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杜甫著处繁花赏析?

2024-08-03 05:26:1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清明杜甫著处繁花赏析?

《清明》

唐代 杜甫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著处繁花务是日”的意思

《清明》翻译、赏析和诗意

在处理复杂花致力于这一天,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

争道朱蹄骄傲啮膝。

这都喜欢在湘西寺,将领们也从军队中来。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接近同心事。

金鉴下山红粉晚,

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候动乱都可以知道,人世间悲欢暂时互相派遣。

弟侄虽然存在不记载,干戈不息苦离居。

欢迎年轻不是我的路,

何况是今朝更清除。

二、清明二首其二杜甫赏析?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方。⑤汉主:指唐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

C.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2.本诗第三、四联中的“蹴鞠”“秋千”“钻火”等涉及清明习俗。下列诗句与清明习俗或传说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A.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B.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C.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黄庭坚《清明》)

D.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

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也与本诗一样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复杂情感。

②唐诗常常以与“秦”相关的词语指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如本诗的“秦城”,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一句里也有类似的指代。

4.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

三、如何赏析杜甫的诗词?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 

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 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杜甫以他爱国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站在一定的高度,创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诗歌艺术境界。   

雄浑苍劲的意象表达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杜甫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是很广阔的,他通过多种多样的意象,表达出了他诗歌的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   

诗,诗人将自己在路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中通过“山川、城郭、原野、星空”这些雄浑苍劲的意象,达到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渲染出了一种苍茫的气氛,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杜甫在《兵车行》 中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以疾风暴雨骤然即来的声势,着力刻画送别时妻离子散的悲惨之状。

四、如何赏析杜甫的《望岳》?

【蔓露诗文~古诗中品味人生百态】

《望岳》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每每读到杜甫的《望岳》都会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所震撼。这句译成白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将周围低矮的群山尽收眼底。

创作背景

《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所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他到洛阳城应进士,而奸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使得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经历考试失败后的心情难免会郁闷,于是杜甫就开始了一段漫游的生活。当他游历到了雄伟的泰山,泰山那雄奇高俊的景象就对此时的杜甫产生了颇深的影响。

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目是“望岳”,诗中却没有一个“望”字,但却是以“望”字统领全篇,句句都写向岳而望,“岳”在这里面呢专指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开篇就说:“五岳之首的泰山啊,现在是怎样的风姿?它横亘齐鲁,葱郁青翠,连绵无际。”这个气势一下就起来了,他还把泰山的地理特点给描写出来了。杜甫还用了“夫”这个字,这个字在古文当中多是充当句首的一个语气助词,但是他把它融入到了诗中,这是个很别致的创新。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接下来的四句呢都是描写泰山的神奇和秀美,说整个大自然啊是这样的有情致,把奇观荟萃都给了泰山;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白云重叠翻涌,动荡着心胸、激昂着意气;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隐入山林。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看到,杜甫写这个泰山,从距离上来说是由远及近,从时间上来讲是从朝至暮。再加上归鸟入山林这样的细节描写,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色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孟子》中讲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是说孔子登上东山后,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后,觉得天下都变小了。而杜甫接下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是有他要亲身体会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深意。他这样写,既是把别的山同泰山做比较,突出泰山的雄伟,又是写大家不要被生活干趴下,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两句写的非常豪气,有象征性和启发性,能鼓舞人心、催人向上。

结语

这首诗让我们认识了忧国忧民的“诗圣”别样的一面。虽然杜甫的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此诗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蔓露诗文~古诗中品味人生百态】

(图源来自网络,侵删)

五、杜甫登高的赏析?

杜甫的登高赏析如下: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六、杜甫诗歌赏析大全

杜甫诗歌赏析大全

导言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以其感人肺腑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后世的读者。杜甫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一、杜甫的生平与背景

杜甫生于唐代,出生在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他在这个时代中接受了优秀的国学教育。杜甫初任官职后,却因与时弊不符而多次贬谪,辗转各地,历经艰辛。正是在这些人生的起伏中,杜甫产生了许多作品,抒发了他对现实的无尽忧愁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注。

杜甫的诗歌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百态,关注了社会的不平之处。他以饱满的情感,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杜甫的作品在感人之余,也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二、杜甫的诗歌艺术特点

杜甫的诗歌以豪放激昂、感人肺腑、真实自然为主要特征。

首先,杜甫的诗歌豪放激昂。他的作品通篇流淌着浩荡激情的笔触,让人感受到一种澎湃的力量。他的诗歌不拘一格,行云流水,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和音乐性。

其次,杜甫的诗歌感人肺腑。他的作品常常以饱含情感的笔触,描绘人民苦难的形象。他深情地表达了对生活中遭遇困境的人们的同情和悲痛之情,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

最后,杜甫的诗歌真实自然。他的作品质朴而真实,真实地描绘了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他的诗歌中没有虚假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所关注的问题。

三、经典杜甫诗歌赏析

1.《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戍鼓、边秋、雁声等词句,描绘了士兵远离家乡的景象,展现了杜甫对兄弟的牵挂和对战乱的思考。

2.《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宏,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情感。通过对风、天、猿、鸟、木、江等元素的描写,杜甫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

3.《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以春雨为背景,表达了杜甫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通过对雨、风、夜、花等元素的描绘,杜甫描绘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结语

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情感,更是对社会不平之处的呼唤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用真实的笔触,深情的情感,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折射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视角。

通过赏析杜甫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诗歌艺术。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七、杜甫诗歌赏析300

杜甫诗歌赏析300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承载着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和表达。正是通过他那激情澎湃的诗歌,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种种困境和人们的艰辛生活。

杜甫的诗歌既兼具豪放的气势,又融入了细腻的感情表达。他以诗为刀,直面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痛心疾首地揭示出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景象。他的诗作中常常体现了对时事政治的关切,对官僚腐败和农民疾苦的痛惜之情。

譬如他的名篇《登高》中写道: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充满了杜甫独特的悲苦之情。他以雄浑的笔力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但它并不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赞美,而是通过自然景象的映衬,彰显出他内心的沉痛和落寞。他以壮美的自然景色烘托自己的悲怆和忧愁,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困境的思考和反思。

杜甫的诗歌还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对农民的苦难深感忧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表示了同情和痛惜。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困境,以及他们与家园的隔绝之苦。通过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杜甫深刻揭示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和伤害。他以细腻的诗意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心,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杜甫的诗歌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的探索。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

铅椠一百五,韵尽魏、晋风。

色沉香络蕉,花坠杏安东。

旧山松竹老,阻石藤萝空。

昨来日下委,明日指南通。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以及杜甫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受,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深思。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承载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关怀。他用豪放的笔墨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用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用哲理的思考探索了人生的意义。他的诗歌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成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和品味优秀诗歌的重要途径。

八、返照杜甫赏析?

《返照》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当时杜甫已经感受到了夔州时局的不稳定,对蜀地的动乱也已有所预感,想回北方却不能实现,心里郁闷而作此诗。

《返照》

唐代: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返照》译文

楚王宫北面,正是黄昏时候;白帝城西边,还可见下过雨的痕迹。

夕阳照到江面上,好像石壁翻到江中,云雾遮蔽了树林,看不见山下的村庄。

我已衰老,加上肺病,只有高枕而卧,况且身在边塞,感伤时事,也就早早闭门。

夔州时局不稳,即将有豺虎作乱,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

九、杜甫喜雨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十、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的登高赏析如下: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一周热门