有单手拍,双手舞花,盘绕。时而在脚外侧或内侧拍打,时而又在肩上臂上轻敲,动作优美而粗犷。鞭杆舞动,古钱相擦,发出的响音富有韵律节奏,颇为动听。
动作有“天女散花”、“姊妹相会”、“雪花盖顶”、“拦门左右”、“螃蟹夹草”等。
五、扬州搓背非遗名录?
扬州传统搓背法,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
扬州搓背,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运用擦背、烫背、敲背等多种手法,使人祛秽洁身、消除疲劳、舒筋活血、愉悦身心的传统理疗方式。
扬州搓背,是扬州沐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世世代代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精神家园之中。扬州搓背,也是一种独特的中医疗法,成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扬州是中国“搓背之乡”。
六、四川非遗名录?
1、蜀绣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
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2、川剧
国家非物质遗产
地址:重庆市,四川省
3、四川竹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竹琴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地址:四川省,重庆市
4、川江号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
地址:重庆市,四川省
5、绵竹木版年画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与剑南春酒、赵坡茶并称
七、世界非遗名录国家排名?
世界非遗名录排名:
1意大利、2中国、3西班牙、4法国、5德国、6印度、7墨西哥、8英国9俄罗斯10伊朗,这几个国家文化遗产是最多的。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八、三大类别非遗名录?
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一、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方。
其标准有: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另外,“文化景观”是包含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并不是单独的一类遗产。
二、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其标准有:
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三、混合遗产
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Mixed Site)简称“混合遗产”、“复合遗产”、“双重遗产”。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只有同时部分满足《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项目才能成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九、湖南6个非遗项目名录?
1、长沙岳麓山(含岳麓书院),
2、长沙桔子洲景区,
3、张家界武陵源景区,
4、邵阳崀山丹霞地貌景区,
5、常德桃花源景区,
6、株洲炎帝陵,
十、内蒙古非遗项目名录?
1、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和幸福,也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2006年5月2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勤盟申报的祭敖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苐一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牛羊肉烹制技艺
牛羊肉烹制技艺是一种传统技艺。严格制作的烤全羊原料要选用两岁大的小羊,将用蛋黄、盐、孜然、胡椒、面粉等调成的糊,抹到处理干净后的整只羊上,把羊头朝下吊在炽热的馕坑中烤。用湿布等密、封盖严坑口,烤一小时后可以观察,全羊烤成金黄色,即可取出。全羊烤好后放到餐车上,在羊嘴放香菜或芹菜,用小刀割下羊肉食用。
2008年6月7日,牛羊肉烹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蒙古族刺绣
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蒙古族刺绣不但在软面料上绣花,而且要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从刺绣的针法上看,蒙古族妇女刺绣时所用的顶针与农耕民族劳动妇女所用的顶针不同。蒙古族的刺绣艺术以凝重质朴取胜。其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
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4、蒙古族服饰
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5、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
其制作技术精良、用料考究、装饰华丽、使用舒适与其它民族和地区的马鞍具相比有突出的特点。如,鞍桥是用科尔沁沙地百年以上树龄的干柳木或榆木的根结部分制成,美观耐用。马笼头、马鞭、褡裢、车马具等是用鬃毛、皮革、帆布以及玉石、金属等制作。是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及皮件编织等独特工艺于一身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那达慕
"那达慕"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苐一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蒙古族民歌
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蒙古族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苐一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呼麦
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多声表演艺术,暨一人利用嗓音的低音持续声部产生的泛音,与低音持续声部形成两个以上声部的和声。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和新疆,从13世纪产生传承至今。这种唱法能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蒙古族长调民歌
特点是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荣列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