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嘉兴有哪些风俗?

2024-08-08 23:11:2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嘉兴有哪些风俗?

端午吃粽子 养蚕

春牛会

亦称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传久远普遍,打春已成为立春的代名词。嘉兴旧时举行此仪式甚为隆重,延续至清末。据清代《古禾杂识》等书记载:官府先于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干地支,用不同颜色彩绘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县率士绅乘轿列队、鸣炮奏乐至东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游行返署。在东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农民携农具到场,觅少年儿童作摇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壮年抬之,百余人列队疾驶过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抛牛,以掷中者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员持彩杖将牛打碎,名曰“鞭春”,乡民竞拾土块用以围桑树根,说是可使桑叶茂盛。嘉善的春牛会与嘉兴不同,立春日由官府举行仪式,鸣炮奏乐至校场,迎事先准备好的一头健壮活牛回府,并在场中向牛祭拜。这一风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以牛作为农业的象征,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丰收”之意。

甩火把

又称“烧田蚕”、“放宵火”、“照田蚕”、“田柴之会”,一般均在农历元宵节(正月十五)黄昏时举行。农民用稻草扎成小把,由青少年高举,点燃成火把,在田中奔跑,甩上摇下;也有在田中烧茅草、英白草、荸荠叶的;有的持着火把在田中边跑边喊:“我家田里三石六,你家田里三蚌壳,我家田里白米堆,你家田里砻糠堆”俚歌,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自私心理。

甩火把是古代社会刀耕火种的遗风,流传至后代含有祈求丰收兼有娱乐之意,同时认为燃火把火堆可杀灭越冬害虫。此俗最晚在宋、元即已流行。明崇祯《嘉兴县志》载:元宵前后“乡人束刍木杪,扬以绯帛,高树田间,至夜鸣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烧田蚕”。解放以来,此俗仍未废,公社化时期,有些生产队的青少年也烧火把,娱乐之意已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渐废,然海盐等地冬春仍在田中集杂草堆子夜间烧之,已不限于元宵夜。

祀田蚕与斋天

两者均为远古遗风,都以天(众神)为祭祀对象,都是不属于宗教信仰的民间祈丰收活动,是远古文化现象的“化石”。

祀田蚕 清末明初尚在嘉兴、桐乡、海宁等县郊区广泛流行。其仪式在旷野举行,每次要进行两、三天,程序甚为复杂。凡农桑歉收之年,于冬季选祭地,次年农历二月吉日搭祭台,供祭品祭众神。祭台前以长木梢作骨,外扎稻草成宝塔状,曰柴宝塔,高数米,四周用绳固定,送神毕由强壮农民拉倒柴塔,按倒地方向卜丰歉,祭祀长达一昼夜。除祭神外,还有奏乐、唱书、送龙舟等项目。仪式中必有神歌先生主持唱神歌“赞符官”,并由主东君(乡村长老)操办。这是源流古者在佛道教兴起前就有的民俗活动。解放前后只在郊区建设乡一带流行,其保留的遗风已不完整。

斋天 即祭天,是大规模的祭祀仪式,祈求上天给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活动。此俗古老,盛行于殷周,为中原文化现象,清以后逐渐消亡,现在已少见,唯嘉善留存有“斋天”活动,保留了古代农业社会的遗风。嘉善王家埭等地近年还在春秋季举行“斋天”一两次,每次、都是全村出动,各户准备香烛祭品,在村中通宵祭祀,燃烛诵经直到天明。其特点是,请道士先生主持赞神,此道士先生不是道教的道士,实际是民间赞神歌手,仪式中由其请神、“发遣”、“燃香桥”、领祭、唱长短篇的赞神歌送神,其格制保留远古之风,整个祭祀活动由老年妇女组织的庚申会负责,妇女起主要组织作用,为别的风俗活动所少见,学者认为“恐与古俗有关”。

祭田祖

民称“祭田公田婆”,实际是古代祭后土之遗风。解放前农村有此习俗,有的地方田边立小庙曰田祖庙,于庙前致祭;有地方径于田边祭之。此活动大都在清明前后、插秧前后、夏至时及秋收开镰时举行,备线香、黄纸、肉饭等拜祭,致祝祷及叩谢之辞。清明时曰“许愿”,插秧时曰“尝甜头”,秋收时曰“还愿”。夏至时祭者穿蓑戴笠,祷雨水充足;秋收时插黄熟稻谷于供饭上,有荐新享神之古意。清同治、光绪年间,温、台、绍移民来嘉兴垦荒者渐多,在余新建翻田庙,常年供田神,今其地称翻田庙村。

庆作物生日

旧时民间相传花果粮菜均有生日,民俗学家以为此是古代对作物崇拜的表现,解放前嘉兴有此风俗。古时各地均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嘉兴府志》载,是日“俗以为百花生日”,并说:“花朝日晴,则百果多实”。旧时民间于是日多用红纸或红布条系于花盆或花茎枝上,以示庆贺,亦有的用红纸制旗帜、纸伞插于花盆中。嘉兴郊区王店一带多于是日吃糖糕和甘蔗。农村还有于该日为桃树做生日的习俗,都由妇女在果上贴红纸,裹以稻草,于枝叉里压石头,扶树唱:“桃子今年多哦?多呃!桃子今年大哦?大呃!桃子今年蛀哦?弗蛀!桃子今年脱哦?弗脱!”甚动听,唱毕举小竹刀向树砍一刀。砍树的本意是用威胁的手段迫使果树多结果实。马来西亚、日本以及我省的东部等地,均有用刀斧砍果树(仅为动作并非砍断)的仪式,嘉兴风俗与之如出一辙,都是来源于古代的巫术催生仪式。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七为菱生日,初八为稻生日,初九为豆生日,初十为棉花生日,有“七菱八谷九豆十棉花”之说,以各日晴好为丰收之兆。

开秧门与关秧门

插秧是稻作的开始,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最受农家重视。旧时此日饮食较丰盛,农民在家中设三牲祭“田土地”,食团子、糕,寓家庭团圆、农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鲞鱼,并掷鲞鱼骨作卜,以之卜雨晴。开秧门时,农民颇多忌讳,如插第一行秧时不得开口,不互传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别人身上等。插秧至田头有余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粮(实亦供耘田时补株用)。

插秧结束日称为关秧门。是日必须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来不及亦须请工帮助,如至天黑则认为不吉。嘉善一带有请田歌手于是日唱歌风俗。请人种田的则须于关秧门日办一桌酒菜,吃“关秧门酒”。关秧门后,出嫁女回娘家省亲,民谚云:“插好黄秧,看望爷娘”。

抢水与祭车神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求雨

旧时天旱无雨,各地都有求雨之举。古时嘉兴一带求雨,以“龙”为对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对传说中的龙的祟拜。其仪式有请龙、晒龙(如祈求无效就把龙王塑像抬出来曝晒)、还龙(如下雨则举行龙会送其还庙)等。嘉兴城郊多在三塔的顺济龙王庙举行求雨活动,后来偶像转换,有些地方也向“刘猛将”、“关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一带抬刘猛将出巡,沿海滩至乍浦陈山龙揪泉边,以鱼虾投泉祭神;乌镇一带抬关羽部将周仓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于烈日中;嘉善大云、惠民等则晒龙王神牌;海宁斜桥等地则由僧尼捧观音木像,敲木鱼磬钹沿街求雨。旧时民众求雨反映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无奈,官府及迷信职业者则用以愚弄群众,扩大迷信,甚至藉机敛财,成为恶俗。

扫晴

旧时逢积雨,农家妇女剪纸为女形手持扫帚,悬于屋檐下求晴,称为扫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为传说中的土地之神,祭社为对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至春秋时,各地都于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戌日举行祭祀,载于《诗经》、《礼记》等古籍。据西汉《淮南子》等书记载,每逢社日,四邻结社祭祀社神,占卜来岁丰歉,伴以歌舞,并一起聚餐。此俗近现代各地多已消失,平湖、海盐一带仍保留遗俗,称做社,亦名结社。清《平湖县志》载,“春分社,田家醵钱为会,牲醪祭神,以祈丰稔 。秋分社,田家又醵钱为会……以祈丰年”。其大致格局较古时相似,所祀神灵则由社神变成庞杂神灵体系。现代平湖做社日期,春社在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举行,称“元宵社”、“牛社”、“春苗社”等;秋社在七月初七起至七月二十,也称“秋苗社”、“太平社”,其日期似仍用周朝历法,其仪式特点是以古老的宗教职业者“太保先生”为赞礼人。结社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七、八户至二、三十户结合,各户轮值为社主,亦 称当社,负责置祭品、酒礼、 �l幛(即神像,有36尊之多,混杂孔子、玉帝、观音、关公、财神等,唯无佛像)、香箔等,社日抬着奏乐至附近社庙祭拜,次日分享酒肉斋品。在此日,以社主家为聚会所进行活动,以太保先生为赞神人。致祭中,太保领路,领众行礼,唱“请符官”请神,中间由太保(在社主家)“唱锣鼓书”娱众,称“说因果”,“封神榜”、“说唐”、“说岳”及才子佳人书目皆有,已非远古内容。复次太保唱“送神歌”、焚化纸锭、神妈,太保致词,结束仪式。做社风俗中,太保处于突出地位,太保当系古太卜的传讹。我国自殷商时即有太卜,历代专管卜巫之事,太保’也即巫师的变形,即所谓沟通鬼神者。做社与卜巫结合,其时必在上古,遗传至今。至现代平湖仍有以太保为职业者,而且出了著名的“天下第一军”首领太保阿书,全国属罕见。平湖现代多已只做春社,四乡出产生姜,秋天姜熟时亦做社,称“青姜社”,不供“神妈”。解放以后,庙宇多废毁,做社仪式改在社主家举行。1962年前后,此俗终于消失。

养猪羊祭祀

旧时嘉善等地于除夕夜,在猪舍置方凳摆香烛致祭,名“斋猪栏”;桐乡百桃等地初养羊或养羊中遇羊病弱时,备蛋鱼肉等请棚头神,均表现了小农祈祷养畜平安的愿望。

息夏

旧时农历六月初六,农事稍闲,农民于是日休息,食馄饨、南瓜等,出嫁姑娘于是日回娘家探望。现时耕作制度改变,农村多于“双抢”结束后才休息。是日旧俗“浴猫狗”,现时有的地方仍说是日为“猫狗猡猡生日”。

二、清明风俗有哪些?

一、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很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在简化形式。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

二、踏青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满眼绿色,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外郊游的好时光。

三、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历史也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在最早的时候,叫千秋,不叫秋千,后来为了避忌讳,才改为秋千。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

三、浙江嘉兴的风俗有哪些?

1.甩火把,又称“烧田蚕”、“放宵火”、“照田蚕”、“田柴之会”,一般均在农历元宵节(正月十五)黄昏时举行;

2.庆作物生日:旧时民间相传花果粮菜均有生日,民俗学家以为此是古代对作物崇拜的表现,解放前嘉兴有此风俗;

3.开秧门与关秧门:插秧是稻作的开始,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最受农家重视。旧时此日饮食较丰盛,农民在家中设三牲祭“田土地”,食团子、糕,寓家庭团圆、农事“步步高”之意;

4.养猪羊祭祀:旧时嘉善等地于除夕夜,在猪舍置方凳摆香烛致祭,名“斋猪栏”。

四、扬州清明节有哪些风俗?

扬州清明节有很多风俗。首先,扬州的清明节是有踏青习俗的,人们会携带食品和自助用具,前往景区踏青、游玩,充分感受春日的美好。其次,清明节还有祭祖的传统。扬州人会到祖先的墓地前献花、烧纸、上香,并祈求祖先的庇佑和保佑。此外,扬州还有“打青不打鱼”的传统。这是由于相传清明节期间鱼儿正值产卵、繁殖期,人们不残害鱼儿,而是玩打青游戏,享受节日的欢乐。总的来说,扬州的清明节充满着传统文化和温情,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感悟自然和历史的魅力。

五、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有扫墓、祭拜祖先,还有悬挂柳条和插柳枝等。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烧香祭拜,缅怀祖先。同时,人们还会悬挂柳条和插柳枝,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憧憬和祈愿。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清明祭祖文化活动,例如文化讲座、祭祖大典等。

六、立春时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1、句芒神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2、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

  3、咬春

  立春时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每逢立春世界,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4、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临颖县志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5、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6、拜太岁

  中国有迎太岁的习俗,把太岁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岁就能平安富足。作为一种传统习俗,目前“拜太岁”这一活动在中国的北京、广州、台湾、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十分盛行。

七、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传统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风俗。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初四之间的某个日期举行,主要是为了追思和祭扫祖先。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古时候的寒食节,因为当时有个传说,说是在寒食节这一天过火会引来害虫,容易引发火灾。后来,为了避免引火灾,人们将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这样过火就成为了一种节日的风俗。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的风俗繁多而且有着地域性的差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清明节风俗:

  1. 扫墓:清明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就是扫墓。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整理墓地并祭奠祖先。他们会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擦拭墓碑,并且端上食物和鲜花作为祭品。
  2. 祭祖:除了扫墓外,清明节还有祭祖的活动。人们会在祖宗牌位前焚香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并祈求祖先的保佑。
  3. 踏青: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机。人们会踏青去郊外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呼吸新鲜空气。一些公园和景区也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
  4. 草人:在一些地方,人们会用麦秸、稻草等搭成草人,穿上五彩缤纷的衣服,代表着驱灾避邪的意义。这些草人通常会在农田或者村庄的入口处摆放,希望能够为当地带来好运和好收成。
  5. 踩高跷:清明节还有一项特色活动就是踩高跷。一些地方会组织高跷比赛,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跳跃在高跷上,展示他们的灵活和技巧。

传统的清明习俗

除了以上提到的常见风俗外,清明节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

  • 喝青团汤:传统上,清明节要喝青团汤。青团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粽子,里面包裹着豆沙、莲蓉等馅料。喝青团汤的寓意是希望身体清凉平安。
  • 放风筝:清明节也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在空旷的地方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享受风的轻柔和自由的感觉。
  • 打马球:在一些地方,人们会组织打马球比赛。马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人们骑着马用长棍击球,以此来锻炼身体和增加娱乐。
  • 植树:清明节也是植树的好时机。人们会去公园或者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有着丰富的风俗,也蕴含着对老祖先的敬意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扫墓、祭祖、踏青等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八、清明节有哪些活动?

会有以下几种活动:

1.扫墓祭祖:清明节是祭祖祭先人的日子,许多人会去扫墓祭祖,献上花圈、烛炷、纸钱等物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2.祭祀神明:有些地方还会在清明节祭祀神明,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3.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好是春天的时候,许多人会选择到公园、山区等地方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美好。

4.吃清明粥:清明节是传统的节气之一,许多地方都有吃清明粥的习俗,寓意着祛病除疫,保平安。

5.风筝比赛:有些地方还会举行风筝比赛等活动,让人们在欢乐中度过清明节。(扫墓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

1.尊重祖先:在扫墓时要尊重祖先,不要

大声喧哗或做出不恰当的行为。2.安全第

一:在墓地行走时要小心,不要跑跳或乱

扔垃圾,以免发生意外。3.文明祭祀:祭

祀时要遵守文明礼仪,不要烧纸钱造成环

境污染,可以选择用花、水果等代替。4.

注意卫生:扫墓后要将垃圾带回家或放入

垃圾桶,不要乱扔,保持墓地的清洁卫

生。(尽量不要烧纸钱,如果要烧,要等

到燃烧殆尽之后再离开,避免发生火灾)

九、甘肃清明节有哪些风俗?

甘肃清明节的习俗有:墓扫、踏青、放风筝等,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祭文悼念、网络祭奠等逐渐成为甘肃过清明节的时尚。过去,老兰州人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社”开始,到清明当日为止,“...

十、河南许昌清明节有哪些风俗?

上坟扫墓,献鲜花,送纸钱等表达对失去的老辈的恩念。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