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赏牡丹,刘禹锡,牡丹吟?

2024-08-11 01:22:1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赏牡丹,刘禹锡,牡丹吟?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偁《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二、赏牡丹短句?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三、赏牡丹赏析?

这是一首精于描写和工于比喻的诗,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与牡丹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全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一、侧面烘托。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对比、比喻手法的运用,“妖无格”与“净少情”,“浓姿贵彩”与“杂卉乱花”,“真国色”与“动京城”,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动态描写,“低娇笑容”、“浓姿贵彩”,“疑掩口”、“如断肠”,这些动词的运用,使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是写花的静态美,“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是写花的动态美,动静相衬,使花的美貌毕现。

四、赏牡丹白居易?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作品原文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白居易

《惜牡丹花二首》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五、赏牡丹诗句?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唐-刘禹锡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牡丹

唐-张又新

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红牡丹

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

唐-元稹

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

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杭州开元寺牡丹

唐-张祜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

唐代:李益

紫蕊丛开未到家,却教游客赏繁华。

始知年少求名处,满眼空中别有花。

牡丹

唐-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六、清明赏春诗词?

《岭表逢寒食(驩州风土不作寒食)》: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

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诗人沈佺期。沈佺期有才而好攀附,神龙革命后,由于攀附张易之而受清算,被流放到驩州(今越南演州及安城县一带。)

清明时节,本来是扫墓踏春的好时期。然而,驩州的习俗是没有寒食节与清明节的,也没有备有春饧(饴糖)的。

遭受着贬官的屈辱,人又在远离帝都的僻壤,沈佺期本来就是无比郁闷,无法排遣内心的愁绪。

本来还想着清明节放松一下,结果驩州又是没有清明节习俗的。这一下,郁闷就变得更加郁闷了,心情就变得更加难堪了。

沈佺期想象着帝都洛阳的繁华,想象着帝都的春景:“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

所谓以欢欣之笔写哀痛,帝都越是热闹可喜,身处偏僻的沈佺期就越是沉痛欲涕。

故而结尾两句,“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虽然稍显直露,不够含蓄,却也是真情实感,不得不发,依然有着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七、赏曹州牡丹古诗?

1、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出自唐·白居易《白牡丹》

2、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出自唐·王贞白《白牡丹》

3、肠断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出自唐·徐夤《郡庭惜牡丹》

4、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出自唐·裴潾《白牡丹》

5、为逢好日先移入,续向街西索牡丹。——出自唐·花蕊夫人《宫词》

八、赏牡丹的解释?

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池中的鞭蓉清净却少了些许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九、几月赏牡丹最好?

牡丹的花期在农历三月,正是谷雨时节,也作“谷雨花”。古时,每逢谷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地都有观赏牡丹的盛会,及至入夜,观游一天的人们便悬灯宴饮,花意盈盈,可谓人间仙境,人们称之为“牡丹花会”。

十、赏牡丹,刘禹锡,赏析?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3、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