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登高诗的特点?

2024-08-03 12:47:1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登高诗的特点?

答:

1. 登高诗的特点是描写登高所见所感,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2. 登高诗的特点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登高望远”思想,即通过登高来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登高诗通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云霞、风景等元素,表达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登高诗也常常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登高诗的特点在唐诗中尤为突出,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这些诗歌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3. 如果想写一首登高诗,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择一个登高的场景,如山顶、高楼等;

(2)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如山水、云霞、风景等,感受自然的美妙;

(3)思考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等;

(4)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反复修改,使诗歌更加精炼、生动、有感染力。

二、登高游园的诗?

登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关于登高的诗?

1、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代 岑参

释义: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2、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代 岑参释义: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3、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崧高》先秦 佚名

释义: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

4、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五代 李煜

释义:红红的太阳已经升到最高处了,透过帘幕照进宫内,可从昨夜便开始的舞乐狂欢还没结束,宫女们鱼贯而入,挨个儿将金炉里快要燃尽的檀香,重新添加上。

5、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唐代 李白

释义:高松上挂着佼好的月亮,空空的山谷里一派清秋肃穆。

四、如何赏析《登高》这首诗?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五、除了杜甫的登高,还有什么登高诗?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皇甫冉 【登山歌】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

朱放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范灯 【忆长安·九月】

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更想千门万户,月明砧杵参差。

刘长卿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朱庆馀 【旅中过重阳】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

贾岛 【登楼】

秋日登高望,凉风吹海初。山川明已久,河汉没无馀。远近涯寥夐,高低中太虚。赋因王阁笔,思比谢游疏。 ,今日为谁黄

六、杜甫《登高》诗的抒情结构?

快都来按住杜甫的棺材板!

七、写重阳登高的诗?

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自己独在异乡的思乡之情;有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寄托自己内心的苦闷;有司空图的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心境寂寥,但却要求自己要爱惜年华。

古人之诗,多借物抒情。

八、登高这首诗的意思?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九、李白的重阳登高诗?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

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

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

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

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

遂结城南期。

十、清明的诗?

1.《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宋 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3.《清明》宋 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4.《清明》唐 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5.《清明》唐 杜甫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